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的编制1 陆宗尧2 鲁文丽2 李雪力2 【摘要】本文通过编制《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用人格特质词测量法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大学生的该种人格特质进行测量,从中得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化四种人格特质的分布特征,以便于接下来对该人群性别角色认同和基于性别特质下的审美倾向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性别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正向性别角色特质; 自我认同感; 问卷的编制 1前言 过去几十年里,“性别角色”一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被人所经常使用,且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探讨。自从1936年以来,Terman和Miles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 -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 )之后,有关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乃至于双性化为题目的文献引用数目,随之以惊人速度倍增,但是其定义的困难与多义,仍无定论。如Constaninopley在1973年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加以界定:“性别角色的特质多少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两性划分相对稳定的特质[1]。”此定义之后被质疑过于宽泛的涉及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因素。尔后一些学者则多倾向较具体的界定,同时在向度上亦越趋中性化,而非将男女两性对立,而且除了重视个人心理方向的含意(包括特质、兴趣外),更重视性别在社会建构的含意。如:Block(1973)认为:“性别角色代表一群特质,个人乃依这些特质在其所处的社会中区分男女”;Hampson(1986)则认为:“性别角色是指某一性别的个体所参与的活动,包括人格特质和行为” 。总之,当代多数学者倾向于以个体内在的性别角色特质来衡量一个人的性别角色自我认同感。这就需要以性别角色特质为测量对象的量表。 第一个用来测量性别角色特质的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的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该量表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要求被试在七点式量表中选择各人格特质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程度[3]。基于Bem所提出的双性化性别结构理论,该量表可分为两个分量表,男性量表、女性量表和中性量表。通过衡量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将其划分为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中性化倾向和未分化倾向。由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测量信效度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之后的20多年里被广为应用。但近年来人们意识到性别角色划分的范畴观并非是性别单一结构,因为被试在评价特质词时受到队这些词的语义理解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这些词的褒贬含义。因此90年代之后多数学者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将所使用的特质词区分为正负性,以更完整的研究性别角色。 我国的性别角色研究还为数很少。台湾的Lee曾使用与BSRI同样的方法编制了一个性别角色问卷,Lu等人用它探讨了性别角色同抑郁症状、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大陆地区在这方面仅有陈芳芳和张莘做的初步研究,以及钱铭怡等(2000)修订完成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3]。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基本上为特质词的自我认同评价法。 而国内近期有学者指出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自我认同的性别间差异较之其他专业大学生更为明显,可以猜测在同等性别特质词的自我认同评定测验中男女分量表的相关更低。本研究通过对自编的《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的检验,采用样本被试评定法选择以期通过性别特质自我认同测评的方法对师范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得到其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水平,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2 问卷的编制与施测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宁波大学师范类专业大学生(共涉及教育系、教育技术系、数学教育系、人文教育系和英语教育系的5个专业)共65名本科生,其中男339名,女378名;平均年龄20.43岁。 2.2 材料 2.3 问卷的编制. 2.4 方法和研究程序. 3 结果 3.1 《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项目的最终筛选结果。 根据 表一、《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所采用的特质词
3.2 性别角色分布的测量结果 依据被试在两个分量表上的分别得分,用Spence的中位数分类法划分每个被试的性别角色类 型,即计算男性正性量表(简写为M)得分和女性正性量表(简写为F)的中位数,然后以此为标准,把被试分为四种角色类型:高M低F为男性化类型,低M高F为女性化类型,高M高F为双性化类型,低M低F为未分化类型。结果见表2。 表2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单位:%)
经检验,男性被试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与女性被试的分布情况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可以判定师范类专业大学生男女性别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 3.3 信度 对两个分量表(干扰量表除外)作了分半信度(采用奇偶分半法)和同质性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 表3、量表的信度指数
其中两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均较高,反映出通过筛选得到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4 效度 将《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所测结果与Bem性别角色量表所测得的结果进性积差相关分析,以验证以BSRI作为外部效标时,该问卷的效度。 经检验,《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的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与Bem性别角色量表的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的Spearman积差相关均在0.34—0.79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且性别与两个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也不显著,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4、结论 4.1 经信效度分析,得出我们所编制的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正向性别角色特质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具有较为理想的信效度指标,但是比起Bem编制的性别角色量表、钱铭怡等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仍显信效度偏低,这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1、样本容量偏小。为了严格控制师范类专业这个条件,我们所选取了多个专业的同学,但样本容量为65人会制约信度系数的提高;2、样本性别比例不平衡。所选取男生大大多于女生,因此造成女性正性量表的效度值偏低;3、分批次施测。由于小组成员分批次分时间段施测导致测验情景的不统一,影响了效度;4、题目用词未经过权威检验。 4.2 进一步分析表明,师范类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分布特征较Bem和钱铭怡等测得的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表现在男性被试的女性化程度偏高和女性被试的双性化程度偏高。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刻板印象的内化导致,具体对于个体有无心理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3 本研究还发现了现实生活中描写男性正性的汉字、词汇要比描写女性正性的多,这可能与社会文化比较偏向于认同男性特征有关; 4.4 此外,对于一般性别角色问卷中使用的维度分类法(如钱铭怡等的研究)或范畴分类法(如Bem等)有何有缺点,笔者认为,维度分类法能够更好的分析出个体在整个性别认同数轴上所处的位置,因而对于临床治疗上更有效,而反映社会文化倾向的研究过程中,范畴分类法更合适。 5、讨论 5.1 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与其审美观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大学生生人群中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由于其职业定向,可能出现的性别角色认同机制与其他学生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去获得具有更广泛代表性的数据,进而编制标准化常模。 5.2 由于信效度有待于提高,因此应当对于施测环境和题目编排上有更进一步要求。 5.3 本研究对于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将起到重要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Psychology Of Gender[M]. Vicki S.Helgeson. Pearson Press Co. [2]马志国, 性别角色双性化[J].《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室).2005,(04) [3]钱铭怡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0, 32(01) [4]田澜等, 师范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的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第九卷第四期 2005,9(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