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通河——长春的母亲河

 春雨 2007-11-20

伊通河——长春的母亲河


 

 

伊通河的起源

    伊通河,古时称一秃河、易屯河、伊敦河,都是满语音译,意思是“洪大、汹涌”。伊通县最南端的河源乡(原板石庙乡)青顶山北麓是伊通河主流的发源地。清朝时期的伊通河河宽水深,可以行驶“三丈五尺的大船”,“每船可装米六十石”,是一条真正汹涌、洪大的河。到了清道光年间,伊通河河水大减,规模航运就此中断。
    伊通河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为8840平方公里。其干流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区、农安县和德惠市。河长为342.5公里,其中23公里河段从长春市区流过,农安(德惠)境内为209.0公里、伊通县境内为110.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4800万立方米。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区用水的重要水源。
    伊通河曾有过航运,后因水文状况改变,不再通航,但汛期经常泛滥成灾。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共发生了洪涝灾害38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

 

流域内的气象与水文

    伊通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降温快,冬季干冷时间漫长。1至7月气温呈递增趋势,7至12月为递减趋势。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7.2摄氏度,低温极值达到零下39.8摄氏度,11月至次年3月为封冻期。7月份平均气温23摄氏度,高温极值达到39.5摄氏度。4月至5月多风,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盛行风向为西南和东北风,平均风速3.9米每秒,极端最大风速30米每秒,全年7级以上大风日为4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369.9至667.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83.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

 

伊通河的变迁

    第一阶段: 第四纪晚期伊通河形成以来至1958年,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共存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保持了河流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影响不明显。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86年,是伊通河受人工影响和大规模开发阶段,主要标志是以新立城水库的修建和上游植被的破坏为标志。新立城水库位于伊通河中上游,北距长春市16公里。新立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4亿立方米,总库容5.9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75亿立方米,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1958年7月,新立城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60年10月,水库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道三大主体工程竣工。1975年11月,水电部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将新立城水库列为全国重点险库之一。1983年,吉林省水利厅指令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承担保坝工程施工,同年5月开工,1987年完工。
    第三阶段:从1986年起,伊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恢复阶段。1986年5月24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使受损的两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2005年11月16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伊通河生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坚持高水平规划、市场化动作,用新理念把水利、生态和美学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设进度。
    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伊通河生态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将这项“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建设成亲水、亲绿、亲民,集水利工程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建筑园林美学于一体的精品工程。

                                                 (衣彩虹摘自《长春日报》    作者:董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