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博弈思维之一
谭一泓
博弈论中的典型案例“囚徒困境”家喻户晓。学习博弈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要学习一种博弈的思维方式。这里,我来举两个例子。
一次,我排队上地铁,等候地铁的人排了两个队,一个队伍站了五人;另一个队伍站了三人,但这支队伍的前面站了一位老人。
我就排在了五个人的队伍的后面。我想:老人行动不方便,他所需上车的时间大于三个中青年人的时间和。
果然,我比后来站在三人那支队伍后面的人早上车。
还有一个广泛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美女最后和所谓的“野兽”走在一起呢?
这个问题,人民大学有一位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上次上课,我和同学讨论了一下。基本认为,几个帅哥明目张胆追一个美女,他们之间必定会勾心斗角,产生一定内耗,且一个人对美女的单独作用力小。所谓的“野兽”一般不会太明目张胆地活动,但对美女的持续作用力大。
且一帅哥会同时追好几个美女,对单独一个的作用力小。“野兽”则相反。
无处不在的博弈思维之二
谭一泓
假设一个公司的老板感觉他的员工不努力工作,他准备采取变化工资或裁员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如果采用变化员工工资的方式,他该如何进行?
他如果降低全体员工的工资,这样不但不能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
他如果给定一段时间,看员工的表现,表现好的增加工资,表现不好的降低工资,我认为这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大家都消极工作他又能怎么做呢?
比较好的办法是他分别和每一个员工说,如果努力工作,就回得到更高的工资,如果不努力,就要少拿工资了。
相似的情况,假如老板计划裁员,他最好的方法是他先和一个员工说,如果你不努力工作,我就解雇你。随后老板再和另一个员工说,如果你工作不如前面那个员工努力,我就解雇你。依次类推。(此案例参考《Game At Work》中文译本)
这种模式在生活中非常有应用价值。
以色列政府因为利益冲突需要和阿拉伯国家进行谈判,以色列政府采用了与阿拉伯国家一个一个进行谈判的方法,分个击破。
我有一同学去买电脑,他看好了两款差不多的电脑,他就让两位不同电脑的经销人员评论对方的产品与自己产品的不同,自己选出听起来稍微好点的一款。
无处不在的博弈思维之三
谭一泓
这里,本文对有关成本的几个常见的案例用博弈的思维进行分析。
娱乐,体育行业是对特殊要求的人力资源依赖很大的行业。“造星”成为了此类行业中的赢利主要来源。
在这些行业里,星探们去发现有潜力的人,完后公司出资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包装。
假设某影视公司出1000万元包装10人,最终把一人打造成明星,公司自然想从这个人身上收回1000万元的成本并赚取尽可能高的利润。
可是对于这个明星来说,他获得的初期投入为100万元没,他(她)为什么要给公司承担多余的900万元的成本投入呢?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首先,公司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在打造某个明星前和他(她)签定一个长期或标有成名以后利益分配的合同。
对于明星来说,他(她)也可以采用威胁的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利润,他(她)可以采取装病,故意受伤等手段来逼迫公司让利。
公司在受到威胁后要么让利,要么采用“封杀”的强硬手段。采用“封杀”的手段其实对于双方都不利。最佳的办法就是公司把造星时的合同定得更偏向公司一些,待明星造成后,多给明星一点利润。
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科研与生产的领域。
某药品公司,研究某药品花费500万元。研发成功后,药品成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5元,但一个单位药品的研发成本为10元。此公司以每单位20元的价格销售药品,这算暴利么?
美国有人呼吁美国政府放低对药品价格的生产成本相关的规定。有人认为,过度的限制价格将会减少各公司在药品上的研发投入,降低未来药品的整体性能。
参考:
《GAME THEORY AT WORK》
《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