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eb3.0猜想

 funson 2007-11-27

在很多人对Web 2.0还搞不清楚的时候,Web 3.0又出现了。

迄今为止,用百度搜索Web 3.0,能找到96100个相关网页,而用Google搜索,则能找到1710000个。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个概念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但对于Web 3.0究竟是什么,现在却还处于众说纷纭状态。但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大家对此的浓厚兴趣。

何谓Web3.0Google一下,至少能找到十种以上不同的定义。被引用最多的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如果你觉得这个定义太费解,也可以找到一些通俗的例子,比如:在Web3.0时代,你不用再键入关键词,在一堆不相干的搜索结果中苦苦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你可以提完整的问题,如“去温暖的地方度假,带11岁孩子,预算3000美元。”电脑立刻能自动给出一套完整方案;你去参加一个会议,只需要点开会议宣传链接,会议的日程将自动传递到你的电子日程表上。而会议的位置——地点、经度、纬度,可能还有海拔高度都会发送到你的GPS设备上,参会名单等资料也会发到你的通信列表中。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那么你就到首尔数字论坛上去听听吧。

 

即将到来的时代

 

最近,在首尔举行的数字论坛上,GoogleCEO埃里克施密特被问到,Google眼中的Web3.0是什么样子?施密特的回答是,Web3.0将由一些很小的网上应用程序组成。虽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见,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同网站间的服务的融合和集成,将是互联网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至于是不是要把Web3.0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头衔加在这股潮流上,到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了。

在整个Web1.0阶段,信息从各大网站的页面上单方向输入到我们电脑中。这是一个大网站与人的网络。到了轰轰烈烈的Web2.0阶段,我们贡献的文字和图片开始可以成为一个新网站所有的内容。想想美味书签的服务,如果没有用户,他们的网页上将空无一物。所以Web2.0也被定义为人与人的网络。这个阶段的另一个趋势是,许多我们以前要用付费软件完成的工作(比如office系列软件),现在已经可以用很多网站提供的免费服务完成了。这些网络程序也纷纷成为Web2.0时代的标志。根据施密特的判断,在Web3.0时代,网络程序将联成一体,人们会把自己绝大部分的工作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是一个网站与网站的网络。

最能体现这一联合趋势的,当然就是社交网站Facebook几个月前开始运行的F8平台。到今天,Facebook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上已经可以看到自己和朋友使用的绝大多数的热门网络服务。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朋友最新上传到Flickr的照片,听听朋友在Twtter上最新的唠叨,或者看到他们最近收藏什么网页、听了什么音乐……在这场网站与网站的联合中,用户成了最终的受益者,他们再也不需要频繁更换服务,只需要将自己在其他网站的账号填写一次,就能在一个网站里使用所有的服务。

在线程序和服务的发展十分迅猛,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了自己的领头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而全的新服务很难再吸引到用户,即使它的照片分享功能比Flickr更好,也未必能在社会化书签功能上超过美味书签。换言之,没有人有能力做一个全方位超越现有服务的大网站。在这种情况下,将网站联合起来成为了最聪明和有效的方法。

有人认为施密特定义的Web3.0的那番话,其实是在暗示旗下有大量在线程序的Google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除了GoogleFacebook,还有很多值得一试的新服务,也将来自不同服务商的程序联系在了一起。

Istalkrlinkmybox8hands……这类将个人使用的热门网络服务聚合起来的服务,最近多到有些泛滥,内容无非就是把你的相册、视频、博客等信息,通过RSS聚合在一起,制作出一个属于你的、及时更新的“网络身份证”。要挑一个来用的话,可以试试比较有新意的Tabber。这个网站最大的优点是将你在其他网站的联系人也聚合在了一起,可以自动生成一个小圈子,多了一些社会化网络的体验。另外,以制作个人时间线为主要服务的Dandelife最近也有了一个叫“我的生活流”的功能,内容就是聚合你在其他网站上做的更新。可惜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把这些信息和他们的主要服务结合起来,如果每篇博客、每张相片、每次唠叨都能被标注在时间线上,想必会更有吸引力吧。

在这个所谓的Web3.0时代到来之前,作为用户的我们其实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做,只要继续享受目前的服务就好。另外,如果不嫌弃麻烦的话,最好赶紧转用各个领域的驻留平台,因为在网站相互联合的过程中,主流服务总是最先被考虑到的。

 

机器要思考了

 

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在原有的网络上,再增加一个意义层面,不是作为目录册而是作为一个指南,甚至提供这个体系基础,可以推论出人类时尚。人工智能的等级已经达到了让机器进行思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执行简单的指令。

提到Web3.0,在它的初始期,一个非常的思想引起了无神论者的注意,但是根本的技术正在被像IBMGoogle这样的大公司或者小公司快速地累积。他们的项目一般都集中在简单、有实用价值这些内容上,由众多信息产生的综合推荐来预言下一个流行歌曲。

但是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强大的系统在众多不同的领域充当个人顾问的角色,比如金融理财方面,智能系统可以为老年夫妇们制订养老计划;或者教育咨询,可以帮助高中生挑选合适的大学。

这个计划旨在创造Web3.0利用更多的强有力的电脑,来完全并迅速地“清洁”网络。

“我们叫它全球数据库,”诺瓦什宾瓦科说,他是一个计算机启动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公司在网络这个大“煤矿”中发掘到了自身与金矿的相互关系。

Web2.0时代的杰出典型就是mash-up模式,比如,与Google合作链接一个租赁房屋网络平台,来制造一个新的、更有用的服务,能自动显示每一个租赁房屋名称的地址。相反的,Web3.0开发者们的目标就是,建造一个能针对简单问题给出合理、完全答复的系统,例如上文提到的,“我想带我11岁的孩子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度假,我的预算为3000美金。”计算机能自动给出顾客一套完整的方案。

Web3.0的最大价值在于,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过滤器,每一种过滤器都是基于一个市场需求。

作为Web2.0的升级版,如果说Web2.0解决了一个个性解放的问题,那么Web3.0就是解决信息社会机制的问题,也就是最优化自动整合的问题。

         

个性化聚合PK综合化门户

 

中国互联网从走上Web2.0时代之后,在近3年的时间里面获得了非常高速的发展,而这几年的发展中,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从用户的一个需求点上开始,力图在一个平台上整合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博客中国本身是博客门户,但是如今已经向综合类门户靠拢,腾讯QQ过去仅仅是个聊天工具,但是现在却也成为了一个综合门户,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始推出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等满足用户多个需求的服务,就连传统的门户新浪也不断的推出博客、播客、圈子等等。但是,这些转变也仅仅是为了增加流量和增强用户黏性。搜索做得越来越像社区,在当前阶段,仅仅是为了通过社区聚集人气,即时工具整合用户常用的一些基本服务,比如邮箱、资讯、交友等,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利用他们的注意力来提升广告价值。

第二种趋势是在用户个别的需求点上进行深度挖掘,纵深发展。比如基于C2C购物的淘宝,基于社区聚合的奇虎网,聚合IT人士的Donews等等。这类公司目前仅仅是业务领域的细分,并没有按照细分人群进行细分,因此为了提升注意力,他们同样在做综合门户所做的事情。于是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因为Web2.0而纷纷打上2.0标签,但是信息依然散乱,用户依然海量而缺乏细分,用户访问的效率依然不高,而广告主则越来越对应该在哪里投放互联网广告而大伤脑筋。因此,不管今天各个主流互联网公司如何延伸服务价值链,或者冠以3.0的名字,其初衷和运作模式依然还是2.0思维。

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例如,搜索引擎的个性智能化,用户不用分析和试验如何组合关键词语,只要把想要的东西列出,与个人的偏好和背景连接,搜索引擎就能把适合的数据提供出来,更快捷地搜索信息、解决问题;再比如,互联网可以根据一个用户的习惯,自动地聚合用户的信息,类似个人的门户,每个人的IE首页都完全是按照这个人关注的资讯偏好、行为习惯来进行组合的;甚至,互联网不仅提供信息服务,还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顾问服务,比如基于人们的互联网行为轨迹,专业的网站将成为一个能针对简单问题给出合理、完全答复的系统。

Web3.0将改变互联网用户查找信息的方式,而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同样一个模式的综合化的门户将不复存在,比如,人们看到的新浪新闻首页将是这个人感兴趣的新闻,而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新闻将会不显示出来,而这些个性化的聚合完全依赖于强大的智能化识别系统,以及长期对于一个用户互联网行为规律的分析和锁定。这种个性化聚合的模式将会颠覆传统的综合门户,Web3.0时代的互联网评价标准不再是流量、点击率,而是到达率和用户价值。

因此,Web3.0时代真正能够赢得用户青睐的互联网公司,一定是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而构建的互联网公司,个性化、按照个人需求设置、人性化、友好界面、简单易用一定是核心元素,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聚合才是互联网的大趋势和大未来。

 

来源:《网络传播》07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