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与界限

 老庄走狗 2007-07-22

自我与界限

 施琪佳

 

我们将人们在社会上行使生存功能的主体以“自我”而称之,“自我”在行使其功能时就同时在界定着一个界限,王杰有首歌中唱到:从此后,你是你,我是我!而这对婴儿和很多儿童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孩子的视野有如管中窥豹,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成熟自我,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发育时期(直至青春期),我们称孩子的思维是“初级思维”,在这个模式里,你是我,我是你!

“界限”或“边界”(border)等词出现在众多场合下,国家之争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际关系如小学生与同座间划定的“三八”线,或家有不速之客来访,按中国的传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国外,这则属于侵犯了别人的“界限”,再进一步,还有个人内部的“界限”,如所受的教育指导自己能否超越某个道德“界限”,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觊觎之心,袒露无疑!但又有“朋友妻,不可欺”的说法。凡此种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界限的含义呢?

今年6月份在德国汉堡见过一个年轻的女性病人,主要问题为皮肤瘙痒,完全不能接触任何化学东西(如肥皂),此外还有严重的抑郁和人际关系障碍。仔细问诊后了解到其母亲因为父亲抛弃了她,与女儿相依为命,但从小就非常小心地“看护”女儿,传递着“你爸爸抛弃了我们,所有男性不是好东西”的信息,当病人青春期到来时,母亲紧张起来,经常翻查女儿的内裤,偷看其日记等。

从生理角度上来看,皮肤是抵御外界不良因素、隔绝导致我们发生感染的屏障,但也是通往外界的介质,通过皮肤我们感受舒适与痛苦、冬暖夏凉及铁韧棉绵。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为母亲有皮肤接触与那些没有或少有皮肤接触的婴儿(如弃婴)相比,后者在发育到青春期或成人后患情感性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

原来,在婴儿和儿童的心中,精神上的“界限”是通过具体的“躯体界限”(如皮肤)来界定的。如果母亲非常小心,捧着怕化了,拿着怕摔了,孩子对外界一定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印象,同时也形成不了清晰的界限,如母亲可以随便看我的日记,我也可以这样要求别人(如果有男友的话):你的就是我的,我想到的你也应该想到……。(记得《心理辅导》杂志曾登过一个与婆婆住一起的女子,其痛苦在于其丈夫完全不以其母亲对夫妻生活的限制为异)反之,根本就缺少皮肤接触的人,则发展为非常孤立于这个社会的生存方式(如孤独症),多半有病理性的结果(如严重的抑郁症和人格障碍)。50年代,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从狼群中发现时虽然只有5岁,以后一直按人的方式培养,到11岁仍不能连续说话,更谈不上人际交流了。我们可以说任何成人的反应方式代表着其早年父母(或抚养者)对其的教育模式。

什么时候,孩子能够对父母说:从此后,你是你,我是我!并不代表孩子不要继续孝顺父母了,更多代表父母的成功:他们为社会培养出一个独立的成人,他/她将以独立的人格说话!传统中提到的君臣父子友的关系实际上全面地反映了界限的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朋友之间,信义为上。老子早就对成熟的自我界限作出过定义:“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谁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谁就参透了界限与自我的含义,简单和通俗的说法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