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禹山河图的个人门户

 梦宸 2007-12-18
  蜀先王来自何方?蜀文化源出舜文化!
  蜀文化源于本土文化和四川盆地周边的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久而久之也会转化成本土文化。在蜀文化众多源头之间,起到重要作用的外来文化有许多种,详情可参阅笔者所撰《四川盆地:失落王朝避难地》一文。本文将进一步重点讨论蜀文化源出舜文化的问题。
  一 、蜀先王史料
  历代蜀王(相当于王朝),有历史记载的只有5位,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不过,实际上的蜀王朝当不仅仅限于上述几代。
  《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意娶蜀山氏女,生于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汉唐地理书钞》辑《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前蜀冯鉴《续事始》引《仙传拾遗》云:“蚕丛氏自立王蜀,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
  《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
  《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坠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时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而思望帝。”
  史料明确记载,鳖灵为荆人(今湖北省),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进入四川盆地,推翻杜宇王朝,建立开明王朝。开明王朝传12世,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秦惠王所灭。
  二 、蜀先王从哪里来?
  古蜀五代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其中柏灌的史料甚少,难以判断推测其族源自何方。《蜀王本纪》称杜宇“从天坠止朱提”,或谓朱提即今日云南省的昭通,如其不谬,则表明杜宇族来自云贵高原的百濮或百越。《蜀王本纪》记有“荆有一人名鳖灵”,表明鳖灵族来自荆楚,可能属于楚族(楚族也应该包括有舜的后裔,楚文化也有舜文化的成分)。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蚕丛族、鱼凫族来自何方。
  蜀字的本义指蛾蝶类幼虫,《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蜀字上部的“侧目”,其象形既可指眼睛,亦可指网罗,显然蜀的字意为能吐丝把自身包裹起来的虫。此外,蜀的字意与“独”字意通,蜀字的音形与“烛”字相近,蜀的字音亦与“楚”、“舜”相近。
  将古代四川盆地西部(岷山、邛莱山)的居民称之为“蜀”,不详是当地人的自称,还是中原人对四川盆地居民的指称。蜀地之名,蜀山之名,蜀山氏之名,亦不详是“以人命名山”,抑或是“以山命名人”。《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前半段记述的是邛莱山、岷山,后半段记述的是大巴山,参见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蜀山就是今天的岷山。
  对于蜀先王所处的历史时期来说,四川盆地的北方(秦岭以北至黄河河套)有黄帝族,方国周,周王朝,方国秦;东北方(吕梁山、太行山,以及桑乾河流域)有炎帝族、蚩尤族,帝尧、
  帝舜(帝禹的范围较广);东方有殷商王朝,东夷族,方国巴,方国楚;南方(云贵高原)有百越、百濮;西方(青藏高原及其以北地区)有氐羌。显然,蜀先王如果是从外部进入四川盆地,那么他们应该来自上述周边地区的民族部落、方国和王朝。
  目前已有的蜀先王史料,只有粗疏的时间标志。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寨通人烟。”《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西汉学者杨雄著)称:“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宋代学者罗苹《路史注》引文称“二万四千岁”。《太平御览》166卷引文称“凡四千岁”,《华阳国志?序志》则称“周回三千岁”。由于远古人类尚缺少记录大尺度时间的能力,只能模糊地称之为“很久很久以前”。因此,有编年的蜀先王起始时间,一般来说应该在一万年之内。
  三 、蚕丛氏来自何方?
   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以任乃强先生为代表)是,蚕丛氏来自邛莱山、岷山以西的青藏高原的古羌族或古氐羌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还有可以讨论的余地。这是因为,根据史料,蚕丛族的主要特征是养蚕,蚕丛的主要功绩是改良蚕种和开拓丝产品贸易。因此,蚕丛氏应当来自已经发明养蚕的部落。
  众所周知,蚕有桑蚕和柞蚕两个大类,蚕对气候的温度、湿度非常敏感。因此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远古部落是否发明了养蚕,是否有能力改进养蚕技术,是值得怀疑的。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遗址发现半枚蚕茧。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先夏文化遗址(公元前3200年-前2700年)出土丝织物(绢片、丝带、丝线)。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先夏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年)出土纺织工具,以及骨器上的蚕纹雕刻图案。1984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3500年)出土用于裹尸体的丝织物。
  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就是养蚕技术及其丝织物,有关养蚕起源的神话传说也非常多。除了蚕马故事、呕丝之野故事、帝女桑故事(《山海经?中山经》宣山,位于今日河南省南部,见《经典图读山海经》),比较著名的是宋代学者罗泌《路史》的记载:“(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祀先蚕。”
  不过,笔者更注意的是,清马啸《绎史》卷五引《黄帝内传》称:“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据此似可表明,养蚕最初是蚩尤族发明的(其势力范围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山东省西部,以及河南省和长江流域),因为战败而不得不向黄帝族(居住在今天陕西省以及河套地区)交出养蚕技术,这可能是最早为了争夺养蚕技术而发生的战争,堪称有历史记录的第一次丝绸战争。由于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确实出土有先夏时期的蚕茧,因此《黄帝内传》的这一记载,也就多了几分可信性。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蚕丛是以养蚕技术优势入蜀称王,那么他就不大可能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羌族,而只能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江浙地区的华夏族,即发明养蚕缫丝产业的部落,以及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部落或王朝,他们包括蚩尤族及其后裔,炎帝族和黄帝族的后裔,尧族、舜族,等等。而且,蚕丛氏入川的时间,也应该在养蚕技术发明和在中原等地区传播之后。
  与此同时,蚕丛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纵目,亦即眼睛异形,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眼部装饰,或者是使用某种能够提高视力的装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各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族群中,只有虞舜的眼睛相传有两个瞳孔(双睛),其图腾为重明鸟(以鸡为原型的猛禽),笔者推测这是渔猎部落为了捕猎而使用窥管的传说。而且,舜族也是著名的南迁部落或王朝,相传舜南巡而死在苍梧,葬于九疑山。所谓帝舜不传位其子,而禅位于禹,《韩非子?说疑》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似可表明舜王朝最终也是一个失落王朝,其族人亦可能有入川者。
  蚕丛氏王朝终结的原因和时间,根据现有文献资料,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太平御览》135卷引《纪年》曰:“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或许夏桀伐蜀,促成蚕丛氏王朝的解体,时约在公元前1600年之前(夏王朝末年)。
  四 、鱼凫氏来自何方
  文献记载的鱼凫事迹很少,仅有“此三代(蚕丛、柏灌、鱼凫)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此处“田”于湔山指田猎,而不是耕作。
  由于“鱼凫”发音与“鱼妇”相近,或谓鱼凫即颛顼所化之鱼妇(这实际上是一种成人仪式,见《经典图读山海经》);果真如此,那么鱼凫的传说故事就应该丰富起来,而且与颛顼事迹也该能对应若干。
  由于鱼凫是一种能够捕鱼的水鸟,论者普遍认为鱼凫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或王朝。问题是,在中国古代(包括世界),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几乎遍布各地,因为鸟这种动物本来就是世界性分布的。那么,如果鱼凫来自四川盆地的周边地区,他可能是哪一支崇拜鸟的部落呢?笔者猜测他可能是舜王朝的后裔巫至民。
  众所周知,舜的原型是重明鸟,属于猛禽,与凫鸟能捕鱼类似。《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有至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至处,是谓巫至民。巫至民分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认为,巫至国地处今日以巫溪河谷为中心的长江三峡一带,这里自古就盛产食盐,巫至民以盐立国,通过食盐贸易,衣食无忧,同时也为蜀国发展强盛提供了稳定和充足的食盐供应。
  笔者在《经典图读山海经》中对巫至民的解读为,这是一个以歌舞表演谋生的族群,头戴大面具,驯鸟兽或装扮鸟兽进行表演。其实,也可以进一步解读为,这是一个以进行巫术歌舞仪式表演的巫师贵族阶层。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三星堆的众多青铜面具系鱼凫族的杰作,那么倒是符合巫至民的特征。也就是说,鱼凫氏是舜文化的继承者,三星堆遗址属于舜文化。
  鱼凫氏王朝的起始时间当在殷商中叶,其终止时间或谓在殷商王朝末期,或谓在周王朝初期。鱼凫王朝灭亡原因不详,或谓鱼凫族参加武王伐纣,被杜宇趁机灭国。笔者根据“此三代(蚕丛、柏灌、鱼凫)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推测鱼凫王朝的灭亡,可能与传染病爆发有关(详情参阅《三星堆文明殒落于来自西方的传染病》一文)。
  五、蜀文化源于舜文化
  笔者在《四川盆地:失落王朝避难地》一文中指出,蜀文化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源泉。进一步说,种种迹象表明,蜀文化主要的源泉之一乃是舜文化。
  1 、蚕丛氏的特征之一是改进养蚕技术,而帝舜发祥地正是养蚕技术的发源地。
  2 、蚕丛氏的特征之二是眼睛装饰异形为“纵目”,而舜也具有眼睛异形为“双睛(双瞳、重明)”。所谓“双睛”乃使用窥管的形象,参阅笔者《三星堆人有望远镜吗》等文。
  3 、三星堆出土众多凸目青铜面具,其造型源头可以追溯到舜目双睛。烛龙“直目”,也属于眼睛异形。与此同时,烛龙是人造光源的发明者或使用者,而舜族正是人造光源的发明人(舜妻登北氏的两个女儿宵明、烛光),参阅笔者《灯的起源与龙的灭绝》等文。此外,面具通常用于祭祀仪式或巫术舞蹈,而舜的后裔巫至民正是巫术歌舞之民(贵族祭司)。
  4 、三星堆出土众多象牙,而舜的弟弟名象,舜族是最早捕猎和驯养野生大象的部落。三星堆出土的大铜立人像,就是舜的弟弟的造型。参阅笔者《三星堆凸目面具和大铜立人:舜与象的故事》等文。《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明确记有野生大象,而中次九经记述的地理范围包括今日的邛莱山、岷山、大巴山,详情可参阅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以及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5 、舜文化崇拜数字七“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三星堆文化也崇拜数字七,参阅笔者《三星堆人的神秘数字七》等文。
  6 、舜族最早观测日月五大行星(七曜),三星堆出土的轮形器代表的是五大行星,表明三星堆人也在观测五大行星。
  7 、鱼凫氏之名表明该族群具有鸟崇拜、鸟图腾性质,而帝舜的原型也是重明鸟;凫是一种能够捕鱼的水鸟,重明鸟是一种能够捕杀猛兽的鸟。
  8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舜的后裔巫臷民进入四川盆地。所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表明他们入川后成为贵族统治阶层。
  9 、《大荒南经》关于巫臷民“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的记载,与《海内经》所记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百谷自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与处”,几乎完全相同。都广,又称广都,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指出:“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据此可知,创造成都一带上古文化(包括三星堆等多处文化遗址)的族群,应该就是帝舜的后裔巫臷民,其迁徙路线当是自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有趣的是,帝舜南巡至今日的湖北省和湖南省,正在长江三峡的下游附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