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大儒供状

 brianzhao 2007-09-09

王大儒供状 》前言
  
  


  《王大儒供状》(附后)是一篇长期以来在海南岛西北至西南部,即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至三亚一带地区普遍流传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放初期我还是一个顽童时,在故乡就曾经听大人们朗读过它。朗读者摇头晃脑的痴迷神态以及该文抑扬顿挫的韵律,至今仍刻在我脑海的深深处。一九六六年九月,当我在原来的崖县崖城公社(1)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次到梅山公社办事,不经意中又发现了这篇东西。可谓他乡遇“故知”也。嗣后,经多年对各种不同抄本的潜心搜裒、整理和勘校,不敢说已十分正确无误,但比民间传抄之“书”来已颇臻“书”样。而与想象中的“原文”比,可以说是比较接近了吧?
  《王大儒供状》说的是一位名叫王大儒的书生,因犯风流案被拘见官。公堂之上,他毫无遮掩,援笔立就这篇“供状”。知县大人阅此“奇文”后念其文思敏捷、才学出众,顿生怜爱之心。于是当堂作伐,玉就良缘,使一桩“罪孽之案”遂成“千古佳话”。
  王大儒,何许人也?或者说,《王》文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王》文是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儋州解元陈圣玙的“供词”,王大儒是陈圣玙假托的“替身”。说,供词及所谓县官批文实乃陈氏在崖州(2)设馆课徒时的“自身经历”。此文是他假托“王大儒”之名纵笔而成的。故“儒”者,即“玙”(3)也。可是直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找不出多少论据来证明这一点,却又不敢因此而断定“实无此事”。因为,据传当年陈圣玙为了逃避恶势力追缉,撇下元配薛氏,只身逃到崖州后,也有过一段与本“状”所述几乎同出一辙的风流韵事。他因此也就在崖州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不问桑梓(4)。而且,从《王》文流传的路径看来,也与陈圣玙颇有关系。上述的各个市县,正是陈氏出生、路经和长期生活之地。但是回过头来看,许多文艺书籍也都载有此类故事。比如,唐圭璋《宋词纪事》引录的《三朝野史》(5)就有。因此,这又会不会是古代什么人的作品被好心的人们“移植”到陈氏的头上?或许,这都是猜测,王大儒本来就是王大儒,并非别的什么人。这些,因笔者孤陋寡闻难以判定而只能有待方家予以考证。不过,暂时可以不必管它出自谁手,我们只把它视为“民间文艺作品”去鉴赏也就可以了。
  题目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叫法,也有叫《王大儒风流案》、《王大儒风流状》的。至于原来叫什么,今已无从稽考。“状”(6)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从这点说,叫《状》似乎更为准确些。作为旧体骈文,单从艺术上讲,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颇为成功的作品。流传的各种“版本”,异文、衍文、错漏甚多,很容易看出,这全系传抄时以讹传讹所致。由于此文流传久远,而且范围又广,加上诸多传抄者对于古文鉴赏水平的差异以及各人见识的不同,必然会“见仁见智”,篡改、生造、羼杂、臆衍出这样那样的不同字、词和句子来,有时甚至为某一字而争论不休、各执其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传抄中的“原文”并不分段,句度更是混乱不堪。因此,为帮助阅读,笔者不揣浅陋已予标点、分段并稍作诠注。但由于学识水平以及有关资料所限,个别地方很可能仍然存在舛误。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原文在思想性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商榷和批判的地方。可是我想,不要因为这一些而使它继续在民间徜徉徘徊乃至湮没,所以经整理后已在《海南史志》1997年第1期发表过。但由于该杂志的读者面不广,见者不多,现在稍作修改后再置于网上,一方面供家乡的同好们鉴赏,另方面也想得到各地方家的批评和教正。
  --------------------------------------
  
  
  
   根据多种民间抄本整理勘校诠注
  律固(7)因罪以相加,法亦缘情而议减(8)。儒(9)情无苟且;性本方刚。束发(10)受书,未识桃红柳绿;丁年问字,那知蝶浪蜂狂?十六岁而掇泮水(11)之芹,越一年而馆(12)陈鸿之舍。才非吐凤,亦可凌云;腹愧腾蛟,颇称学海。正宜潜心闭户,勿窥董子(13)之园;讵可(14)荡检逾闲,竟鼓张生(15)之瑟。不意(16)风流孽债,早结于五百年前(17);由是云雨绸缪,竟成于半个月内。
  
  回忆仲春佳节,二月芳辰。桃花映人面而俱红;柳絮牵娥眉而共翠。斯时儒也,咿唔(18)偶暇,聊效庄子以观鱼(19);讽诵之余,且拟阳明之访草(20)。夫可(21)回头一顾,青光逼我上云霄;四目交投,饥渴从心生肺腑。芙蓉映月,盈盈杏脸半含羞;杨柳迎风,袅袅蛮腰恰一捻。口含艳菊,手挽侍儿。莲步乍停,启樱桃而红半点;秋波一转,敛素衿而珮有声。求生以海棠之花,询我以鲁鱼(22)之字。噫!鲁男子之不在,谁弗兴怀(23)?程明道之已亡,孰能闭目(24)?儒乃求其淑号,即彩凤为名;继叩其所亲,则陈鸿是叔。乍闻则惊为淑女,未敢强求;转计则喜属东家(25),犹能撮合。无奈西施既去,东道随来。始问其侄女之亲,曰既定红(26)而丧偶;复求其朱陈之好(27),又似口受而心辞。嗟嗟!弱质书生,担不过相思之重;短竿彩笔,写不尽鸾凤之词。固已(28)推明月还青天,安(29)佳人于薄命矣(30)
  
  不意青灯之馆(31),尚未燃藜(32);绣阁(33)之书,频来问字。春梅(34)致语,姑娘立等秀才;小生自思,问字必然有意。于是,别书馆而向兰房;绕回廊而穿曲径。娟娟明月,恍摇凤烛之光;习习薰风,若奏龙吟之笛。潜身入阃,瑶台横一案之书;转步登楼,蕙帐蕴千金之体。试揭纱幮而偷看,芍药方秾;细弹鸾枕以相惊,芙蓉半醒。此时此际,即老父台(35)之设身处地,将若之何?乍喜乍惊,则在小生已心动神飘,竟如此矣!
  
  枕上山盟海誓,大都儿女私情;帏中乐极悲兴,总是家庭凄楚。鸡鸣天曙,牵衣而许以终身;涕滴泪盈,解珮而戒以薄幸。由是江郎之笔,总是画眉(36);薛氏之笺,竟成密约(37)。天长地久,已非一遭;夜去朝来,将临半载。
  
  忽曰美人过访,小生倒屣(38)以相迎;是时情兴半高,玉手拂衣而并坐。未及奉槟(39)款茗,先求拨雨撩云。太湖石上,权为翡翠之床;茉莉丛中,暂作鸳鸯之帐。欢娱未已,屐声橐橐随来;辗转方浓,人影昂昂倏至。在女则惊为叔父;在儒则惧属东家。三面相逢,百词莫辩;一声唤起,四壁皆来。束解仁台(40),共遭囹圄。
  
  今则月余无处诉(41),何须细问搜因由。一双心意两相投,若得好休便罢手。窃思男情女意,本是人伦;夫倡妇随,实为天秩。故毛诗(42)三百,首颂关雎;而大易(43)一书,终言归妹。设桃夭早赋(44),向平之愿(45)已酬;若摽梅(46)先歌,红拂之奔(47)安有?无奈望参星(48)而不见,深闺有不字(49)之贞;冀(50)并蒂而无由,寒窗守十年之寡。在儒固椿萱(51)俱谢;在凤则叔婶犹存。乃东床莫叩其坦腹(52);西厢安得不听琴(53)?此及笄(54)之女所必然,弱冠(55)之童所不免也!故斯时儒也,若守乎礼义,则旷夫怨女,恐辜盛世之仁;唯通变达权,使启后承先,庶存家室之道也。伏愿:宏开汤网(56),莫罗比翼之鸿;大发慈悲,早留方便之所。
  
  夫按律固应议罪,而缘情实有可怜。倘念三生石上(57),秦楼之月(58)重圆;一脉斯文,合浦之珠还润(59)。虽一段风流之案,实千秋父母之心。他年产桂子兰孙,咸沐此日之和风甘雨矣!
  
   · ·
  
  大易虽始自乾坤,毛诗何取乎郑卫(60)。守周公之礼,须知易地则皆然;读孔孟之书,焉可无媒而苟合?诗书清如水,自因欲火而燃;心肠乐似云,岂为彩霞所破?
  
  审得陈彩凤十年不字,不堪挑引琴心;王大儒一脉斯文,何乃猖狂色胆!况属关西之席(61),当存庄重之心;……,……(62)。纵南国佳人,或时有约;而东家处子(63),原不可搂。岂半领青襟(64),绣出翡翠双栖之服;而一泓绿水,翻作鸳鸯比翼之河?此风流之案固所必诛,冤孽之场不可赦也!
  
  然朝廷有略法以原情,官府亦设身而处地。红妆少女,赚人以柳叶之眉;黄卷书生,误我是桃花之命。蝼蚁也知春色好,斯人难免有情真;梦魂不到故乡来,本县亦曾经此苦!王氏子才堪折桂,尚且偷看;陈家女技擅描龙,何妨引凤!明珠美玉,一双是地下神仙;女貌男才,两个非色中饿鬼。恨则恨,乐昌曾有分离镜(65);喜则喜,平地竟成撮合山。天公无错我无差,夫婿分明佳婿;冤家有头债有主,新人原是旧人。狄仁杰反周为唐(66),蔺相如奉璧归赵(67)。鸿恩似海,父母官(68)亦作冰人;铁案如山,慈悲心遂成菩萨!
  
  一九六六年秋起裒集 一九九七年初春定稿
   ----------------------------------------------------------------
  [ 诠注 ]
  (1)现三亚市崖城镇。下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梅山公社即今三亚市梅山镇。
  (2)崖州:古时的崖州含今三亚市及乐东县东部沿海部分地区。陈氏设馆课徒之地,一说在今乐东县冲坡、乐罗交界一带;现冲坡镇有个叫“三间村”的村子,几十户人家仍操儋州方言。另一说在今乐东县佛罗镇,该镇也有个一千多户人家操儋州方言的村子叫白马井村。二说以前者较为吻合。另外,佛罗镇当时是否属于崖州,鄙人未作考证。
  (3)“儒”、“玙”:儋州话属谐音字。“玙”,《儋县志》旧版(一九八二年重印本)作“与”。新版(一九九六年五月)作“玙”。
  (4)民间流传陈氏此事,言之凿凿,且有其妻薛氏《妻寄夫歌》“滴泪磨墨登纸面,五寸金刀替为编……”传唱至今;还有用中药名写的《妻寄夫书》:“知母、乳香、君子、当归、熟地。”在儋州亦可谓妇幼皆知(据说,歌、书均系请人捉刀)
  (5)《三朝野史》载:有位士子逾墙偷人室女,事觉到官,勒令当堂面试,马光祖()出“逾墙搂处子”诗,士子秉笔写道:“花柳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汉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阅后大为赞赏,于是写下一词作为判决。其词(减字木兰花)全文如下:“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 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词的最后部分与《王大儒供状》一文结尾,何其相似乃尔!
  (6)儋州民间流传的“状”体文还有《抗日状》、《风流状》等。但这些“状”只是一种用儋州话的“语音”半唱半念的歌谣,而且后者内容与此完全不同,它主要谴责一些青年男女终日沉迷声色而不事生产,在儋州影响颇广。而《王大儒供状》则须用儋州话的“字音”(俗称“书字眼”)朗读才能产生出它那特有的声律美感来。
  (7)固:固然。本句有不否认自己有过失之意。
  (8)缘:视(情节的轻重)。与下文“知县批案”中的“原情”(原谅)含义不同。议:审议。本句有提醒、请求之意。
  (9)儒:本文主人公——王大儒自称。
  (10)束发:古代指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谓束发。下文的“丁年”,即成丁的年龄,谓成丁壮之年。“受书”及下文的“问字”,均指接受文化教育。
  (11)泮,泮宫,即学宫。泮水,即泮宫旁边的池水。《诗·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句;掇,采也;掇泮水之芹,即“中了秀才”的意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本文的“十六岁”是泛指还是实指,不得而知;陈圣玙是否十六岁也中了秀才,待考。
  (12)馆:名词动用,即设馆(课徒)
  (13)董子:指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读,三年都不看一看园子里的景色,可谓专心致志、埋头读书。古有“温公警枕,董子下帷”之句。
  (14)讵可:怎么可以。荡:毁坏、败坏;逾:超越、越过;检、闲:均指法制、法度。全句说,怎么能够做那些行为放荡、不守礼法的事情呢?
  (15)张生之瑟:张生,指《西厢记》里的书生张珙。据传,司马相如奏琴而得卓文君,张生仿而效之,鼓瑟弹奏《凤求凰》之曲以取悦崔莺莺。张生,一些抄本作庄生,不妥。
  (16)不意:不料,没想到。
  (17)五百年前:泛指很早很早以前;此处意指二人姻缘前世已定。
  (18)咿唔:读书声,此指读书。
  (19)观鱼:《水经注》有“观鱼台”,在安徽凤阳县东,又名庄周台,谓系庄子与惠子观鱼之处。全句说,要学庄周主张的“清静无为”,以显示悠闲舒适。
  (20)本句也是强调要学古人优悠从容之意。讽诵:背诵、朗读,指功课、学习;与咿唔义近。阳明:指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曾筑屋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早年曾寄情于花草竹木,认为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后创立“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学说,史称“阳明学派”。
  (21)夫可:助语词,无义。
  (22)鲁鱼:古代文为繁体竖行书写,因“鲁鱼”两字结构相近,在传抄、刊刻中容易致误,读者不易识别,故有“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之说。鲁鱼,各种抄本多作“木鱼”,意指经书,旧时常有敲着木鱼念经者,喻陈彩凤以经书识字。两说以“鲁鱼”甚佳,且与后文“绣阁之书”、“瑶台横一案之书”等吻合。说明陈彩凤不仅仅是“识字”,而是真正的“才女读书”。此及上句暗喻女方有意挑逗,且手法高雅,并非不辨鲁鱼。
  (23)此及下面“程明道”二句,原意均喻男人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内心应该守礼自持、作风正派,可是“我”做不到。这里暗用二典:一是汉《毛亨传》述,鲁一男子独处于室,暴风雨夜,邻妇屋塌,趋之,男子闭户不纳。二是鲁国柳下惠夜宿都门,见一女子挨冷则用己衣裹之于怀,终无非礼之举。
  (24)程明道:指宋代的程颢。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提倡性即理。

  (25)东家:主人、雇主,指陈鸿及其家人,此处语意多指陈彩凤;下文的“东道”则只指陈鸿。
  (26)定红:“红定”的倒装语。旧俗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聘礼叫红定,含有“红绳系足立定”之意。定红,也作定鸿。
  (27)朱陈之好:指欲求缔结婚姻。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亦有诗云:“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28)固已:系“如果是这样,(假设)就会……”之意。
  (29)安:本意为安排,此处实为反语。
  (30)承上文之意:就因为陈鸿的“口受心辞”,(假设)其产生的后果则将是“明月还天”、“佳人薄命”。
  (31)青灯之馆:泛指学馆。青灯,即油灯,此喻时已入夜。
  (32)燃藜:典出《三辅黄图》刘向校书事。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植青藜杖叩阁而进,向仍不觉,老人乃吹杖端烟燃……至曙而去。后用燃藜喻夜读或勤奋用功。“燃荻”与“燃藜”典出不同,其意则大同小异(有成语“燃荻夜读”)
  (33)绣阁:指陈彩凤闺房;下文的“阃”也如是。
  (34)春梅:泛指一般侍女,此指陈彩凤贴身丫环。
  (35)老父台:指县官,此处系欲讨近乎并表示尊敬的称呼。有些抄本作“老府台”,误。
  (36)江郎:指“少以文章显”的江淹。典见《南史·江淹传》;后有成语“江淹梦笔”、“江郎才尽”等。画眉:暗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事,喻王大儒年少风流、倜傥多情。
  (37)薛氏之笺:薛,指薛涛,唐代名妓。尝命匠人造彩色小笺用以制诗,后称薛涛笺。此暗喻陈彩凤秘密传书。
  (38)忽曰:忽然听说。倒屣:亦作倒屐、倒履。事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对王粲的才学非常赏识,一日,王粲上门求见,邕来不及穿鞋便倒拖着鞋子出门迎之。
  (39)槟:即槟榔,古代琼崖特产之一,时人视为待客上品。本文《前言》所述地区,其中一部分至今仍不乏嗜瘾者。
  (40)仁台:仁、台,皆系旧时在书信中对人尊称的通用词,此处指县衙或县官。
  (41)全句说:被拘留一个多月,无人过问。“无处诉”,有些抄本作“无处宿”,颇费解,因囹圄亦宿处也,恐误。
  (42)毛诗:指诗经。关雎:《诗·周南》首篇之名。
  (43)大易:指易经。归妹:《易》卦名,言嫁事。
  (44)设桃夭早赋:设,假设、如果;下句的“若”也为此意。桃夭,《诗·周南》篇名。全句喻“如果男女及时娶嫁的话”。
  (45)向平之愿:旧时指儿女娶嫁自立。向平,即向子平,东汉时人,光武帝建武中,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
  (46)摽梅先歌:摽梅,指梅子成熟而自然坠落。本句意为,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便及时出嫁(的话)。歌,喻迎亲曲。
  (47)红拂之奔:相传系隋末李靖与杨素之婢的故事。李靖谒杨素,时杨素之婢有一貌美执红拂者瞩目于李。李夜归,执红拂者不久亦至。后相约奔归太原。安有:怎么会有。
  (48)参星:星宿名,这是作者站在商星(暗喻陈彩凤)的位置所说的话。参商两星,商东参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此及以下三句均系作者为陈彩凤申述希望出嫁而未能如愿的苦衷。
  (49)不字:未嫁。古代女子许嫁叫“许字”。
  (50)冀:希冀,盼望。
  (51)椿萱:代指父母。
  (52)东床坦腹:典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太傅郄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选女婿,王家众子弟甚为拘谨,惟王羲之坦腹卧于东床像没事一样,反被选中。
  (53)西厢听琴:参见上文“张生之瑟”。安得:怎么能。
  (54)笄: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叫及笄。
  (55)冠:古代男子满二十岁叫及冠。此处“弱冠”即上文说的“束发”和“丁年”这一段未及冠的年纪。
  (56)汤网:典出《吕氏春秋·异用》。说,商汤将捕鸟人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留一面,仅仅捕捉那些不听教命的鸟。故后有“网开一面”、“网开三面”等成语。
  (57)三生石:有因缘前定和宿命轮回之义。有人把杭州天竺寺后面的山石指为三生石,说它是唐代僧人圆观死后十二年托身与友人李源相会的地方。
  (58)秦楼之月:这是古代诗文常用之语,一般用来泛指“团圆”。清代有传奇剧本《秦楼月》,不知本文是否指它。剧本写妓女陈素素填《秦楼月》词一阕,为书生吕贯所见,而后设计寻访,终为夫妇。
  (59)合浦之珠还润:《后汉书·孟尝传》说,合浦郡沿海产明珠,因前任太守贪秽,珠遂迁往邻郡交阯去了。孟尝到任,肃政利民,革易前敝,迁离的明珠又回到合浦境内。
  (60)郑卫:春秋战国时的郑、卫两国。然此处所指系“郑卫之音”,即“乱世之音”也。后世以“郑卫之音”指淫荡的歌乐或文学作品。“大易”、“毛诗”分别见上文注43、注42
  (61)关西之席:即西席。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后来家塾延师或官府幕职也称西席。
  (62)此与“关西…,…之心”二句,应为扇面对,但各种抄本均如此。疑夺两节下对句。
  (63)处子:1、处女;2、处士。此指前者。
  (64)青襟:亦作青衿,同。汉《毛亨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称士子为青衿,亦借指少年。
  (65)乐昌镜:出自“破镜重圆”之典。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说,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为便于在战乱后相互寻找,遂将铜镜一分为二,各执一半作为信物。后果然因有半镜作为线索而得以重聚。
  (66)狄仁杰反周为唐:指狄仁杰劝武则天召还中宗恢复唐制之事。
  (67)蔺相如奉璧归赵: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奉命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因秦王无诚意以3城换之,蔺相如遂使计取回,终于完璧归赵。
  (68)父母官:旧指县官,这里系县官自称。冰人:媒人。
  
    ■ 本文已发表于《海南史志》1997年第1 因已稍作修改,故行文略有差异

前言
  
  
  
  
  《王大儒供状》(附后)是一篇长期以来在海南岛西北至西南部,即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至三亚一带地区普遍流传的古代文学作品。解放初期我还是一个顽童时,在故乡就曾经听大人们朗读过它。朗读者摇头晃脑的痴迷神态以及该文抑扬顿挫的韵律,至今仍刻在我脑海的深深处。一九六六年九月,当我在原来的崖县崖城公社(1)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次到梅山公社办事,不经意中又发现了这篇东西。可谓他乡遇“故知”也。嗣后,经多年对各种不同抄本的潜心搜裒、整理和勘校,不敢说已十分正确无误,但比民间传抄之“书”来已颇臻“书”样。而与想象中的“原文”比,可以说是比较接近了吧?
  
  《王大儒供状》说的是一位名叫王大儒的书生,因犯风流案被拘见官。公堂之上,他毫无遮掩,援笔立就这篇“供状”。知县大人阅此“奇文”后念其文思敏捷、才学出众,顿生怜爱之心。于是当堂作伐,玉就良缘,使一桩“罪孽之案”遂成“千古佳话”。
  
  王大儒,何许人也?或者说,《王》文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王》文是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儋州解元陈圣玙的“供词”,王大儒是陈圣玙假托的“替身”。说,供词及所谓县官批文实乃陈氏在崖州(2)设馆课徒时的“自身经历”。此文是他假托“王大儒”之名纵笔而成的。故“儒”者,即“玙”(3)也。可是直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找不出多少论据来证明这一点,却又不敢因此而断定“实无此事”。因为,据传当年陈圣玙为了逃避恶势力追缉,撇下元配薛氏,只身逃到崖州后,也有过一段与本“状”所述几乎同出一辙的风流韵事。他因此也就在崖州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不问桑梓(4)。而且,从《王》文流传的路径看来,也与陈圣玙颇有关系。上述的各个市县,正是陈氏出生、路经和长期生活之地。但是回过头来看,许多文艺书籍也都载有此类故事。比如,唐圭璋《宋词纪事》引录的《三朝野史》(5)就有。因此,这又会不会是古代什么人的作品被好心的人们“移植”到陈氏的头上?或许,这都是猜测,王大儒本来就是王大儒,并非别的什么人。这些,因笔者孤陋寡闻难以判定而只能有待方家予以考证。不过,暂时可以不必管它出自谁手,我们只把它视为“民间文艺作品”去鉴赏也就可以了。
  
  题目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叫法,也有叫《王大儒风流案》、《王大儒风流状》的。至于原来叫什么,今已无从稽考。“状”(6)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从这点说,叫《状》似乎更为准确些。作为旧体骈文,单从艺术上讲,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颇为成功的作品。流传的各种“版本”,异文、衍文、错漏甚多,很容易看出,这全系传抄时以讹传讹所致。由于此文流传久远,而且范围又广,加上诸多传抄者对于古文鉴赏水平的差异以及各人见识的不同,必然会“见仁见智”,篡改、生造、羼杂、臆衍出这样那样的不同字、词和句子来,有时甚至为某一字而争论不休、各执其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传抄中的“原文”并不分段,句度更是混乱不堪。因此,为帮助阅读,笔者不揣浅陋已予标点、分段并稍作诠注。但由于学识水平以及有关资料所限,个别地方很可能仍然存在舛误。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原文在思想性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商榷和批判的地方。可是我想,不要因为这一些而使它继续在民间徜徉徘徊乃至湮没,所以经整理后已在《海南史志》1997年第1期发表过。但由于该杂志的读者面不广,见者不多,现在稍作修改后再置于网上,一方面供家乡的同好们鉴赏,另方面也想得到各地方家的批评和教正。
  
  --------------------------------------
  
  
  
  
   夏 根据多种民间抄本整理勘校诠注
  
  
  
  律固(7)因罪以相加,法亦缘情而议减(8)。儒(9)情无苟且;性本方刚。束发(10)受书,未识桃红柳绿;丁年问字,那知蝶浪蜂狂?十六岁而掇泮水(11)之芹,越一年而馆(12)陈鸿之舍。才非吐凤,亦可凌云;腹愧腾蛟,颇称学海。正宜潜心闭户,勿窥董子(13)之园;讵可(14)荡检逾闲,竟鼓张生(15)之瑟。不意(16)风流孽债,早结于五百年前(17);由是云雨绸缪,竟成于半个月内。
  
  回忆仲春佳节,二月芳辰。桃花映人面而俱红;柳絮牵娥眉而共翠。斯时儒也,咿唔(18)偶暇,聊效庄子以观鱼(19);讽诵之余,且拟阳明之访草(20)。夫可(21)回头一顾,青光逼我上云霄;四目交投,饥渴从心生肺腑。芙蓉映月,盈盈杏脸半含羞;杨柳迎风,袅袅蛮腰恰一捻。口含艳菊,手挽侍儿。莲步乍停,启樱桃而红半点;秋波一转,敛素衿而珮有声。求生以海棠之花,询我以鲁鱼(22)之字。噫!鲁男子之不在,谁弗兴怀(23)?程明道之已亡,孰能闭目(24)?儒乃求其淑号,即彩凤为名;继叩其所亲,则陈鸿是叔。乍闻则惊为淑女,未敢强求;转计则喜属东家(25),犹能撮合。无奈西施既去,东道随来。始问其侄女之亲,曰既定红(26)而丧偶;复求其朱陈之好(27),又似口受而心辞。嗟嗟!弱质书生,担不过相思之重;短竿彩笔,写不尽鸾凤之词。固已(28)推明月还青天,安(29)佳人于薄命矣(30)
  
  不意青灯之馆(31),尚未燃藜(32);绣阁(33)之书,频来问字。春梅(34)致语,姑娘立等秀才;小生自思,问字必然有意。于是,别书馆而向兰房;绕回廊而穿曲径。娟娟明月,恍摇凤烛之光;习习薰风,若奏龙吟之笛。潜身入阃,瑶台横一案之书;转步登楼,蕙帐蕴千金之体。试揭纱幮而偷看,芍药方秾;细弹鸾枕以相惊,芙蓉半醒。此时此际,即老父台(35)之设身处地,将若之何?乍喜乍惊,则在小生已心动神飘,竟如此矣!
  
  枕上山盟海誓,大都儿女私情;帏中乐极悲兴,总是家庭凄楚。鸡鸣天曙,牵衣而许以终身;涕滴泪盈,解珮而戒以薄幸。由是江郎之笔,总是画眉(36);薛氏之笺,竟成密约(37)。天长地久,已非一遭;夜去朝来,将临半载。
  
  忽曰美人过访,小生倒屣(38)以相迎;是时情兴半高,玉手拂衣而并坐。未及奉槟(39)款茗,先求拨雨撩云。太湖石上,权为翡翠之床;茉莉丛中,暂作鸳鸯之帐。欢娱未已,屐声橐橐随来;辗转方浓,人影昂昂倏至。在女则惊为叔父;在儒则惧属东家。三面相逢,百词莫辩;一声唤起,四壁皆来。束解仁台(40),共遭囹圄。
  
  今则月余无处诉(41),何须细问搜因由。一双心意两相投,若得好休便罢手。窃思男情女意,本是人伦;夫倡妇随,实为天秩。故毛诗(42)三百,首颂关雎;而大易(43今则月余无处诉(41),何须细问搜因由。一双心意两相投,若得好休便罢手。窃思男情女意,本是人伦;夫倡妇随,实为天秩。故毛诗(42)三百,首颂关雎;而大易(43)一书,终言归妹。设桃夭早赋(44),向平之愿(45)已酬;若摽梅(46)先歌,红拂之奔(47)安有?无奈望参星(48)而不见,深闺有不字(49)之贞;冀(50)并蒂而无由,寒窗守十年之寡。在儒固椿萱(51)俱谢;在凤则叔婶犹存。乃东床莫叩其坦腹(52);西厢安得不听琴(53)?此及笄(54)之女所必然,弱冠(55)之童所不免也!故斯时儒也,若守乎礼义,则旷夫怨女,恐辜盛世之仁;唯通变达权,使启后承先,庶存家室之道也。伏愿:宏开汤网(56),莫罗比翼之鸿;大发慈悲,早留方便之所。
  
  夫按律固应议罪,而缘情实有可怜。倘念三生石上(57),秦楼之月(58)重圆;一脉斯文,合浦之珠还润(59)。虽一段风流之案,实千秋父母之心。他年产桂子兰孙,咸沐此日之和风甘雨矣!
  
   · ·
  
  大易虽始自乾坤,毛诗何取乎郑卫(60)。守周公之礼,须知易地则皆然;读孔孟之书,焉可无媒而苟合?诗书清如水,自因欲火而燃;心肠乐似云,岂为彩霞所破?
  
  审得陈彩凤十年不字,不堪挑引琴心;王大儒一脉斯文,何乃猖狂色胆!况属关西之席(61),当存庄重之心;……,……(62)。纵南国佳人,或时有约;而东家处子(63),原不可搂。岂半领青襟(64),绣出翡翠双栖之服;而一泓绿水,翻作鸳鸯比翼之河?此风流之案固所必诛,冤孽之场不可赦也!
  
  然朝廷有略法以原情,官府亦设身而处地。红妆少女,赚人以柳叶之眉;黄卷书生,误我是桃花之命。蝼蚁也知春色好,斯人难免有情真;梦魂不到故乡来,本县亦曾经此苦!王氏子才堪折桂,尚且偷看;陈家女技擅描龙,何妨引凤!明珠美玉,一双是地下神仙;女貌男才,两个非色中饿鬼。恨则恨,乐昌曾有分离镜(65);喜则喜,平地竟成撮合山。天公无错我无差,夫婿分明佳婿;冤家有头债有主,新人原是旧人。狄仁杰反周为唐(66),蔺相如奉璧归赵(67)。鸿恩似海,父母官(68)亦作冰人;铁案如山,慈悲心遂成菩萨!
  
  一九六六年秋起裒集 一九九七年初春定稿
  
   ----------------------------------------------------------------
  
  [ 诠注 ]
  
  (1)现三亚市崖城镇。下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梅山公社即今三亚市梅山镇。
  (2)崖州:古时的崖州含今三亚市及乐东县东部沿海部分地区。陈氏设馆课徒之地,一说在今乐东县冲坡、乐罗交界一带;现冲坡镇有个叫“三间村”的村子,几十户人家仍操儋州方言。另一说在今乐东县佛罗镇,该镇也有个一千多户人家操儋州方言的村子叫白马井村。二说以前者较为吻合。另外,佛罗镇当时是否属于崖州,敝人未作考证。
  (3)“儒”、“玙”:儋州话属谐音字。“玙”,《儋县志》旧版(一九八二年重印本)作“与”。新版(一九九六年五月)作“玙”。
  (4)民间流传陈氏此事,言之凿凿,且有其妻薛氏《妻寄夫歌》“滴泪磨墨登纸面,五寸金刀替为编……”传唱至今;还有用中药名写的《妻寄夫书》:“知母、乳香、君子、当归、熟地。”在儋州亦可谓妇幼皆知(据说,歌、书均系请人捉刀)
  (5)《三朝野史》载:有位士子逾墙偷人室女,事觉到官,勒令当堂面试,马光祖()出“逾墙搂处子”诗,士子秉笔写道:“花柳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汉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阅后大为赞赏,于是写下一词作为判决。其词(减字木兰花)全文如下:“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 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词的最后部分与《王大儒供状》一文结尾,何其相似乃尔!
  (6)儋州民间流传的“状”体文还有《抗日状》、《风流状》等。但这些“状”只是一种用儋州话的“语音”半唱半念的歌谣,而且后者内容与此完全不同,它主要谴责一些青年男女终日沉迷声色而不事生产,在儋州影响颇广。而《王大儒供状》则须用儋州话的“字音”(俗称“书字眼”)朗读才能产生出它那特有的声律美感来。
  (7)固:固然。本句有不否认自己有过失之意。
  (8)缘:视(情节的轻重)。与下文“知县批案”中的“原情”(原谅)含义不同。议:审议。本句有提醒、请求之意。
  (9)儒:本文主人公——王大儒自称。
  (10)束发:古代指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谓束发。下文的“丁年”,即成丁的年龄,谓成丁壮之年。“受书”及下文的“问字”,均指接受文化教育。
  (11)泮,泮宫,即学宫。泮水,即泮宫旁边的池水。《诗·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句;掇,采也;掇泮水之芹,即“中了秀才”的意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本文的“十六岁”是泛指还是实指,不得而知;陈圣玙是否十六岁也中了秀才,待考。
  (12)馆:名词动用,即设馆(课徒)
  (13)董子:指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读,三年都不看一看园子里的景色,可谓专心致志、埋头读书。古有“温公警枕,董子下帷”之句。
  (14)讵可:怎么可以。荡:毁坏、败坏;逾:超越、越过;检、闲:均指法制、法度。全句说,怎么能够做那些行为放荡、不守礼法的事情呢?
  (15)张生之瑟:张生,指《西厢记》里的书生张珙。据传,司马相如奏琴而得卓文君,张生仿而效之,鼓瑟弹奏《凤求凰》之曲以取悦崔莺莺。张生,一些抄本作庄生,不妥。
  (16)不意:不料,没想到。
  (17)五百年前:泛指很早很早以前;此处意指二人姻缘前世已定。
  (18)咿唔:读书声,此指读书。
  (19)观鱼:《水经注》有“观鱼台”,在安徽凤阳县东,又名庄周台,谓系庄子与惠子观鱼之处。全句说,要学庄周主张的“清静无为”,以显示悠闲舒适。
  (20)本句也是强调要学古人优悠从容之意。讽诵:背诵、朗读,指功课、学习;与咿唔义近。阳明:指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曾筑屋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早年曾寄情于花草竹木,认为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后创立“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学说,史称“阳明学派”。
  (21)夫可:助语词,无义。
  (22)鲁鱼:古代文为繁体竖行书写,因“鲁鱼”两字结构相近,在传抄、刊刻中容易致误,读者不易识别,故有“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之说。鲁鱼,各种抄本多作“木鱼”,意指经书,旧时常有敲着木鱼念经者,喻陈彩凤以经书识字。两说以“鲁鱼”甚佳,且与后文“绣阁之书”、“瑶台横一案之书”等吻合。说明陈彩凤不仅仅是“识字”,而是真正的“才女读书”。此及上句暗喻女方有意挑逗,且手法高雅,并非不辨鲁鱼。
  (23)此及下面“程明道”二句,原意均喻男人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内心应该守礼自持、作风正派,可是“我”做不到。这里暗用二典:一是汉《毛亨传》述,鲁一男子独处于室,暴风雨夜,邻妇屋塌,趋之,男子闭户不纳。二是鲁国柳下惠夜宿都门,见一女子挨冷则用己衣裹之于怀,终无非礼之举。
  (24)程明道:指宋代的程颢。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提倡性即理。

  (25)东家:主人、雇主,指陈鸿及其家人,此处语意多指陈彩凤;下文的“东道”则只指陈鸿。
  (26)定红:“红定”的倒装语。旧俗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聘礼叫红定,含有“红绳系足立定”之意。定红,也作定鸿。
  (27)朱陈之好:指欲求缔结婚姻。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苏轼亦有诗云:“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28)固已:系“如果是这样,(假设)就会……”之意。
  (29)安:本意为安排,此处实为反语。
  (30)承上文之意:就因为陈鸿的“口受心辞”,(假设)其产生的后果则将是“明月还天”、“佳人薄命”。
  (31)青灯之馆:泛指学馆。青灯,即油灯,此喻时已入夜。
  (32)燃藜:典出《三辅黄图》刘向校书事。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植青藜杖叩阁而进,向仍不觉,老人乃吹杖端烟燃……至曙而去。后用燃藜喻夜读或勤奋用功。“燃荻”与“燃藜”典出不同,其意则大同小异(有成语“燃荻夜读”)
  (33)绣阁:指陈彩凤闺房;下文的“阃”也如是。
  (34)春梅:泛指一般侍女,此指陈彩凤贴身丫环。
  (35)老父台:指县官,此处系欲讨近乎并表示尊敬的称呼。有些抄本作“老府台”,误。
  (36)江郎:指“少以文章显”的江淹。典见《南史·江淹传》;后有成语“江淹梦笔”、“江郎才尽”等。画眉:暗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事,喻王大儒年少风流、倜傥多情。
  (37)薛氏之笺:薛,指薛涛,唐代名妓。尝命匠人造彩色小笺用以制诗,后称薛涛笺。此暗喻陈彩凤秘密传书。
  (38)忽曰:忽然听说。倒屣:亦作倒屐、倒履。事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对王粲的才学非常赏识,一日,王粲上门求见,邕来不及穿鞋便倒拖着鞋子出门迎之。
  (39)槟:即槟榔,古代琼崖特产之一,时人视为待客上品。本文《前言》所述地区,其中一部分至今仍不乏嗜瘾者。
  (40)仁台:仁、台,皆系旧时在书信中对人尊称的通用词,此处指县衙或县官。
  (41)全句说:被拘留一个多月,无人过问。“无处诉”,有些抄本作“无处宿”,颇费解,因囹圄亦宿处也,恐误。
  (42)毛诗:指诗经。关雎:《诗·周南》首篇之名。
  (43)大易:指易经。归妹:《易》卦名,言嫁事。
  (44)设桃夭早赋:设,假设、如果;下句的“若”也为此意。桃夭,《诗·周南》篇名。全句喻“如果男女及时娶嫁的话”。
  (45)向平之愿:旧时指儿女娶嫁自立。向平,即向子平,东汉时人,光武帝建武中,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
  (46)摽梅先歌:摽梅,指梅子成熟而自然坠落。本句意为,女子到了结婚年龄便及时出嫁(的话)。歌,喻迎亲曲。
  (47)红拂之奔:相传系隋末李靖与杨素之婢的故事。李靖谒杨素,时杨素之婢有一貌美执红拂者瞩目于李。李夜归,执红拂者不久亦至。后相约奔归太原。安有:怎么会有。
  (48)参星:星宿名,这是作者站在商星(暗喻陈彩凤)的位置所说的话。参商两星,商东参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此及以下三句均系作者为陈彩凤申述希望出嫁而未能如愿的苦衷。
  (49)不字:未嫁。古代女子许嫁叫“许字”。
  (50)冀:希冀,盼望。
  (51)椿萱:代指父母。
  (52)东床坦腹:典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太傅郄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选女婿,王家众子弟甚为拘谨,惟王羲之坦腹卧于东床像没事一样,反被选中。
  (53)西厢听琴:参见上文“张生之瑟”。安得:怎么能。
  (54)笄: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叫及笄。
  (55)冠:古代男子满二十岁叫及冠。此处“弱冠”即上文说的“束发”和“丁年”这一段未及冠的年纪。
  (56)汤网:典出《吕氏春秋·异用》。说,商汤将捕鸟人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留一面,仅仅捕捉那些不听教命的鸟。故后有“网开一面”、“网开三面”等成语。
  (57)三生石:有因缘前定和宿命轮回之义。有人把杭州天竺寺后面的山石指为三生石,说它是唐代僧人圆观死后十二年托身与友人李源相会的地方。
  (58)秦楼之月:这是古代诗文常用之语,一般用来泛指“团圆”。清代有传奇剧本《秦楼月》,不知本文是否指它。剧本写妓女陈素素填《秦楼月》词一阕,为书生吕贯所见,而后设计寻访,终为夫妇。
  (59)合浦之珠还润:《后汉书·孟尝传》说,合浦郡沿海产明珠,因前任太守贪秽,珠遂迁往邻郡交阯去了。孟尝到任,肃政利民,革易前敝,迁离的明珠又回到合浦境内。
  (60)郑卫:春秋战国时的郑、卫两国。然此处所指系“郑卫之音”,即“乱世之音”也。后世以“郑卫之音”指淫荡的歌乐或文学作品。“大易”、“毛诗”分别见上文注43、注42
  (61)关西之席:即西席。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后来家塾延师或官府幕职也称西席。
  (62)此与“关西…,…之心”二句,应为扇面对,但各种抄本均如此。疑夺两节下对句。
  (63)处子:1、处女;2、处士。此指前者。
  (64)青襟:亦作青衿,同。汉《毛亨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称士子为青衿,亦借指少年。
  (65)乐昌镜:出自“破镜重圆”之典。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说,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为便于在战乱后相互寻找,遂将铜镜一分为二,各执一半作为信物。后果然因有半镜作为线索而得以重聚。
  (66)狄仁杰反周为唐:指狄仁杰劝武则天召还中宗恢复唐制之事。
  (67)蔺相如奉璧归赵: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奉命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因秦王无诚意以3城换之,蔺相如遂使计取回,终于完璧归赵。
  (68)父母官:旧指县官,这里系县官自称。冰人:媒人。
  
  
    ■ 本文已发表于《海南史志》1997年第1 因已稍作修改,故行文略有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