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后再话无产阶级文学之父高尔基

 临川人 2007-12-17
70年后再话无产阶级文学之父高尔基

在“俄罗斯年”举行之际,再次审视这个曾经给我们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影响着当今中国青少年的外国作家,重新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你就会发现,高尔基仍然能够置身于世界最优秀作家的行列;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能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迪。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包括当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内,80多万人参加了他的出殡仪式。殊荣之胜,举世无二。

70年过去了。这个生前就被称为无产 阶级文学之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的作家,似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生前的荣耀与死后的寂寞,反差是否也太大了些?如果说在俄罗斯,高尔基被淡忘还可以 理解——毕竟发生了那么大的巨变;而在中国,在“俄罗斯年”举行之际,再次审视这个曾经给我们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影响着当今中国青少年的外国作家——他 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名列各种被推荐书目中——重新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你就会发现,高尔基仍然能够置身于世界最优秀作家的行 列;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能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迪。

在世界作家中,像高尔基这样出身 之低与此后成就之大、声名之著,可以说找不出第二个。中国作家不用说了——他们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中;同样是苦出身的美国作家如杰克·伦敦和德莱 塞,也仍然不如高尔基那样“苦”。他的父亲是糊墙工人,在他5岁时就撒手人寰;成为孤儿的高尔基随母寄居经营染坊业的外祖父家。但好景不长,打击接踵而 至:仅上了5个月学后,因为外祖父经营失败,8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为人做佣工。此时,高尔基的外祖父因生意失败而几成疯子,外祖母靠拾破烂 维持生计。又过了一年,他的母亲也辞别了人世。

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他从事的 职业之杂,也真让人叹为观止:佣工、鞋匠店学徒、船上厨师洗碗工、神像雕刻匠小伙计、伏尔加河沿岸码头工人、花匠、坟场看更人、面包点饼师、绘图员、装修 工——反正是只要能够养活自己的活,什么都做。因为他一无所有,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爱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 向面包”。这句高尔基的名言,在中国广为流传。这句名言的背后是他成名之前双重的饥饿:物质的和精神的。高尔基成长的时代,俄罗斯处于社会大转型,成千上 万人“被抛出”原来生活轨道,流浪在城市边缘,颠沛流离、踯躅于生活最底层。这一时期,高尔基目睹和经历了太多的残暴、粗鲁、拳头、争执、斗殴、鞭笞、酒 疯,但是,依靠精神生活,身处其间的高尔基,从这个阶层中脱颖出来,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奇迹来自于他对阅读的嗜好。而阅 读习惯的培养,则得之于人生最常见的偶然。在一只船上,一个爱读书的厨师使年幼的高尔基对书籍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对识字并不多的高尔基来说,是一个不 可跨越的障碍:“一遍不懂,就读七遍。”这是厨师对他的教诲。从此后,只要是书,只要是带字的纸张,高尔基都会看看。

这是高尔基读书入迷的小故事。有次,因为太入神,竟然忘记给茶壶加水,结果茶壶烧穿了。主人用松枝猛烈地抽打着他,昏迷过去的高尔基被送进医院,医生从他红肿的背上取出了42个碎枝!

对于高尔基来说,阅读更大的障碍是时间的缺乏。一个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没有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力。因为工作时间太长,经常是14个小时。然而求学欲望非常强烈、意志非常坚韧的高尔基,却能在14小时的苦力后,仍能够拿起书本。

读书彻底改变了高尔基的生活。逐渐 地,他接触了更多知识分子。在他们的鼓励下,他走上了创作之路。新奇的故事,来自生活最底层的场景,对现实的抗议与批判,着力表现最底层人群——从乞丐到 偷窃贼再到妓女以及吉普赛人——身上,没有被生活压倒的自尊和力量、个性和勇气,高尔基充满尼采强力意志的作品,一时间风靡俄罗斯。他的书,发行量可以媲 美老托尔斯泰;他本人,则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在许多城市街头,都有乞丐声称和高尔基一起流浪过;不同阶层的青年穿起了高尔基式的衣服;他的剧作《在底 层》、《小市民》,上演后轰动一时——不仅在俄国大受欢迎,在柏林一地也上演了200余场!高尔基跃升为那个时代最为出名的作家。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创造奇迹。成名后的高尔基并没有松懈,一部部优秀作品《海燕之歌》、《母亲》等等诞生在他的笔下。他毫无愧色地走进那个时代世界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行列。

“一切美好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这是高尔基的观点。

“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

“生活是一部关于人的英雄史诗,它描述的世人寻求人生奥秘而不可得、有心通晓一切而无能为力、渴望成为强者而又无力克服自身弱点的历程。”

“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这是高尔基作品中,许多人可能不熟悉的句子。

70年过去了。褪去罩在高尔基身上的种种光环,他依然是一个他笔下的“大写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