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交民巷 沧桑历史层层尽现

 千秋志 2007-08-30
东交民巷 沧桑历史层层尽现

 

◇字体:[ ]   本版PDF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06/12/05 00:00)

■插图/陈兴兴

东郊民巷原法国邮局■文并摄影供图/尹玉泉

远眺圣弥厄尔教堂

  历史文化背景

  在北京还没有哪一条胡同或是街巷像东交民巷这样独具特色。元朝时的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它曾是北京城里最长的胡同,也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南方的糯米运到这里出售,在此地形成米市,又因北方人管糯米叫江米,于是此地就得名江米巷。

"); //-->

  明代修建棋盘街时,将江米巷截断成为东西两段。现在的东交民巷就是东江米巷。东交民巷,明朝属南熏坊。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沿称,光绪时称东江米巷,亦称交民巷。晚清末期,东交民巷一带被划为使馆区,开始了“国中之国”的历史。解放后东交民巷被收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

  东交民巷这条有着沧桑历史的街巷,现在在街巷里还留藏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供后人追忆。

  ■东交民巷一带曾是明清时期中央机关较为集中的地方

  东交民巷一带地近皇城,是明清时期中央机关较为集中的地方。兵部、吏部、户部、詹事府、翰林院、上林苑、太医院、钦天监等便设在这一带。礼部和鸿胪寺在东江米巷的西口北边,东江米巷中御河桥西边设有当时的“国宾馆”———会同馆。会同馆内居住着来国朝贡的贡使。贡使们在馆中居住,学习礼仪,与内陆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不过当时的贡使们不许在会同馆内常驻,如清代就规定贡使居住以46天为限。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使用种种手段争相把使馆建在此地,并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昔日中央机关的办公地沦入列强之手。

  ■东交民巷一带还曾居住着清代的皇亲贵胄

  东交民巷一带不仅是中央机关的聚集地,清初朝廷中赫赫有名的“王爷”们也纷纷在东交民巷一带选址建府。在东交民巷御河东岸,就有肃亲王府。肃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的豪格。喜欢看清史剧的人对他一定不会陌生,豪格因与多尔衮不和被革爵囚禁,最后在狱中自尽。虽然豪格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的王府环境优美,宏阔富丽。可惜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府在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的事件中成为战场,损毁严重。

  在御河西岸与肃亲王府遥相对应还有一座王府,为淳亲王府。淳亲王为康熙帝第七子允祐。不过御河之西的王府淳亲王本人没有住过,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其第六子。此外,东交民巷里还有一座辅国公纯堪的宅邸纯公府。

  东交民巷北侧台基厂头条东口路北有安郡王府。安郡王岳乐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亲王阿巴泰第四子。清初他的王府就建在了这里。雍正初年,安郡王子孙因祸获罪迁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王府就改作了清代表彰忠烈的昭忠祠。在安郡王府西侧还有一座廉亲王府。这位廉亲王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第八子允祀。他是雍正皇帝的政敌,后来被雍正皇帝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电视剧里都叫他老八。说起来东交民巷北侧的台基厂可真称得上是风水宝地,一条街里建有三座王府。在廉亲王府西侧还有一座裕亲王府,裕亲王是顺治帝第二子福全。福全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为裕亲王,同年建府。

  ■晚清末期变成了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街区

  晚清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1900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八国联军借机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根据《条约》的规定,今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广场东侧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外),南抵城墙,北至东长安街路南的大片土地,无论是民居,是衙署,是祠宇,均被划为外国使馆界。现在在许多老照片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使馆界外设有铁栅栏,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和铁门,还筑起了八个碉堡,不许中国人随便进入。使馆界内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使馆分地而居,兵营亦各附使馆左右,东交民巷附近的东单公园一带就曾为各国练兵操场。使馆区内不仅一般民居被占,各家王府也未能幸免,安郡王府建起了奥国兵营。肃亲王府成为日本、意国兵营和日本使馆所在地。淳亲王府成为英国使馆。纯公府成为法国公使馆。

 

第 >1 >2 >3 >4 >5 页 下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