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之韵 下

 Fancy-陈 2007-08-22
唐之韵

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想象,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住人》。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

  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第二诗的意竟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以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正因为这样,才会感到矛盾和痛苦。当然这也说明它比较软弱。刚从安史之乱战争的恐惧中走出来的人,惊魂未定,很自然会采用低调来看待生活,把立身处事的大原则从心上摘下来挂在身上。以便要用时能用上,又不致坠的人心动过缓,这是八世纪末士大夫的普遍心态。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说安徽滁县的上马河,就是诗中所说的西涧。南方的春天是经常下雨的,因而河水流量丰富。骤雨刚刚过去,河水更是迅速上涨,也许诗人正想到河边去吧。可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渡船停在对岸没人撑过来。好在河边树木青葱野草碧绿,黄鹂正在唱着歌。那就一边等着一边欣赏这河边的美景吧。诗中展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林泉生活的向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顺便还应当提一提崔护的《提都成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高明。而他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的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雨火对愁眠。姑苏诚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有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之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图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解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诗都写的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孤。独立扬新令。千营公一呼。(《塞下曲》)

  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的那么整肃。这种群体形象,重要的声势浩大,不怒而威。

  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真正到过边塞而且写边塞诗也写的非常出色的是李益。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的曲调,是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就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

  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合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

  诗人和这个表弟是小时候因战乱而分手的,一别十几年。如今都已长大。因而见了面,一时竟认不出来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写的非常传神。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伤心惨目的事件。诗人只用别来沧海事一句,就把这股潮水闸住了。为什么才一见面,就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又要各奔东西呢?自然还是因为战乱,给人造成的生活艰难。

 

第十二集韩孟诗派

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帮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

  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可以这样来总结: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的诗狠便奇险,气魄宏大,想象丰富,像惊风掠地,闪电腾空,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他追求新颖、奇特,甚至不怕流于怪诞。在遗词造句、立意布局上都极力要从前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期能产生一种不容抗拒的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不过他有时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读不懂。他又爱在诗里发议论以致有时造成说理的成分太重,虽然新奇,却往往没什么诗味。由于他的诗狠重奇险的风格牲非常突出,影响很大,同时缺陷也明显,因而在后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的说他超过杜甫,贬低的则说他根本不懂诗。宋朝人爱在诗里发议论,搬弄学问,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陕西扶风县法门寺。法门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有镇寺之宝——佛骨。为了这节佛骨,韩愈曾差点儿丢了性命。当时,信佛的唐宪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于是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针对这一事件,韩愈写了《论佛骨表》,指出信佛对国家没有好处。文中提到,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死他不可。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他才算捡回一条命,被贬到广东潮州。韩愈起程去潮州时,路过陕西蓝田县的蓝田关,写了这首给他的侄孙韩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的诗是一口气喷出来的,韩愈也一样。不过,李白随心情而定,也许是一声怒吼,也许是一声叹息,讲究的是自然。韩愈则不然,总的看来,使人感到就像唱黑头,运足了全身的气力,猛一嗓子喊出来,要的是一下把人镇住的效果。这就叫气势!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会闲人!(《忽忽》)

  这里说的,不过是庄子式的达观,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按常情来说,既然活着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宁愿得到解脱,那么接下来就应当说些一了进了的话。然而诗人只点到为止,立即就反弹回来,霎上一句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希望能长出像庄子说的那种大如云团的翅膀,从天地间飞出去。这种诗,本来不管怎样来淡化死亡的悲哀,调子也不可能高扬起来。诗人却硬是唱得如此悲壮,可见他绝不肯踩着别人的脚印去寻找宝臧,宁可流于怪诞而受指责,也不肯守住平庸而受吹捧。

  韩愈对孟郊可以说赞不绝口,一有机会就为他扩大声誉。不查资料,就会以为这是一位长者在奖拔后进。其实,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两人只能算忘年义。他们写诗都好奇异,避熟求生,因而就称为韩孟诗派。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监邛去!

              (《古别离》)

  妻子本来不愿意让丈夫出远门,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退一步,只求丈夫不要像司马相如走到监邛就爱上卓文群那样把自己抛弃。这比做妻子的反复叮咛丈夫不要一走就忘了家,更叫人心酸。

  他最有名的诗是《游子吟》,据人统计,这是流传最广的诗中的一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监行密密缝,意巩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按常情,游子衣服破了就会想家,回来得就可能早一些,做母亲的却内心矛盾,既盼儿子早早归来,又怕衣服缝得不结实破了没人补,特意监行密密缝,宁可自己倚门盼望,也不愿叫儿子为难,诗最感人的地方就在这里。讲究孝道了几千年的国人,谁知道还要为这首诗流多少眼泪!

  贾岛也是韩愈赏识的诗人,也以苦吟出名。他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的五言律诗,里面有两句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头一句特别尖新奇巧。写人不说人,而说人映在潭水里面的影子,这样从形影相吊来着眼,愈益显出行人的孤独和寂寞。

  闲居少邻并,划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中》)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经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诗,大概谁都不会感到陌生。也许连引用的人也未必知道,这是被誉为鬼才的短命诗人李贺的作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监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群黄金台上意,担携玉为群死。(《雁门太守行》)

  诗中写一位将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急关头,带领士兵出击。诗中黑、金、胭指、紫、红这些浓重的色块拼镶在一起,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刺激效果。再加上角声的凄厉,喜声的沉闷,益发加重了苦战的悲壮。

  如果不是记载,我们大概不会相信,这是李贺十八岁时的作品。意境这么苍凉,气势这么悲壮,难怪大诗人韩愈读起他的诗来不禁肃然起敬。

  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据说他死时,看见了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来叫他,说是天帝造了一座白玉楼,召他去写一篇纪念文章。在人间一生不得志,也许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华吧!生活所唤起心理反应,总是沉重的,就连唐代人活得也并不轻松!


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

 

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形式上统一了。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而所谓新乐府,则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阳白居易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

  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从这首诗的动机来看,加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

  他的另一首《卖炭翁》则注明苦宫市也,意思是苦于宫市的祸害。宫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即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最初几年一种扰民的弊政,即由太监直接到街市上采购皇宫中所需要的一切。太监以皇帝的名义出来采购,还有不作威作福的!诗中的卖炭翁就遇上了这种比抢劫还要卑鄙的掠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老人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为的是把木炭拉到京城卖了以维持衣食。一场大雪后,老人赶着牛车卖木炭来了。尽管衣裳单薄,冻得发抖,他还是心忧炭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结果偏偏就遇上两个太监,指令他把牛赶到成北的皇宫去:两骑翩翩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若悬河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千多斤的一车木炭,是老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烧出来的!可换回两个布头和一个万丈深渊一样的失望。也许卖炭翁当年就抱着两块既不能食、又不能用的纱绫死去了,可又有谁知道呢?!

  白居易常用他的乐府诗帮着不幸的人讨回公道,除了卖炭翁还有那个《上阳白发人》。十六岁时,她脸似芙蓉胸似玉,因此被选入皇宫。可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在皇宫里,没有值得回忆的,也没有值得遗忘的。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一望四十多年,望成了白发人。这种现象原是封建社会无法更改的弊政。青春被迫凋谢在皇宫里的这个宫女,总算在白居易的诗中吐出了这一口泪血熬成的苦水。

  不过也应当看到,白居易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保守的。在《新丰折臂翁》中,他把进攻南诏的战争罪责,完全推到了杨国忠头上,似乎与唐玄宗没什么关系。在《上阳白发人》中,也认国这个上阳人的悲惨遭遇,都是杨贵妃的嫉妒造成的。更有甚者,在《井底引银瓶》中,一少女为爱情而与男子私奔,最后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他认为这是罪有应得,特意写这首诗来止淫奔,也就是告诫人要主动服从封建礼教。诗中写少女私奔后,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因为不是明媒正娶,终于被赶出来。诗人得出的结论却是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可以说,白居易这种思想在唐代并不符合时代潮流。有意思的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的《墙头马上》,虽然是在这首诗的提示下写的,最后却让这私奔女子变成名正言顺的状元娘子,当初迫害她的人还不得不向她赔礼道歉。

  白居易是个神童,据说生下来才七八个月能认识字和字。后世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十几岁时写的《草》这首诗,最足以说明他的天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白居易年轻时,拿着诗集去拜访诗人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也许他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忙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任江州司马时,他曾来庐山花径这里游览。这花径两个字,据传就是他写的。他在《大林寺桃花》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居易的绝句都有过分直露的毛病,这一首算是较好的。山下桃花已谢,而山上桃花正开,就像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写新乐府而被贬谪,而苦闷,转到独善其身的道路上以后终于又得到解脱,这首诗正符合他这种心境。

  不过,足以使白居易诗名不朽的,学是他三十五岁时写的《长恨歌》和四十五岁时写的《琵琶行》。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还是由于这两首诗。

  《长恨歌》写唐玄宗李隆基(陕西蒲城秦陵)和杨贵妃(陕西兴平杨贵妃墓)生死相恋的故事,是个爱情悲剧。只是由于李隆基是皇帝,身份特殊,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国家的安危。他疯疯傻傻地爱着杨贵妃,以致从此群王不早朝,荒废政务,弄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对李隆基这种举措失当的行为,捎带批评几句。这原是主题展开中必然要涉及的。更何况,白居易这时正全力以赴在写讽喻诗,因而说到李隆基时语带讥刺,也是极其自然的。可问题是,前三十句除了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个别诗句带有明显的贬义外,其他各句都还只是客观地描述两人相爱的过程。一首一百二十句的诗,只在前三十句带贬义。就说这是先写好色误国,后写爱情悲剧,两个主题纠缠在一起,这是说不过去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是皇帝,而在一些人年来,皇帝是没有资格当爱情悲剧的主角的。可是在《长恨歌》中,却偏生以皇帝为主角。于是就只好说,前面写的是好色误国,后面写的才是爱情悲剧,以此来缓解自己给自己拆桥断路的所谓矛盾。

  《长恨歌》极善于人叙事。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有了这一句,一切夸张她如何如何美的形容词就都有成多人造棉的了。回眸一笑是说明书态,百媚生是意态所引发的效应,一个活生生的美人朱在我们眼前凸现出来了。后宫侍丽三行人,三行宠爱在一身,这样来正面写杨贵妃的得宠,概括得虽然精当,但显得抽象,缺乏震憾人心的力度。于是,诗人紧接着又补足两面三刀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小农社会从来就重男轻女,诗人抓住这一点进秆夸张,从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习惯心理的必变,来写杨贵妃的得宠和得势所造成的影响,真算是入目三分。由于主题是生死相恋写安史之乱就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一语带过,写杨贵妃的死也只用宛转蛾眉马前死就径直切入刻骨的思恋。在四川相思,是: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还是陪衬,重点是回到长安以后的思恋。

  归来池宛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宛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一段叙事又简洁,又丰满,每一句都有紧扣时令和眼前的实景。句句都有在叙事,又句句都有是抒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接着又翻出一层波澜,写临邛道士升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灵魂,使生死相隔的两人再重见一面。

  闻道貌岸然汉家天子合,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扒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又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可是两面三刀人到底也没能见上一面,只留下一个无法填平的恨海,永远冲击着读者的心岸。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能把这种生死相恋写得这么淋漓酣畅,白居易叙事的功夫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屯步。

  《琵琶行》作于十年以后,是他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赶到江州——今天的九江时,这算不香多么沉重的一次打击,竟使他情绪一落丈。不过,他的热情毕竟还没有完全冷却,还能弹射出愤懑的火花,因此才提高了这首诗的品位。

  浔阳江头夜送客,点出地点:枫叶荻花秋瑟瑟,点出时令: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点出抒情主人人公的心境。这几句是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的,同时又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写得极为紧凑。别时茫茫江浸月,明月皓皓,江水滔滔,一片空茫。正在这时,琵琶女出场了忽闻水上琵琶声,然而却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摭面写弹琵琶这一段,最妙的是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么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入高潮以后,又银屏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都非常出色,使无形的声音,转化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对象,色是月色,弹奏前是别时茫茫江浸月,弹奏完了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景是东船西舫悄无言:,两面三刀条船在冷幽幽的月色中并靠在江边。情则是琵琶声唤起抒情主人公的惆怅。这种惆怅无处不在,琵琶弹出的每一个音,可以说都是抒情主人公心灵的颤动。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列言,这凄凉的月色,寂寞的船影,都有是饱和这惆怅的,反弹琵琶这一场景写透之后,诗人借琵琶女诉说身世。然后逼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九江这里来的,而诗人则是被贬谪而来相同的遭遇,自然有相同的感慨。琵琶女暮去朝颜色故以至门前冷落车马稀,年老色衰,终于被逐出旧日的约会快。这种心情是悲愤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抗议。诗人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种感慨的底层,同样拆叠着悲愤。他又怎能不悲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这震撼人心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曾被人反复引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抒发情感的闸口。

  到晚年,白居易写献计献策特别爱表现它的闲适心情。这类诗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很大。现在我们来读这首闲适的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绿酒红炉,红绿相配,在阴沉沉将要下雪的黄昏,一看就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但寂寞无法排遣,于是想找朋友聊聊天。能饮一无,能来喝上一杯酒么?这一声问得多么亲切!

 

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  

新乐府派运动是九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不过,在这一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年长几岁的张籍和王建,就已经在写这种类型的诗了。

  张籍与奇崛险怪诗派的领袖韩愈和新乐府运动的代表白居易,都有是好朋友。他的乐府诗,有许多还借用古题。如《董逃行》就是。不过,虽然是借用古题,写的却是时事,与白居易的《新乐府》性质不一样的:洛阳城头火瞳瞳,乱兵烧我天子宫。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重岩为屋橡为实,丁男夜行候消息,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不得。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董逃行》)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安史之乱中曾两次被叛军攻陷。在这种拉锯战中,老百姓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最苦的是,官军并不比叛军好:叛军杀退了。丁男夜行候消息——小伙子夜里下山来打听消息,听到的却是官军犹掠人”——官军还在抢东西,抓夫子。

  元代落曲作家张养浩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怀古》)不论是正在当皇帝的人丢了宝座也罢,逊是想当皇帝的人夺得了宝座也罢,受苦受难的还都是老百姓。

  张籍还有许多乐府诗,则是根据内容来拟定诗题的。像《征妇怨》: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昼烛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则从子。这就是所谓的三从。现在这位妇人的丈夫战死了,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即便是男孩,十几年之内也根本不是依靠的对象。在生活中她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岂不是像昼烛——白天点燃的蜡烛一样,一点点耗尽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意义。

  新乐府运动中一个重要人物李绅。他写了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和了其中的十二首。这又引发了白居易的诗兴,一气写了五十首,并改名为《新乐府》。可惜的是,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全部失传。后人知道李绅这个名字,完全是由于他那首不朽的绝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这首锄禾日当午,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应当是古诗中流传最广的两首。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把盘中餐直接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联到一起,使人一端起碗来由不得就想到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王建是也是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和张籍是好朋友,后世因称他们的乐府诗为张王乐府。他和张籍一样,诗歌语言通俗平易,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像这首《渡辽水》: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旁。

  战争,是人类肌体上永远在流血的创口。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为它带来的灾祸呼天抢地,世世代代都在呼吁净洗甲兵长不用,却谁也没有能力使这个创口止血。古人曾经从各个角度诉说战争的残酷,早已把这个老话题说得惊心动魄了。王建这首诗,却只摄下士兵渡过辽河时的一个镜头。未过辽河,虽然此去咸阳五千里,故乡早已像梦一样地渺茫了,但毕竟人还活着,而一过辽河就身在应无回渡日,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腐烂剩下的这把骨头能被送回故乡——“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使亲人早已衰竭的悲痛重新被唤醒罢了。驻马相看辽水旁“——在辽河旁边停下马来互相多看了一眼,留下今生今世的最后一个记忆吧!加为这是在走向战争,而战争,是吞噬千千万万的生灵也永远喂不饱的猛兽!这首诗没有写战争的过程,也没有写战争的结局,而只用战争开始前士兵们沉重的心情来打动读者。

  王建还有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在文学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有的写得也很有深度,至今仍有认识价值,如: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庭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被囚禁在皇宫里的宫女,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这首诗看似轻松,却揭示了宫女所过的空虚惨白的一生。

  新乐府运动最先的倡导者元稹,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文学史上一直元白并称。

  现代人提起元稹来,主要是因为他创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改编为《西厢记》后,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是悼念结发妻子的。妻子死时二十七岁,元稹三十岁,因为还没有发达,所以特别强调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由于是原配,两人共过患难,诗人写诗的时候动了真感情,诗写的也就特别投入。另外,律诗为了层次多,内涵丰富,就使诗句紧缩,诗句紧缩,就不得不打乱语序,根本不考虑口语的习惯。元稹这二首诗,则比较接近口语。感情真挚,用语浅近,放说两人在一起的种种琐事,因而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人情味。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妻子是那么贤惠,用野菜补充食物,扫落叶当柴烧,生活如此清贫也心甘情愿。可是今日俸钱过十万,等诗人发达了,俸钱多了,妻子却已死去,只能与群营奠复营斋,只能用这些钱业给妻子做道场。这才真正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还有一首《离思》,头两句也至今还有人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为君。曾经沧海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第十六集别调独弹

中唐后期,除以韩愈为首的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派外,还有两个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的诗人。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就算没读过他的散文,也肯定知道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就出自他们的《黔之驴》这篇寓言。这是人所熟知的。

  柳宗元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他在这里呆了十年,政声很好。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建了柳子庙。他心胸比较狭窄,被贬到这里以后,心情非常苦闷。尽管他是哲学家,又笃信禅宗,但穷源朔流的哲学深思,与禅宗主张用平常心看待一切的教义,都没能使他变得开朗一些。他的诗文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秋天,游朝阳岩这里的南涧里,尽管山谷里鸟声清脆,清溪里水草飘动,他也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走着走着就忘了身心的疲劳,但转眼之间就忧从中来。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南漳中题》)

  孤生易为感,失战船少所宣”——孤零零被贬谪在永州容易产生悲感,被挤出轨道的人干什么都总是不合时宜:这是他心情凄苦的总源头。内伤造成的灵魂震颤,绝不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能治愈的。灵魂中涌溢出来的暗淡,会把一切都染成灰蒙蒙的,看这首《江雪》就知道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诗。大雪笼罩千山万径,白茫茫一片,没有鸟飞,没有人行,只江边上有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将山、径、舟、江、雪这些景物,用绝、灭、孤、独、寒这些词连缀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全诗写景,没有一个字关涉到诗人的感受,但诗人的孤独凄苦,却又隐藏现在每一个字里,景也就是情。景是暗淡的,情也是暗淡的。渔翁,这样独守寒江的。但他就是不走,因为在这灰暗的最底层,毕竟不家一份倔强在支撑着他,使他咬紧牙关,抵御着环境的寒冷。

  《渔翁》也是至今仍有艺术感染力的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风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彩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中的西岩,就是这个朝阳岩,下面是汀江的支流潇水。晓汲清湘燃楚竹是和,本应作,只是因为潇水在不远处就汇入湘江。而且潇与晓同音,念起来绕口,所以诗人改作清湘。诗人大概是在东岸望着朝阳岩吧。他看见渔翁在汲水作饭,等太阳出来、烟雾消散时,渔翁已离去,青山绿水中传来唱《矣乃歌》的歌声。残剩的白云,依然在朝阳岩一飘拂。这首诗意境特别清幽超远。景物既清晰,又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可把捉。表面上闲适恬淡,骨子里仍有一种拂拭不去的失落感。

  十年后,他被召回朝廷。路过屈原投水自尽的汩罗时,他感慨地唱着: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汩罗遇风》)他没有像屈原一那样被永远抛弃,虽然离开朝廷十年了,毕竟又能回去了。因此他希望汩罗这里的大风,不要把他的船吹翻,使他像屈原一样被淹死。因为他生活在圣明时代。可是他兴冲冲地刚赶到长安,却被一瓢冷水冲到更远的广西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于是他又来到湘江上,又坐上船朝南走。这时他四十三岁。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再上湘江》)也许他已经感到,这衰弱的肌体无法再支撑下去了。也许他是在盼望,朝廷能早一点再招他回去吧。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他把有限的年岁一天一天向无限中数去,已经无法再抵抗孤独物袭击了。四年后,他终于被子寂寞击倒了,他已经无可奈何地死在这里了。这是他的衣冠墓,这里是记念他的柳侯祠。他的心情太沉重了,听听他这酸涩有歌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读这首诗,我们也许会以为柳宗元看见是什么险峻的穷山恶水。其实,这里的山,与韩愈说的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奇山相似,是以柔美著称的。然而,柳宗元渴望见到京城长安和长安的亲友时,正是这此挺立的山峰,挡住了他的视线,便函他郁结的愁绪无法排遣。于是此时此刻,他眼中的这些山峰就不再是柔美的,而像尖刀一样剜割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从诗的情绪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不像十年前贬到零陵时那样了。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心里到底还有一股火气,还敢顶着严寒支独钓寒江雪。更主要的是,他大概以为在零陵呆个几年事情也就算过去了。他没有想到一住十年且不就等来的竟是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到更远的柳州来了。以前他还能强迫自己显出几分旷达,把心绪调节的尽可能闲远,以此来减轻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可是现在不同了,明明是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岭南江行》)——名叫射工的鬼蜮诡诈地含着沙子来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而飓风将起的云彩又使海上的旅客惊恐——到这步甲地了,又怎么能装得出轻松来呢!因而到柳州以后,柳宗元的诗倾诉的只是痛苦和悲愤了: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代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站在柳州城楼上,回顾是一片沧桑。惊风扑打这水面的荷花,密雨清洗着墙头薜荔,搅得天地间一片惊恐。重叠的树遮挡着,使人无法向远方眺望,而城下的柳江又是那么弯弯曲曲,使人感到似乎坐上船也从这里走不出去。南昌他和刘禹锡等五个人,一同被赶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够惨的了,何况还音讯通,连彼此的情况也很少知道。这里吐露得是不加掩饰的悲愤。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谈一篇他的《渔翁》,以便进行比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汀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望着朝阳岩的时候,是在看风景,看着渔翁晓汲清湘燃杨竹,生活的那么自由自在,他是向往的。还敢去向往,就说明至少他心里还有梦。站在柳州城楼上则不同,他再也看不到自然景物了;极目望去,看到的都显形的人际关系。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树这河都不再是审美对象,而只是一种可憎恶的敌对力量,时刻都侵逼他的安全,因此这种外物,他只能用愤懑进行抗拒,以此来保护自己。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本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州西北隅种柑树》)

  柳州的柑树虽多,但都不是柳宗元种的了。只有柳侯祠内这个柑香亭,还在提醒游人他在这里种柑树这件事。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他是渴望见到细小的白花开满柑树,扁圆的果子缀满柑树,还是因为这将意味着长期贬谪因而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实呢?也许两方面都想过吧,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而是怕待到柑树成林老死在这里。

 

第十七集一代诗豪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偿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样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浓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穸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巴上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补弃置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了。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尽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使悲苦化为透彻的哲理。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湖南长德,待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法扶成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戏看花诸君子()。

  这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呢。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__今天广东北部州和四川奉节,贬来贬去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等于说,满朝新贵,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如今又都默无声息了:可是我这个当年被赶到的刘郎,今天又回到这里,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声言要以俟生游,就是说他以后还要来,看看这玄都观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据记载,就因为他这种不怕惹事的倔劲儿,当时人认为他刻薄不厚道,在古代,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被惩处的,那就即便有冤情也不敢怨天成就尤人。这就叫臣罪当诛,天王对明,皇帝即便错了也不能算错,刘禹锡心里,确始终有一道拂拭不去的阴影。二十人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能几人!()店园花下酬乐天见赠()他就这样始终带几分桀骜不驯。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咏红柿子()。连看见一棵漏生在树了的红柿子,他也会想到自己的被排挤。其实,做人说该有这么点倔劲儿,何必厚道得左脸挨了打再把右脸伸过去呢。

  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以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以过精选的意象。用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像这道(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这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以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邙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需。六代豪华全都消逝了,没留下一点痕迹,只有这四与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今天,连空城也没有了,只剩下这片遗迹。然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依然醒目地刻在无形状城的历史上。白居易曾以预言,后来的诗人赁吊南京,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持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写金陵怀古词有怒潮寂寞打孤城词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怒潮空城寂寞回的意象节妙地组织在诗里:蝗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朱雀边野草花衣口夕阳。旧时五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衣共口()

  这首诗也许雅俗共赏。桥边的衣,野草野花映昭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近,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眼前实景,说不上有什么新厅的,但第三句诗突然一跌,运实入。睁开幻想的,看到了几百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话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官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何必那么不可一世!是啊,当年疯狂地弹还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人间要好诗,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

  刘禹锡贬谪在四川丰节时,模仿当地民歌写的一些七绝,也是后代诗人极力倾倒的。像这组《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男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情此景,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脓愁。

  在重男轻女的小农社会里,就连婚姻嫁娶,女子也有一种不安全感。这首有浓厚民歌风味的诗,会使我们想起李白的《白头吟》来,其中四句说: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增〈白头吟〉

  最后再来读一首他流传最广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东边日出有晴西边雨无晴。天晴的与多情的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十八集风流才子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十八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淮》),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这里是安徽贵池杏花村。贵池为唐代池州治所在地。杜牧为池州剌史时,曾写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一般,妙就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时间和布景。人物则有路上行人和牧童两个。路上行人欲断魂地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着回答说:杏花村。有时间,有布景,有人物,有说话,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一个剧本。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个独幕剧。杜牧自视甚高,极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并没有脱颖而出的能耐,时代也并不特别照顾他,给他一试身手的机会。加之他秉性刚直,又爱发议论,因而,二十六岁成进士生,有十几年时间一直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他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既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之外,干脆连于歌楼酒馆之间,寄情酒色,留下了好些风流故事。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遗怀》)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诗,抒发的就是他这种心情。诗中也流露出悔恨,说明他并不想不过这种生活。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这种成就,自然得力于倔的学识和素养。诗人是生活的导游,应当指给人看一些就在眼前而常人却又不容易发现的美景和险境。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像这首《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用鸟瞰取景的手法,把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嫩红肥的明丽春光铺展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心胸也似乎扩展到能容纳千里的幅度。后两句借南朝迷恋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力贫弱而终于沦亡的教训,来提醒晚唐统治者不可再蹈覆辙。诗人从眼前的实景切入,但到第三四句却一笔荡开,由实景进入虚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想象中的虚境,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使诗的境界一下就扩展开来了。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烟笼寒岁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半价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他的咏史诗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乡成堆栈,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马队由四川驮运到长安来给她吃。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这种荒唐行为。骊山上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被严重毁坏。如今,远望华清宫又那么金碧辉煌,有如一堆锦绣。第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又彩实入虚的手法,有眼前实景跃进历史记载中的虚景。华清宫又修建好了,用马队到四川去驮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会重演呢?诗人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这种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诗歌的品位。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昨特别高朗爽健。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赏秋就一定要带出几分悲秋的情绪来。

  这首诗写秋景却一点不衰飒,还这么神气高扬,这是很少见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包含哲理的诗句,尤其受人赏爱。

  杜牧的好朋友许浑,也应当顺便提一笔。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遇到有迹象表明重大事变即将发生时我们说上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包含这句诗的这首七律就不说了,还是来看看他的《塞下曲》吧: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样切入诗题来凸现战争的残酷,角度选的非常别致,读了叫人触目惊心。,由此我们自然回想到意境相同的另一首诗,这就是唐末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许浑虽然也在控诉,但感情比较内敛,这首诗的控诉却饱含血泪,直到今天,读起来还使人伤心惨目,潸然泪下。

 

 

第十九集朦胧诗人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他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步入仕途时,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激烈,几乎势不两立。李商隐先受到李党的赏识,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党的女婿。牛党得势后,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辈子沉沦下僚,四十六岁就心情抑郁地死了。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既然周穆王的八骏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到此为止,这首诗我们还没读懂。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利,都舍不得撒手,于是就叫方士炼丹,想吃了能长生不老。结果却事与愿违,往往一吃就死。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这自然是朦胧诗。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反复咏叹那一腔无法派遣的伤感,却不点明究竟是为了什么。所用的四个典故,与抒情主人公那种无法捉摸的伤感也若即若离,无从实指。读了几遍,也只是觉得好像是读通了。

  他的另一首《无题》诗,虽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胧,但比较起来要好懂多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写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有情人极为难得地偶然一见,随即又难舍难分地离开。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有情人誓死相爱,永不变心。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设想女方会忧愁容光易老而相见无期,会夜里起来对月叹息也会感到月夜的凄冷。最后两句写女方的住处虽然并不远,却又像神话中的蓬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无法相见,只有企盼传递信息的神鸟去打听到一点消息。这首诗情绪灰暗,调子低沉,意像朦胧,意境悲凉,渲染出一种极为凄苦的氛围。春蚕吐丝,蜡炬化灰,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但一经诗人拈出,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组织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虽然本意是写对爱情的执著,但由于已醇化成一种哲理,因而涵盖面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知道的人很多。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当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虽然被并称温李,诗歌的成就其实远不及李商隐。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的才子,私生活浪漫,爱讥讽权贵,因此落下个文人无行的坏名声,一辈子不得志。他极受称许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六种意像并列,不用动词联系,显得特别紧凑。意思是旅行者夜宿简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鸡刚叫时就起来赶路,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这么多的内容,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概括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他的《赠少年》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士年轻时漫游四方的风气。唐代考进士试卷不糊名,因而要想顺利考中,就得到处拜访达官名流,求他们说好话以提高知名度。这种漫游很浪漫,有时也很屈辱。酒酣夜别淮阴市”——离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市,说明漫游并不顺利,但月照高楼一曲歌,慷慨高歌,意气风发,对前途仍然充满了自信。

 

第二十集唐末余音

 

杜牧、李商隐在九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去世后,唐代就再没有出过大诗人了。从六十年代起,农民暴动就不断发生。到八十年代中期,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暴动终于平息以后,唐王朝也奄奄一息,只有等着彻底崩溃了。在这风雨飘摇的几十年里,一些诗人处于社会责任感,极力呼吁重振儒家文化,又举起新乐府运动的旗帜,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要关心人民疾苦,挽救世道人心。由于能量不大,影响也很有限。而且就连他们自己,比如像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写过《正新乐府十篇》的皮日休,其实也只算偶一为之,并没有将自己的主演主张贯彻到底。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游山玩水,吟风弄月上,与其他晚唐诗人并列两样。因此讲唐末这批小诗人,就只能以诗为准,哪能首可读就读哪一首。

  先来看曹邺的这首《官仓鼠》:官仓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列粮百性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不必解释,一读就会明白,诗中所说的老鼠,其实指的就是贪官。最可悲的是,这种老鼠见人开仓亦不走,根本不怕人。怎么敢这么有恃列恐呢?还不是大家都一样,你拿我也拿,谁也说不起谁!

  皮日休与陆龟蒙,后世全称皮陆,也算个小诗派。还可以加上个罗隐。这三个人都以小品文著名。他们的小品文写的异常尖锐,把封建制度的根子都骂到了。要在明,清时代,足以构成杀头灭族的罪名,晚唐虽是乱世,却还能够容纳他们。皮日休有一首《汴河怀古》,评价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隋炀帝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随炀帝连通京杭大运河,对繁荣经济是有利的。诗人指出,如果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坐上龙舟到扬州去玩,那他的功绩就足以和治水的夏禹媲美。

  陆龟蒙的《吴宫怀古》也值得一读:香颈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看着苏州灵岩山这里的香径和长洲已茎棘丛生,诗人想起了吴王夫差荒淫无道,认为他一切倒行逆施都足以亡国,而根本不是因为被西施的美色迷误造成的这就否定了前代女祸误国的错误看法。在重男轻女的小家社会里,男人干下的一切坏事,只要跟女人能联系到一起,就把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晚唐人郑畋有一首《马嵬坡》说:玄宗回马根据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在这个闻畋看来,唐玄宗同意处死杨贵妃,称得上是圣明天子,因为这样才没有像陈后主庞爱张丽华那样终于导致亡国。这样立论简直是没心肝!

  罗隐有一首《蜂》也颇有新意:不论平地也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若为谁甜?

  这里还应当提到黄巢的两首诗。《不第后赋菊》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展示的,显然是他有朝一日要带兵杀进长安的雄心壮志。不过,就诗论诗,也还是有点儿味道。

  黄巢还有一首《题菊花》则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捍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说,将来他要是当上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他就要必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曹松的《已亥岁》也是经常会有人想起来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泽国江山都被画入了作战图,也就是到处都在打伏,老百性连打柴打草的劳动都无法进行,这算什么世道!诗人由此得出结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一个人立下战功得以封侯,是以千千万万人的死亡为代价的。

  聂夷中有一首《咏田家》,也是名诗:二月卖新线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后面还有四句,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扔了也没什么可惜的。这首诗知道的人肯定多,因为后人从这首诗提炼出一条成语:剜肉医疮。蚕还没有结茧就开始卖新丝,稻子还没有成熟就开始卖新谷,农民生活的贫困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后两句的比喻:农民这种寅年吃了卯年粮的日子,就像是剜肉补伤口,老伤口未必能补好,新伤口又一个接一个增加。这个比喻真是比绝了!

  秦韬玉的《贫女》也因为引出了为人作嫁这个成语而受人关注: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势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俭妆是当时浒的妇女妆饰,虽然叫俭妆,实际上很花钱,只有富贵人家的女子才学得起。贫家的女子尽管气质好,品性好,针线活好,可媒人就是不上门来,还得自己去求媒人。由于针线活做得好,一年一年老给有钱人家的姑娘做嫁衣,自己早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却就是嫁不出去。这首诗刻画贫家女子的心态十分细腻。不过,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贫女如何急着把自己嫁出去,而是表现寒士不得志,急着想得到人们的赏识。这也是男人把自己比作女人以抒发愤慨的诗。

  唐王朝这幢摩天大厦坍塌的前夕,诗人韦庄写过一首《台城》来哀悼六朝的沦亡: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今天,站在长安城的遗址上来读这首诗,又将作何感想呢?长安城毁灭了,从这大明宫遗址残剩的墙基,从这经过补修的大雁塔,从这已经改头换面的沉香亭,已经唤不回往昔的的繁华。一争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只有诗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记不消褪的绿色。从这里辐射出来的唐诗,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而且必将万古长青,永远中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