分享

用《三国演义》诠释2007年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linda1168 2007-07-11

《三国演义》与企业管理系列:诠释2007年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2006年底的 “中国十大管理实践”会议上,评出的2006年度的“十大管理实践”有四项来自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包括:雇主形象管理、关键人才管理、情商管理和组织变革,凸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专家提出了2007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总体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分工、提升职业素养、应对人才短缺与接班人培养、员工情绪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增强培训有效性、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过渡、团队建设的加强和文化变革管理。

 

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企业管理的相关问题,借助《三国演义》中众所周知的故事理解现代管理的新概念,是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的一条方便之路。笔者在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企业管理人员诠释2007年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些趋势,限于篇幅,简要叙述,仅为同行提供一个思路。

 

一、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企业战略规划配套服务的。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招揽、培养人才,实现满足企业要求的动态有效配置,形成人才梯队,为企业未来战略规划所需的人力资源做适当的储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时说:“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就是诸葛亮为刘备作出的企业战略规划,而诸葛亮出任蜀国总经理后也是按照这个规划操作的。

 

令人惋惜的是诸葛亮缺乏为企业战略规划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致使在实施过程当中屡屡出现问题。首先是在“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的过程中,由于庞统遇害,刘备身边没有了得力人才,造成了“亮不得不去”的局面。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就有些心存疑虑,而辅佐关羽留守荆州的干部团队文官武将均不能独当一面,致使取了益州却丢了重要根据地荆州。其次在“图中原”的过程中,诸葛亮“事必躬亲”,反映了蜀国高管和中层干部的储备不足,使诸葛亮身故后,续任不但没能完成蜀国的战略规划,还导致了企业破产。

 

二、员工情绪管理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员工的情绪和压力问题不容忽视。情绪管理需要一系列措施,了解并满足员工合理需求,遏制不良情绪蔓延,鼓励乐观、积极的情绪,努力调控情绪,使之与企业所需要表现的情绪相一致。

 

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两个员工情绪管理的例子,一个是遏制不良情绪;一个则是鼓舞情绪(士气):

 

一是《三国演义》十七回曹操与袁术交战时,粮食将尽,“不敷支散”,曹操令仓官王垕以小斛分散,众军无不嗟怨,曹操借王垕之头平息众怒,“众怨始解”。此例王垕很冤,但从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我们知道曹操是极善于情绪管理的。

 

二是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卤城相拒时,诸葛亮手中的八万士兵有四万应该换班,此时司马懿率大军来攻,“蜀兵无不惊骇”。诸葛亮为鼓舞士气,在新兵未到之时,决定“教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众军闻之无不感动,愿留下来以死报效,情绪高涨,“杀得那雍、凉之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顺便提一句,“四面楚歌”也是一个情绪管理的例子,只不过是让敌方不良情绪蔓延,在用于商业对手身上也是可以借鉴的。

 

三、团队建设的加强

 

管理团队的建立和培养,着重于素质和能力的甄别与后期加强思想教育。团队的工作能力、合作精神、凝聚力,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笔者在《三国演义》与企业管理系列:如何建立企业管理团队一文中有专门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四、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或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无法直接测量和评价。知识型员工较之一般员工更有思想,也更为看重老板的承认与鼓励,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非常重要。”

 

《三国演义》中各企业知识型员工众多,那就我们熟悉的许多著名的谋士。对于知识型员工管理较好的是曹操,最差的是袁绍。官渡之战时,袁绍手下也有众多谋士,袁绍不思激励,却动不动就“大怒曰”,将田丰下狱,沮授“锁禁军中”,态度恶劣使许攸投曹。而曹操听闻许攸来投,“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并且“先拜于地”,对许攸的精神激励与袁绍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庞统刚到刘备集团时,刘备忽略了庞统内心的感受,任命他做耒阳县令,结果庞统闹情绪,到任“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

 

关于此方面问题,笔者在《三国演义》与企业管理系列:《三国演义》给激励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参考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五、文化变革管理

 

企业处于转型期时必然面临着企业文化的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外企的竞争与挑战,以及随着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和企业全球化扩张经营的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将面临着必然的变革。

 

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文化变革中将面临冲突,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在冲突和矛盾中寻求平衡。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做好筹划、咨询、配合工作。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魏、蜀、吴在创业初期时的企业文化内涵分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复兴汉室”和“学齐桓公、晋文公成霸主之业”。当汉室灭亡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曹丕、刘备、孙权三人分别称帝,随之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的变革。

 

三国中以魏国文化变革的管理难度最大。原因是曹操乃是“托名汉相”,无论是曹操或是曹丕取代汉室,都有些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曹操为了企业文化变革做了大量工作,进爵魏公(加九锡)、魏王(用天子车服銮仪),潜移默化,在舆论上也为曹丕篡汉做准备(“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在文化变革的冲突中,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等成了牺牲品。

 

而刘备以皇叔身份继承大统和孙权在自己的独立王国称帝,文化变革难度小得多。

 

六、应对人才短缺与接班人培养

 

人才短缺问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对人才短缺问题,对企业关键人才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一个人才要适应岗位的需要,必须在企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对人才短缺,外部要在招聘上下工夫,内部要做好接班人计划。

 

三国中数吴国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最为出色,前期先后换了四任总经理: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均能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其中周瑜赤壁之战挫败曹操,吕蒙夺回荆州,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业绩均可圈可点。尤以陆逊的发现和培养,堪称本土人才楷模。

 

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这方面做得较差。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说明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诸葛亮病故之后,总经理之职由蒋琬继任,管理团队配置为“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用费袆的话说就是“我等皆不如丞相(诸葛亮)远矣”。最后人才短缺竟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程度。

 

在管理方面向来不缺理论和新概念,缺乏的是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理论与概念,在管理实践上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借助于《三国演义》对于记忆和理解这些理论与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