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车到A县,然后坐火车到重庆。 本来要等9点的公车,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一辆昌河(私车)。 司机要价10元,公车只要6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我当时站在路上冻了一个多小时了,也顾不得那么多,就上车了。 汽车途经B乡时有人招手上车,司机停车。 那人问,到A县多少钱,司机说5元。 那人说公车才2元,最多给你3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那人还要等公车。 4元你上不上? 那人还要等公车。 司机无奈,说: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车吧。 说罢就慢慢将车开走了。 我在车上没事做,仔细分析了一下,按经济学理论,司机的边际成为几乎为0,可以说是净收益为3元。那么为什么没能成交?这与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买卖不太一样,比如一件商品批发价为10元,卖价为15元,当出价13元时,卖主可能不卖,虽然此时有净有益3元,(假设此时边际成本也为0),因为卖主还会考虑一个机会成本,即下一位买主可能出价15元。 但乘车不一样,因为那时还有好几个空坐,机会成本几乎不存在;且快到终点站了,路边可能出现随机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为什么哪? 晚上仔细想了,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司机对公车是否来这一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等车人则不,他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等到公车的可能性比较大。 2、 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条的信息不对称,司机即自信等车人会后悔,相信司机的话,在车子慢慢发动时再叫住司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