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第一祖龙”为人造景区敲响警钟

 紫依 2007-08-16
“华夏第一祖龙”为人造景区敲响警钟 尹 琛   事件背景:河南省新郑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始祖山上建起了一个号称是“华夏第一祖龙”的建筑物,依照设计规划,龙身全长21米,高9米,宽29.9米,为钢筋混泥土结构,龙身上将镶满汉白玉或镀金鳞甲,吸引游人在鳞甲上刻字赚钱,龙腹内将建成娱乐场所。“祖龙”5年中建建停停,现在已基本成型。由于这一工程项目的选址、目的、审批、环保等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争议。2007年3月28日,这项工程被当地政府叫停。4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认为该项目是典型的“未批先建”,必须停工听候处理;国家林业局认为始祖山总体规划肤浅,不得在此兴建永久性设施。      河南新郑市的“华夏第一祖龙”事件似乎已经落下帷幕,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在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中,涌现出愈来愈多的人造景点,“华夏第一祖龙”被叫停无疑给人造景区敲响了警钟。我国人造景区景点的现状如何?究竟应该怎样更完善更理智的建设旅游景区?   现阶段我国人造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有三大通病:无序化,商业化,庸俗化。      建设无序化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除了天赐的自然风光,便是历史留下的文化积淀。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工修建景点,丰富旅游资源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做法。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在深圳建设的“世界公园”、“锦绣中华”等,弥补了深圳作为新城市旅游的资源不足,其精心的设计和高质量的配套表演不但成为当地旅游的亮点,也成为一地的旅游品牌。   在旅游建设热、旅游投资热的今天,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除了那些非常有特色的景区之外,许多景区景点都是大同小异。游客认为游完一处便也就大略了解了另一处,不值得费时费钱再去那些相似的景点。利用一些人造的景点,挖掘景区现有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的兴趣点,更进一步体现景区的个性特色,是搞景区人造景观的目的。   然而,很多比较大众的景点为了不同而不同,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不惜血本,在本景区内大肆修建人造景点,有什么噱头修什么,完全不考虑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如破坏自然植被修建雕像,在古建筑群里放置运动器械,修建影响整体景点气氛的“大鼓”、“大锁”、“大铜钱”等让游客留影收费等。更有甚者,有些景区内景观呈现低级趣味,招致反感。人造景观的修建整体呈现无序化。      与此同时,人造景点的兴起与大量历史文化遗存遭遇人为破坏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来讲,就是人造景点易于商业化操作,容易成为当地的“面子工程”;而历史文化遗产则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维护,对其的保护是当地政府的职责所在。这或许是各地热衷于兴建人造景点的另一个原因。      运作商业化      景区景点的无序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祖龙”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祖龙”的建设者声称建造“祖龙”是因为“爱龙、护龙”,是为了“弘扬龙文化”。但据记者调查,建“龙”的真正目的是借有着“黄帝故里”“民族圣地”称号的始祖山这块“风水宝地”搞综合开发。   该项目计划占地105万平方米,除“祖龙”外,建设方还计划修建饭店、宾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及学校、医院、度假村等,在“巨龙”环抱的范围内建成一个综合开发的旅游小区。此外,“祖龙”身上的“龙鳞”也是投资方谋取利益的一个途径。在“祖龙”项目可行性的报告中,建设者绘制了一幅美妙的蓝图:21公里长的龙身鳞片共有130万块,供游人留根,留相,留笔迹,每片售价5000元,666、888、999等特殊号码更是价格不菲。龙腹内外企业广告收入预计30多亿元,游人吃喝购礼品近1.5亿,以此计算,在20年中,扣除各种消耗,每年平均利润6亿多。如此诱人的数字,这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怎么会轻易放弃。“祖龙”被列为新郑市招商项目之一,也是这一违规建筑得以建设几年的原因。   商业化并不是错,通过建设旅游景点带动一方经济,获得经济利益,也是从地方官员到开发商到当地百姓的美好梦想。然而,在商业化的驱动下盲目上马错误的项目,一有闪失,开发商损失的可能只是金钱,景区毁掉的却是百年的林木,千年的土地,不可再生的生态以及子孙后代可持续利用的机会。      文化庸俗化      “祖龙”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不止于景区建设的商业化,还有日趋庸俗旅游文化。以龙文化为例,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自上古时期开始就为中国人所崇拜,我们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正因为如此,国人才会如此热衷于对龙的研究,以及用龙做文章谋取利益。   河南省濮阳市因出土了一条贝壳组成的龙形图案而被命名为“龙乡”,就在“祖龙”被查处的同时,在濮阳市一个投资逾20亿元的大型“中华龙园”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不单是在河南,在全国的其它一些省市也正在筹建或已经建成了以“龙”为主题的主题公园或者雕像:重庆市计划筹建一个龙文化博园;南宁市正在计划一个龙文化城;在浙江龙游县,龙洲公园已经建成;一个高20米,重45吨的铜制龙型雕塑也已落户山东滨州;今年年初,一组名为“龙吟”的大型雕塑建筑群在河北邯郸完工……如此多的龙不禁让人疑问,是否都与景区景观和谐,是否都经过了科学调研和论证,是否真的能带来旅游的经济效益?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龙门石窟附近居然也建了一条长150米的巨龙,由于该龙的建造违反了《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被强制爆破,而建造该龙所花费的两千万的投资也随着爆炸声打了水漂。   在各地无序跟风的建龙的过程中,龙反倒成了最俗气的建筑,而我们古老的文化和信仰,又该何去何从?   各旅游景区通过建龙来大肆炒作自己,为的是最终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可到处都是这种重复的建设,会令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在其以后的旅游过程中自然不会把“龙”景点列入如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中。而这些只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最应该发展的是本地特色的建设者们,也只能望“龙”兴叹了。      那么,该如何理智地对待人造景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景区本身的特色出发,开展特色旅游,而不是一味的跟风,什么热就建什么;其次,政府要履行其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引导景区景点积极健康的发展。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目前的人造景观总投资已经超过700亿元,占地面积超过24万亩。这些“钢筋混凝土垃圾”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景区生态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各地政府人造景点热应该持有警惕和慎重的态度;第三,在景区的开发上要充分的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规划,整体策划,用科学化和市场化的方法,以长远的目光来对待。“祖龙”这样劳民伤财的事件,不要再次发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