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寿根:科学精神与伪科学

 昵称16239 2007-08-04

科学精神与伪科学

汤寿根

什么是科学精神?

自从***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月12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而“***”邪教灭绝人性的惨重教训,又使人们痛感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唤起民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自然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一种理性;它孕育和产生于系统的科学知识之中。梁启超说:“知识不但

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还要知道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否则零头断片的知识,全没有用处。知道事物和事物互相关系,而因此推彼,得从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统的知识。”

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

追根溯源,我国的一些科学文化先哲在上世纪初至80年代就有很精辟的论述。早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用以扫荡肃清那些旧的恶的思想。因为一个人对于宇宙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没有相当的了解,决不能有正当的宇宙观、人生观。而我国提倡“弘扬科学精神”并明确提出科学精神概念的可以追溯到1916年任鸿隽发表的文章《科学精神论》(中国科学社主办的月刊《科学》第二卷第一期)。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理”,为了求得真理,可以赴汤蹈火、至死不渝。而科学精神有二个要素:一为“崇实”崇尚事实,凡确立一学说,必须根据事实,归纳各种现象,不可凭空臆造、危言耸听;二为“贵确”讲求精确,凡事必须寻根究底,不可模棱两可,不着边际,要得到真确的知识,不能没有真确的观察。由此,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发生的源泉。

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上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他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可以分三层意思来说明:第一层是“求真知识”;第二层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他认为:“凡学问有一个要件,要能传与其人。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看来,梁启超观点的第一、二层意思是和任鸿隽类似的,都认为科学精神是使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思想基础。第三层意思就有点近似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普及科学知识了。

1941年,竺可桢在《思想与时代》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他在文中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祈)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他认为,据此可以得出科学精神的内涵:“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闻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志,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我国的先哲们沉痛地列举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由于缺乏科学精神而生出的种种病症,如笼统、武断、虚伪、因袭、笃旧、散失等,认为这些病症是使中国学术界思想落后于西方一百年的原因。“想救这个病,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第二剂良药了。”他们都认为没有科学精神,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1950年,温济泽在《中国青年》第35期上的文章《我们应该爱科学》中多次谈到“科学的态度”。他说:“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呢?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就可能有创造性。科学所以叫科学,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东西,却能很仔细地倾听实践经验的呼声。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经验,就能有勇气打破旧传统、旧标准和旧原理,而建立新传统、新标准和新原理。我们用这样的精神来工作,就能使工作不断地向前进展。”温济泽所指的“这样的精神”显然是科学精神。1980年温济泽在《科普创作》第一期上的文章《关于科普创作的几个问题》,以及随后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他说:“科普作品不能单纯地介绍科学技术知识。当前就是要求能够通过介绍科学知识,鼓舞人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克科学难关和攀登科学的勇气,激发人们向现代化进军的壮志豪情。还要求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让人们接受并深刻理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普作品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应当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可见在80年代的科普创作是很关注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

1979年,周培源在《科普创作》试刊号上的文章《迎接科普创作的春天》中提到:“我们对科普作品的要求不但要数量多,更要质量好。质量好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使它能够起到提高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造,促进生产的作用。”周培源在科普创作中提出了“思想性”以及“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这在公开刊物上还是第一次。这里提到的思想性显然是指“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与伪科学

什么是伪科学?我国青年学者方舟子认为:“‘伪科学’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把不是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例如神创论本来属于宗教,如果把它当成科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有很多,主要有两条:一、逻辑的标准,即其内容本身必需是自恰的、不自相矛盾的、简洁的(而不是包含了许多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失败留了退路)、有清楚的应用范畴(而不是万能的),而且是可以被否证、

可被推翻的。二、实证的标准,即能够用观察或实验加以检验,能够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确凿的证据,而且验证的结果是可以被别人独立地重复出来的。”加拿大的哲学家马利奥·邦格将伪科学定义为“任何一个尽管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是科学的知识领域”。五花八门的伪科学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存在着主观上故意。

科学是以唯物主义和科学实验为立论基础,是可以经过实验证实或证伪的,或者可以用数理分析的方法演绎和归纳出来的。科学作为一种方法、一种精神是对付和辨别伪科学的锐利武器。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但是,今日之中国正像方舟子在《科学成就健康》书中首页所说的“仍不乏有盗用科学名义、践踏科学精神、泛起封建沉渣的现象,特别是在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和保健品领域”。以科普为名义从事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比比皆是,受骗上当者“前赴后继”,而“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社会接受、掌握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和推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汤寿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原载《科学与无神论》双月刊2007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