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歐洲MBA,從思辯開始學習

 昵称4Kb84 2007-11-18
歐洲MBA,從思辯開始學習
文/蕭舜文
Cheers 第059期 2005/08/01 出刊
资料来源:台湾海阔天空教育网站-国际瞭望台
http://www./inter/GermanyDetail.asp?no=20



【主持人】周行一(政治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企業與談人】羅益強(前台灣飛利浦總裁)、陳丕耀(ING安泰人壽總經理)、吳琬瑜(《Cheers》雜誌總編輯)
【學校與談人】Dr. Mike Page(鹿特丹管理學院院長)、Dr. Jeroen Everard Ligterink(阿姆斯特丹商學院代表)、Dr. Herbert Paul(NIMBAS管理學院代表)

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院長 Dr. Page

企業要的是人才(talents),而不只是畢業生。今天的MBA學位,已經如此普遍、如此全球化,造成企業徵才時,更加重視你從哪所MBA名校出來、你修過哪些特定課程,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特質。
因此商學院需要更專注在以教育經驗培養有概念、有創意的個人。除了必要的量化、學科能力,當今MBA教育更大的壓力是來自:什麼樣的MBA人才,最能為企業增加價值
我們當然不能再教導學生比爾蓋茲20年前是如何賺錢。當今歐洲商學院的人才養成,與周遭多國企業界的現實,已經密不可分。
在歐洲,你面對的不僅是多元語言文化的「奇異」(Strangeness),這種奇怪與陌生真正的意義在於:如何去理解,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為何會這樣思考與做事。
創意思考的核心,正是訓練你如何概念化、脈絡化你所經歷到的各種「奇異」經驗你的思考過程,比立即獲得標準答案,更有助未來在商場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教授最大的挑戰是,課堂上運用的活教材(如哈佛案例研究),不再是口袋裡現成的答案;教授不再能自視為專家,而是更像在扮演「輔助辯論」者的角色,幫學生釐清與理解自己與他人,未來面對複雜的工作環境時,能有創意地去處理許多甚至哈佛案例無法想像到的問題
這個「促進者」(facilitator)的概念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教學生畫畫,卻不能讓他們變成梵谷。
因此,好的商學院是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而非「指導」環境在正確的環境(優秀的師生主體)激發創意與領袖特質
而MBA名校養成,讓你有機會找到好工作,但如何維持這份工作,靠的還是你過去所學習養成的個人特質。
對企業來說亦如此。俗話說「爬山要跟著巨人的腳步,」企業做為促進者(facilitator),要不怕任用比自己聰明、強壯、有主見的人才,讓員工盡量發揮能力與創意。
目前歐洲商學院確實相當重視亞洲招生的市場。我們必須謙卑地向本地企業學習,尤其中國是個未知的新世界。目前亞洲崛起的方式,非常不同於西方以往的成功 經驗,因為過去沒有WTO規範、G8高峰會、日韓心結等複雜的經濟條件。因此我才強調,歐洲商學院能傳授給亞洲學生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方式
辯論」是歐洲人學習思考方式的優點之一。如果你在歐洲,發現有人老愛找你辯論,這是對方仰慕你的方式,才渴望有機會與你進行一場激辯;歐洲人若總是很有禮貌的點頭稱是,就根本是不在乎你的意見。
對於有意申請鹿特丹MBA的學生,我們特別重視面談。深度了解彼此是否符合對方的需求。

阿姆斯特丹商學院代表 Dr. Ligterink

在職進修的MBA學生確實有增加的趨勢,在美國與歐洲皆然。在職進修的學生與一般生混班上課,能帶來不同觀點激盪的洞見。
另外,文化交流可以帶來極好的學習效果。留學歐洲不僅是體驗西方生活,也是透過歐亞文化互動,為彼此注入新的思考泉源。
我教授財務管理,發現專案研究是非常實用的教學方式首先是培養分析能力,另外是培育有創意的企業領導人。因此在MBA課堂上,我們會多運用案例研究。
透過十分多元而國際化的師生結構,我們能創造培育國際領袖的學習環境,在混合的班上,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可以討論、整合不同的經驗與意見。
創意思考人才,有助於企業的進步與發展。然而我在進行投資銀行徵才的案例研究時,發現企業多半只錄取與公司想法接近的人。另外,學生應該仔細思考自己想要何種工作,在面試階段就可以看出這個公司的特質,是否符合自我期許的發展。
想申請阿姆斯特丹商學院,要好好寫研究計劃(essay),清楚告訴我們你的學習計劃與目標。

荷蘭NIMBAS管理學院代表 Dr. Paul

我在亞洲工作多年,發現亞洲學生如果有機會涉入歐洲教育的西方哲學思考訓練,將來無論是進入國內外企業、或在本地(甚至是到美國)創業,都有相當好的發展。
創意思考」該如何教?首先是國際化的師生環境,會產生比較活潑的課堂氣氛。不要老是與亞洲同學坐在一起,人到歐洲,一定要盡量走出去、結交各國朋友。
案例研究各有好壞處,關鍵是由誰來教?我個人寫過案例研究的書,在圖書館找到的多是美國人寫的案例,如果可能,應該多出現中文化的亞洲個案研究。
教授應該偶爾離開課堂環境,到業界擔任實務經理人,而不只是顧問,會非常有助於激發「創意思考」的教學。
學生在申請MBA計畫時,必須格外留意,那些印在各校宣傳手冊關於人脈網絡(networking)等熱門字眼,可能只是口惠。真正能達到師資全球化、與合作夥伴維持良好關係,是需要格外費心才能做到。
雙聯學位有助於促成整合性的優良學習環境。如果能破除門戶之見,樂見歐洲商學院與亞洲學校多多合作課程與學位。
NIMBAS管理學院目前與元智大學合作雙聯學位。要就讀NIMBAS管理學院,可以選考我們自行研發的入學考試。

前台灣飛利浦總裁 羅益強

從企業觀點,我們的確需才孔急,但是企業要的是懂得創意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會照抄經驗案例的乖學生。
商學院強調「案例教學」,或是教授灌輸的過去經驗,只能做為參考、不能複製到南轅北轍的真實商業環境。MBA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又一個哈佛案例的覆誦,MBA學生應該要培養的是能「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能力
企業的經理人,是應該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而非台灣過去權力管理(power management)的角色,讓專業人才有發揮創意的動機。企業所需要的MBA管理人才,不是你個人能做什麼而是你如何讓組織充分表現
美國杜克(Duke)大學的MBA始終搶手、廣受跨國企業歡迎,因為學生背景多元、學習環境非常國際化;日本有個商學院教授,寒暑假帶領學生,直接到工廠參與實務,替工廠解決問題。
MBA或EMBA教育應該與企業密切合作。例如許多教授要求學生交學期報告,不如實際為企業解決一個問題,不只學校可以開拓經費來源,企業也有一個發掘校園人才真本事的實際管道。
雙聯學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我也正在與NUFFIC(荷蘭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談,拿著我們獎學金的交換學生,在荷蘭同時取得雙聯學位的可能性。

ING安泰人壽總經理 陳丕耀

我從18歲赴倫敦留學至今,已經在歐美生活了24年,拿瑞士護照,在加拿大、荷蘭等地工作多年。
從親身經驗,我建議同學們要仔細安排時間,讓這一年難得的異國留學,不只是學業,而是語言的加強,並將多元文化的洗禮納入思維。荷蘭70%的人都說流利英文、人口十分國際化,受到這樣大的「衝擊」,讓人會更細微地去思考觀察。
雖然我沒有念過MBA,但去年與全球11位平均年齡45歲的ING高階主管,3週在3個國家上課。舉這經歷,是告訴大家:學習的年齡沒有上限,學習是將知識納入一種「有方向」的思維,知道如何運用工具去分析、表達、計畫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願意高薪聘請某些名校MBA,因為這些系出名門的人才已經有非常明顯的品質與專長,在某些領域特別具有競爭力。
然而名校學位並非長遠的區分,一方面還是個人的投入付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公司也要能提供讓人才發揮所學的表現空間。
台灣學生很少質疑老師教的東西,有機會應該多學習西方人思辯與質疑。案例研究之所以爭議,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對企業來說,共同參與決策,還有共同承擔責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實務經驗對學習很重要,英國有所謂「三明治課程」(第2年到企業實習,第3年回校完成論文)目的即在於此。MBA與企業合作是好主意,ING與荷蘭的一所大學合作,在接受2年的MBA教育期間同時也是ING員工,總共要替ING完成10個計劃的分析與執行。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與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不同的概念。國際化是有跨國流動力的人;全球化則是世界 趨同,人才有四海通吃的核心競爭力。國際化人才,適合在全球化(globalized)的公司發展,不過像我這樣7年搬5個國家,並非人人嚮往。
在MBA學習到80%是專業知識(knowledge),應用的實作能力則是技巧(skill),另外還有不同工作角色的定位方向 (orientation)。MBA教育包含的這3種取向,要能彼此完美配合,時機成熟,能力才能整個發揮出來,就像打開封在瓶中的精靈一樣。

《Cheers》雜誌總編輯 吳琬瑜

《Cheers》雜誌經常發布如《U.S.News & World Report》一樣具公信力的大學、研究所、EMBA年度調查,因此我特別為大家分析「為什麼已經有好工作,還要去念MBA」的趨勢。
對個人來說,念MBA是突破個人生涯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是區域競爭的需求
2001年以後,歐美名校MBA調查都顯示一個趨勢,來自中國及印度的學生大幅成長。以歐洲最著名的INSEAD商學院為例,來自中國的學生成長50%、來自印度成長155%。這意味亞洲新興發展國,積極透過MBA人才,與全球接軌。
台灣在國際化人才的競爭力仍不足。根據2005年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排名,台灣的企業競爭力名列全球第11名,雖然一年工作時數高達2,327 小時,排名全球第4名,但比較弱的指標還是國際化。包括國際化資深經理人落在第21名,國際財務金融人才更弱,在第30名,落後於其他亞洲國家。因此出國 念MBA,正是因應台灣渴求國際化人才需求的趨勢。
兩岸對MBA教育的需求不同:根據《Cheers》雜誌去年採訪中國名校商學院院長,中國亟需MBA教育,是為了在快速成長的新經濟環境,盡快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得到個人升遷或企業發展的機會。
台灣渴望的MBA人才,則是要知道如何幫助企業「跨出去」,突破成熟產業下一步該如何發展的困境,與在與大陸成本競爭時,如何轉型培養新的能力。例如,今年明基電通(BenQ)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本地企業最大的挑戰,倒不是財務,而是國際經營的能力。
當前MBA人才,要能詮釋變化中的現象、提出策略解決問題。
對台灣商學院來說,關鍵還是師資,教授太多專注追求學術卓越更應該正視亞洲市場區域競爭所帶來的真實變化,培養出企業迫切渴求的管理人才
亞洲MBA市場的國際競爭日益白熱化。在倫敦《金融時報》名列前矛的中國、新加坡商學院,背後甚至是政府支持。例如上海的「中歐學院」是政府與歐盟合作,有許多歐洲國際級的師資。
目前台灣的整體留學人數下降,不過留歐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英國14到16個月即可完成學位最吸引人;另外,歐洲師生背景國際化、富有歷史與人文素養,有助MBA人才視野養成。

【結語】政治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周行一

台灣缺乏國際化的環境,因此企業雖然國際化,國際化人才卻遠落於香港、新加坡之後。
台灣的語言環境,對外國人不方便,不利於國際化發展。因此有機會出國,建議不要太常回台灣。留在當地,就能多加強語言能力。
台灣的MBA希望培養出未來企業領導者,有國際觀、能有看到趨勢的遠見。學術界應該培養符合企業所需的領導者,不只是知識累積,更要具備創新啟發的能力。
政大商學院目前正努力建立台商在大陸經驗的個案資料庫,希望能寫成案例報告,讓全世界能透過個案,學習企業如何在大陸發展,也歡迎各國學者、企業來政大參與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