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理故事的启示

 苹果尧尧 2007-12-17
1楼

杨布打狗
古时候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身白衣服出门,下雨把衣服淋湿了,在朋友出借了一套黑衣服穿着回家。一进门,他家的狗就“汪汪”地追着乱叫,原来把他当成了陌生人。杨布大骂道:“畜生,为什么不认得我了!”拿起棒子去打狗。杨朱看到了,过来对他说“你快不要打狗了,且平心静气地想想。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一条白的,回来时变成一条黑的,你是不是就能一眼认出呢?”
故事告诉我们:现象与本质有联系更是有区别的,人们通常直接感触到的只是事物的现象(狗区分黑、白衣服亦是如此)是表现本质的,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本质深藏在事物内部,是不容易把握的(正如杨朱对其弟弟所言)。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并抓住事物的本质。

2楼
成败之间的距离
两个下岗女工,各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卖包子了油条。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3个月后收了摊,据说原因是一个鸡蛋的问题。生活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时,总是问在油条里打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垮掉的那一家问的是要不要鸡蛋。第一家的问法总能使其卖出较多的鸡蛋。鸡蛋卖得多,盈利就大,就付得起各项费用,生意也就做了下去。鸡蛋卖得少,盈利小,去掉费用不赚钱,摊子只好收起。成败之间仅一个鸡蛋的距离。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99度加1度,水就开了,开水与温水的区别就是这1度之差,有些事情之所以有天壤之别,往往就是因为这微不足道的1度。
3楼
任其挣扎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只茧咬破了一个小口。这人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象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有过了一会儿,它好象筋疲力尽,停了下来。这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的口子剪大了一些。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地蠕动着,直到死亡的来临。其实,正是那人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蛹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她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上述故事中的主人翁不但没有帮助蝴蝶健康成长,反而促其早亡。这和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严格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决不能为别客观规律。
4楼
防御工具设施的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曾写到有人身着紫绶仙衣,尖枪不能刺入分毫。这种“紫绶仙衣”与古代战争中护心镜、盔甲之类功用相同。在使用刀枪箭交兵的时代,盾牌、盔甲、护心镜之类的防御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代取,特别是近代枪、炮等火药武器的出现,盾牌、护心镜之类的防御工具丧失了它原有的地位。新“紫绶仙衣”何在?人们开始了对它的探寻。美国人捷足先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军方研制成功了一种以增强塑料和陶瓷复合武器材料构成的防弹材料,用于防御或减轻某些武器的杀伤能力,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制成了可供作战人员穿用的防弹背心。然而,现代战争所用的攻击性武器也不断发展、升级,如中子弹爆炸时产生的中子波,任凭你有钢铁、混凝土等等防御工具,它均可长驱直入,工事虽未摧毁,士兵却大量被杀伤。在这种武器面前,不仅防弹背心毫无用武之地,就是增加工事建筑物的厚度、强度也无济于事。那么,还有没有一种新“紫绶仙衣”出现?经过不断探求,人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吸收中子波的物质,目前已研制成功一种可以防御中子波的防御布。
防弹背心的研制成功和防中子波布的发现,说明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这样一个道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提出问题,促使人们去思索,去解答,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5楼
养猫还是养鸡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唯物辨证法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它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要分清主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为帮助学生有效区分两者间的方法论意义,介绍一寓言故事如下:赵国有一个人,因为家中老鼠成灾,吃尽了苦头,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很爱吃鸡,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为这件事发愁,对其父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我家的祸害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坏家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的害处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简要分析:故事中的父与子的不同认识究竟谁对谁错呢?这了就涉及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运用。在养猫和养鸡的选择中,其父抓住了养猫这个主要矛盾,在分析猫的利的害时,抓住了“利”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他的做法和看法是正确的。其子由于颠倒了主次,混淆了事物的性质,因而是错误的。该故事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次,善于抓关键;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
6楼
困驴
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子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当农夫开始往坑里填土时,驴子被吓疯了,但几乎是同时,老驴子又镇静下来,每次土打到背上,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走一步。老驴不停地抖一下,爬上来一步。不管土块打在背上有多疼痛,那只老驴子就是不让自己放弃。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安全地回到地上。原来会埋葬它的泥土堆,最终却拯救了它。唯物辩证法认为:1、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老驴子跌进深坑,农夫无法救它,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子闷死,但老驴子却借助于想尽快闷死它的泥土,奇迹般地生还了。在这里,生与死是一对矛盾,老驴子的努力则是由死转化为生的条件。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老驴子生还固然与农夫往坑里填土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自己的主观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