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常用敬称溯源点评:“家父” “令尊”别乱说

 zkygh1963 2007-09-09
民间常用敬称溯源点评:“家父” “令尊”别乱说
添加日期:2007-6-18 9:32:00 作者: 新闻来源:新闻午报 点击次数: 112

    人到七十才“致仕”

    先是余秋雨误用,后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经据典的苍白辩解,最终使得相对生冷的“致仕”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如果现在还有人不清楚何为“致仕”,那的确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名人误用词语是一件好事,否则,在中国社会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机会?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词,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认识一番。

    《礼记·内则》明确规定:“七十致政。”致政亦即还君事、还禄位于君。“致政”也称“致仕”、“致事”,就是今天所说的“退休”。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应退休,此即所谓“七十致政”。

    不实行官僚终身制当然是件好事,但看看“七十致政”的上下文,我们也许会有另外的感受。

    在《礼记·内则》里,规定了七十岁应该享受的待遇:“大夫七十而有阁”(可以有自己存放美食的菜柜);“七十养于学”(年七十以上的可以在大学里养老);“七十杖于国”(七十岁可以在国都拄拐杖);“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六十岁的人应该隔一天吃一次肉,七十岁的人除吃肉外还要另外再加上一样美食)……把这些待遇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人到了七十岁,就被国家供养在大学之内,在他的房间里有专用的食柜,柜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美食,每两天可以吃顿肉,同时还有精美的点心和小吃,吃饱之后可以拄个拐杖在首都四处视察……由此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在当时,能真正享受到这么高待遇的人一定少之又少,否则,在国民生产总值极低的情况下,国家的财力根本受不了。更进一步,我们应该由此推知,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活到七十的人应该少之又少,“人生七十古来稀”嘛。所以,所谓的“七十致政”,虽说是到了七十要退休,但和终身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致仕之后怎么办

    “致仕”也称“致政”,就是今天所说的“退休”之意。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此即所谓“七十致政”。现在的问题是,在封建社会,历代都没有“高薪养廉”之说,因此,官员的俸禄都不是太高,对于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员来说,退休之后怎么办?

    其实,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历代都有明确规定: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因此,在当时,退休和不退休是一样的。只是当时规定,官员退休后,应该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养于学)。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秦汉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职后的待遇。汉朝规定,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横行,退休制度执行情况欠佳,不肯按时退休的官员很多,造成机构的臃肿和效率的低下。

    隋唐时期,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即可退休,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宋朝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朝廷为了鼓励官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

    明代官员退休制度较前代更加制度化。朱元璋将退休年龄从前代的70岁提前到60岁。明孝宗甚至规定,有病的官员可在五十五岁冠带退休(近似于今天的“内退”,退休者依然着官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明代官员退休后仍享有一定的待遇。官员退休后一般是回故乡养老,其返乡交通工具和途中费用由政府提供,回乡后仍列名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地方官府还要派人为其服役。除此外,还规定:如四品以下官员退休晋级一等,官员退休,其子孙可获荫补资格。有特殊贡献的官员按原俸禄发放,一般官员则多是半俸。

    清朝退休制度规定,年满60岁的官员即可退休,退休后官员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并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退休官员一般均回故乡养老,退休官员俸禄一般按原俸禄减半发放,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退休之后的官员并没有多少衣食之忧。

    □摘自《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