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艺术家所寻求的一切都离不开观众的理解和合作,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在不断适应观众、征服观众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革新中才能实现,因此,“观众学”、“西方接受美学”现在特别受到重视。心中要有观众,巳成为文学艺术家们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对于摄影家来说,在创作中应同样做到心中有观众,井在努力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征服观众的心灵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
一、首先,要了解观众对摄影艺术的特殊的审美情趣。我们知道,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载体,它们以不同的外在形式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官,摄影艺术主要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审美要求,是以视觉的传导进入大脑神经的感知系统的,因此对观众的视觉的要求予以充分的满足,以期引起其他感官的共振,激起人们的审美情趣。比如,观众知道摄影艺术是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来再现三度空间的印象,如果摄影者能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将三度空间表现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赞叹,又如观众的视觉有要求新颖、要求刺激、要求鲜明的审美特性。如果摄影者能将画面上的视觉信息安排得有秩序,难确清晰,让观众的视线很快地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其思维系统就会很快活跃起来进行审美活动。另外,画面的形式结构从线条、影调、色彩及它们所形成的节奏、韵律等等作用于视知觉,能在人的内心感知层产生同构反映,摄影者如果善于提炼和强化某些线、形、色的表现力,形成对视觉冲击的不同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观众就会随着视觉的运动、起伏而进行内心的模拟,引起相应的情感的反映,激起观众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观众对摄影艺术的视觉期待是表现在内容上,观众明白摄影艺术有迅速及时、真实自然地反映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及时将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事物,最感兴趣的事件,他们想见又见不到的场景,或者平常容易忽略的美感再现给观众,满足他们“百闻不如一见”的审美情趣,满足他们开阔视野的心理要求,就最能触动他们对摄影艺术的特殊情感。
二、了解观众对艺术作品有渴求理解的欣赏心理。观众对摄影艺术的审美理解是观众在视觉感知基础上,探求摄影画面形象之间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更为积极的活动。摄影者要善于利用画面上的各种视觉元素来激起观众的联想、想象、进入情境的创造,引导观众的思维进入表面形象下的深层结构,这样才能深化观众的审美情趣,给观众有一种探索到作者深意的满足和参与创作的自豪感。这样的审美情感是哪持长久,经得起反复欣赏的,它能使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优秀的摄影作品必须要能引起观众丰富的想象,进而引起观众的思索,使观众在这种欣赏心境下参加画面形象的再创造,给观众极大的欣赏的愉悦。比如,摄影的框架是有限的。而摄影者利用画面形象的动势、视线、行为及各部分形象组合,使观众感到框架之外还有无限空间,诱发观众广阔的联想,观众就会得到欣赏的满足。又如摄影艺术是凝固了的瞬间形象,如果抓取的瞬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动感,使观众能想象到动作的全过程,窥见人物的心理活动,观众就会理解摄影者的智慧和功力,引起审美的愉悦。在摄影创作中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如形象内容上的对比、借喻、象征、幽默都是以观众的理解为前提,所以它们经得起观众反复地欣赏。单就对比手法而言,现实生活中永远存在着冲突、矛盾,永远存在着正反,画面上形象元素的对比性的安排,观众会凭着各种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引伸为对比性的心理轨迹,就容易有理解和体验的可能,这样的画面,观众每一次重复观看时,都会引进新的感受和体验,不致产生厌倦心理,因而能具有长久的新鲜活力。又比如。借喻、象征是给予观众理解设一曲径或需要跳越深涧,或需填补空缺,观众要思考一下品味一下才觉出其中的意味,使观众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在起作用。从而有一种与作者意会的乐趣。
三、了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性。艺术和审美都需要变异,所以有的美学家曾认为:“美在新奇”。摄影艺术家要不断发现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去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以满足观众要求变异创新的审美情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异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人的生理感受特征来分析,一是从社会在不断变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分析。首先,人的感官是容易疲劳的,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就没有味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的感官容易疲劳,需要不断变幻的、新鲜的刺激,摄影艺术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出新,另一方面,观众是社会性的,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要求,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要回答不同的问题,因而显示出不同时期的总体的创作倾向,比如摄影艺术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主要回答社会对摄影的轻视,回答摄影能不能成为一种艺术,它要与绘画比个高低,让人们相信绘画能做到的,摄影同样能做到,一样能表现生活的美。所以画意摄影,在西方、东方都是早期的特征。而到现代,又回归到对摄影本质的探索,对发挥摄影纪实的特长的重视,观众将真实自然提到摄影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现代,人们还强调表现摄影者主观感受,要求表明摄影艺术不但长于写实,长于再现,而且同样能变形,能抽象,能表现内心的强烈的情感震动,所以现时代表现性的、超物体具象的、虚化朦胧的摄影艺术作品受到欢迎。在我国现时代,社会的开放,社会心理的开放,必然带来开放性的审美意识,现在的摄影观众希望在作品中更多地看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喜欢趋向哲理性、表现性的作品,他们要求突破摄影艺术传统的审美形式,创作出更富于变化的、更具有丰富内涵、更具有时代精神的摄影作品,摄影者要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去适应观众的欣赏需要。
四、调动观众的逆反心理。在了解观众审美的变异性,对重复、单调会产生厌倦心理的同时,有意地调动观众的逆反心理,常常是摄影艺术家创新的一种心理依据。逆反心理并不等同于厌倦心理,前者较后者具有积极的因素。观众对一种内容,一种形式,一种手法的运用,刚开始时,刺激强烈,产生兴奋,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倦,较为积极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有幸地运用这种逆反心理对原来刺激最强的。反应最敏锐的一点加以突破,则最能调动观众敏锐的视觉神经,引起反应。比如说,过去许多摄影作品一直以均衡,严谨为特点,主体处于九宫格的黄金分割点上,各部分呼应紧密,画框内成为一个完整的小天地,给人以工整的美。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美感给人以重复单调之感,这时摄影者如果针对其特点加以突破,结合内容的变化,有意用不均衡的形式,或者有意让主体在正中减让主体在边角上,或是画面有意虚乱、不完整,这种有意的逆反,会使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我们要明白,在多数情况下,观众对某种形式产生适应和厌倦并非表明这一形式不好或无价值,而是他们在充分认识了这种美感之后所产生的对新的美感的渴求,被他们适应和厌倦了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已作为一种营养融入了他们的审美机制之中,创作者如果以它作为新的突破的起点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其结果是原来那种已被人厌倦的美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能重新在与新的形式的对照之中各自显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原来的形式美会在观众欣赏的多样化、丰富性中,求得生存,这种有意的逆反,常常是摄影创作中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
摄影艺术要发生社会作用,必须借助于观众的欣赏,通过艺术感染力,对观众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观众的创造性的欣赏和理解又会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所以心中要有观众,是摄影创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