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要实现“五零制”

 zjsxShenwx 2007-10-05

王正东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又一次提出新的课题,即: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发展同步,怎么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合拍。纵观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必须主动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来的要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为了实现上述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与教学过程应实现“五零制”。    

一、   专业设置、生源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零距离”

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多年不变,生源计划也是学校与主管部门一拍即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只管培养,不管使用,用人单位与学校沟通很少,由此导致学校盲目招生,关门办学,其结果是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大量积压,而企业与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又没有。这样一多一少的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职业学校都是一种致命的瓶颈。那么这种被动局面的改变,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搭建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沟通见面的平台。比如可以把各级人才交流中心的功能扩展一下,定期举办学校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从而引导学校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就是职业学校本身要主动出击,即:主动面对市场、面对企业、面对用人单位。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它包括老专业的调整改造、新专业的设置,以及储备、研发未来的新专业;二是逐一与用人单位制定招生计划。2003年以来,我们学校分别在辽河油田的钻井一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曙光工程技术处、装备制造公司、总机械厂等单位按岗位不同订单招收普通中专学生470名,为油田和地方订单培训5665人次,对原主干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又新增了4个新专业。这几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生源计划的原动力来自企业生产和经营实际,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才能找准生存与发展的源泉。

  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实现“零间距”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于学历教育,又必须超越学历教育,这就要从单一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即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技能的被动局面,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这种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实现上述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相关环节:一是根据企业对教育、培训的不同要求,同时结合学员的实际,分别制定系统的、正规的、整体性的教学或实践活动来提高被教育对象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相对长期的教育计划。和通过短期的以掌握某种或某些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技能的培训计划;二是教育内容的确定主要来自岗位。由于教育与培训对象的岗位不同,在确定教学具体内容的,就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针对岗位工作职责的差异,分别确定课程科目、理论与技能训练学时比例分配等。这几年我们在进行钻井、修井作业、机械加工学历教育中,在对工程技术干部提高培训、对基层队干部的经营管理培训以及对作业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培训,都逐一按岗位需求实施教育内容;三是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在教育与培训的实践中,始终把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与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师按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培训对象,开发编写实用型教材。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组织各级干部,尤其是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油田生产一线调研、挂职等有效途径,与企业共同制定教育与培训计划,把教育与培训对象在生产与经营中的难点作为我们的教学重点,实现教学计划来自企业,教学内容来自岗位。

三、   教学过程、教学情景与培训对象的岗位场景实现“零位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是—本书、一份教、—支粉笔、教师面对着一张黑板,写画不停,学生们记个不停。教与学大多用语言沟通,如果通俗易懂或工作与生活经历过、体验过,教学的效果基本能保证;如果遇到抽象的理论、原理,工艺流程比如地质结构、钻井工艺过程、采油工艺过程、修井作业、以及水平井、侧钻井专业理论,多数是靠硬教、硬记、硬背,从而显得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这种教与学的客观矛盾在某种程度影响教学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把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观的组织结构变成宏观实物再现。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现代化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多元应用与开发,是我们突破教学瓶颈的切入点。这几年,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收到一定效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深入用人单位,与培训对象零距离接触,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利用照相、录像等手段,结合教学内容,自制教学课件;二是组织专门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制钻井、采油、化工等课程工艺理论、工作流程的动感课件,真正把地下的、微观的生产与加工过程移至课堂;三是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专家支持系统对学员进行模拟仿真训练,把学员的岗位场景移至学校;四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以确保学员有条件、有时间在实训基地真枪实弹进行演练,这几年我们在钻井、采油、修井作业、机加工、电焊技术、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几年来,所有的教师上课都用自制的课件,每年学校组织两次自制课件比赛,并参加石油系统的课件制作大赛。

四、   教与学矛盾和问题实现“零积累”

无论是较长期的学历教育,还是短期的技能培训,也不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提高或转岗培训,教与学双方自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确定后,各自带着问题同时走进教学过程中。学员自入学到毕业(或结业),按岗位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把带来的问题在学习中逐一找到答案。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并借助教学工具、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实训基地等,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引导学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双边教学过程问题零积累。

几年来,我们学校面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对象,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相关过程,实现教与学问题零积累:一是摸清学员底数,即在学员人学前,对学员岗位来源、年龄、工作经历、受教育与培训情况要掌握准确;二是所有任课教师与学员必须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即通过教育与培训,我们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比如是培养技术员、基层队长,还是强化专项技能等;三是要通过测评、座谈、定期召开校企双方联谊会等形式,把学员原始问题和学习期间新问题的产生,在通过互动式教学,在师生双边沟通、交流中,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师生的共同讨论、研究探讨中,解决工作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一致的答案,把教与学的矛盾在学校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

五、   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实现“零对接”

职业学校培养的“产品”是要输送给企业和社会,那么这些特殊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呢?目前看仍有不小的差距,求职的多,招聘的企业和单位也多,可是能达成供求协议的不多。要改变职业学校培养的人多,而企业真正能用得上的人才少的状况,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培养训练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直达企业岗位群。笔者认为,学校与企业及用人单位应共同朝着以下方向努力:一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规划与计划,包括培养与培训的层次、数量、教学目标等;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质量评估标准。这样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才会有针对性,学员知道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教师知道应该教什么,到底怎么教;三是成立有院校学科带头人、企业经理、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几年来我们在中国石油大学、华北、大港、辽河等油田共聘请各层次专家、顾问、资深教授近30名;四是双方共同组织学员技能评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推进工作,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学员走出校门到岗位后没有磨合期,要实现这种对接,就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评定的标准,加大培训期间学员操作技能的训练力度,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员进行评定考核,从而把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全面引向深入;五是充分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总之,要实现订单式招生、订单式培养,并把它有机地引向深入,就必须实现办学目标与企业需求“零对接”。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五零制”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尝试,围绕这种办学模式下的总体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可能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朝着目标科学的走下去,应该会实现我们的美好远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