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品牌危机,本土品牌何为?

 资源分享大叔 2008-02-15
  •   化妆品界最近很热闹。宝洁SK-Ⅱ事件尚未平息,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大知名洋品牌化妆品又被相继卷入风波,其六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
     
      洋品牌的危机一方面给中国本土品牌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更应引发思考与行动:本土化妆品应该有何作为,以求在化妆品市场中有所突破?

      一、洋品牌危机之后,本土化妆品能唱主角吗?

      化妆品高端市场一直是洋品牌的天下,大批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女性消费者,成为了洋品牌的拥趸,而中国的化妆品品牌,要么在中低端市场中挣“辛苦钱”,最么混迹于院线打擦边球,要么把功能作为唯一诉求,和保健品一样做短线利润。
     
      可以说,化妆品洋品牌一直是国内化妆品品牌的强劲障碍,如今,强劲障碍中的重量级选手都“后院起火”,对国内化妆品来说,是不是一个利好的机会?
     
      利好是肯定的,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内化妆品品牌鲜有高端定位的品牌与产品线,因此,如果单纯地期望上述4家品牌能空下市场份额让给国内品牌,还有些高估了自己。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国内化妆品由于品牌的缺位、高水平营销手段的缺乏,但面对这样的大好机会时,有充分准备的品牌有几家?有资格替补上场的有几家?

      因此,我们如果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单纯的“你退我进”,可能最终事与愿违。我们必须更深刻地看到,洋品牌的危机,却势必对化妆品的消费群体产生一次震动,直接影响此后的购买心理,也会影响市场环境与行业走势。
     
      二、洋品牌危机为市场带来什么深层影响?

      深层影响,主要是指事件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品牌认知、购买行为产生的作用。深刻分析这些影响,才能找到此后一段时期,本土化妆品的机会点与发力点。
       
      1、消费者对化妆品的安全性空前重视,增大对环保与健康的要求。

      化妆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是业界、卫生部门、媒体关注的焦点,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但多数没有到重视的程度,加之监管漏洞,这给一些包括国际品牌在内的化妆品企业以可乘之机。

      SK-Ⅱ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报媒,电视台,网络,成篇累牍的报道,其中包括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以及重翻从前发生的化妆品安全事故,这一切给消费者带来了化妆品安全性的教育,健康与美丽并重成为消费者选择化妆品的考虑因素。

        各大洋品牌犯的错误,无一例外都是产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消费者对此类化妆品有了很大的抵触情绪,而代表健康,无人工添加剂,效果理想的天然化妆品将会成为消费者内心最渴望的消费潮流。

      2、消费者对国际大品牌尤其是日本品牌化妆品的盲目崇拜减弱。

      由于国际品牌的营销水平与品牌影响力,国内消费者更多看重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呈现外国品牌占主导的局面。这也是很多国产化妆品打着外国进口旗子进行包装销售的原因。
    SK-Ⅱ事故的发生后,倩碧等四大知名洋品牌化妆品被相继曝光,消费者不仅会疑问,还能再继续相信洋品牌吗?

      《中国财经报》9月20日文章分析:“某些日本人销往本国和欧美国家的产品,采用的是一套生产标准以及质检标准,而销往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则是采用另一套生产标准及质检标准,两种标准下的生产成本大不一样,产品质量亦有很大差别。”

      由此可见,当某些品牌不把消费者同等看待的时候,真相终究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刻,这一刻就是它躺在自己坟墓的时刻。

      由于个别国际品牌生产商基于成本考虑,对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不一致,导致在中国的化妆品质量堪忧,这将会导致消费者对其信赖的严重缺乏,将会促成消费者对化妆品的理性消费。对于中国本土化妆品而言,如配以科学的营销策略,整合营销资源,扩大中低端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然后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进而占据高端市场是可行的。

      然而,期望消费者一夜之间转变观念、成为本土品牌的拥护者,还有些天方夜谭。我们期望的是,本土品牌能利用这样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3、消费者对于平等沟通的要求、售后服务的要求急剧提高。

      SK-Ⅱ之所以翻船,主要在于与消费者的沟通缺乏应有的平等与坦诚。他们只是一味盲目的相信自己的产品,没有过多考虑消费者的感受,而且个别销售人员处理措施不当,导致和消费者的矛盾激化,进而被媒体追踪曝光,事情逐渐发展到不可收场的地步。

      洋品牌的失分,在于“傲慢与偏见”,觉醒后的消费者,在此后的购物选择时,势必对平等沟通、售后服务更加看重。一些大品牌,如果不能够“放下身段”,同样会让消费者不敢选择。相对于品牌长期积累的难度,平等沟通与售后服务,是本土企业最容易补足的短板,也是能最快塑造的竞争力。

      三、本土品牌:只策略不到位,才不至于空欢喜

      我们不赞成本来在二三线市场的品牌,盲目乐观地进攻高端市场,洋品牌危机不代表本土品牌可以轻松“高端”了。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的建议是:针对洋品牌危机后的市场环境变化、社会舆论变化、消费者心理与购买行为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树立本土品牌的良好形象与竞争力,用好机会,提升市场销量。在此基础上,再有策略地向一线目标靠拢。

      1、调整诉求方向,聚焦“安全环保”,让警惕的消费者找到方向。

      由于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安全性能为了第一指标。本土品牌应该迅速找到“诉求与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借势诉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土品牌进行产品安全诉求,要注意对安全的多维阐释。

      建议从产品的原材料的环保性、添加剂的绿色特征、产品健康的理念、功能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入手,将产品安全、健康、绿色的环保品质与可靠的美容效果诉求有机融合为一体,避免只说安全忽视效果的问题。

      多角度进行安全效果理性双重诉求,由于借势营销的效率要求,前期应迅速以最容易 运用的系列广告、软文、终端宣传品为主,配以灵活有效的促销活动,操作最快捷,效果也最理想,达到快速赢利的目的。中后期,从产品层面的诉求转向品牌层面的诉求,利用长线媒体找持续战巩固效果。

      同时可通过公关营销,采用权威部门认证、消费者证言、体验式营销等形式,树立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在目标客户群中构建产品的美誉度。

        2、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本土品牌形象,差异化情感诉求同步直达。

      经历几次打击之后,消费者对于国际品牌的盲目崇拜有所减弱,是本土品牌进行情感诉求的最好机会。

      相对于国际品牌的历史文化、知名度与高端形象等高门槛,本土品牌最好用的情感诉求点就是“亲和力”。

      亲和力主要体现于品牌的东方文化理念、以健康为核心的产品理念、以消费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在通过广告、新闻、公关进行亲和力传播的同时,配合终端人员、公关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的“亲和力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拉近本土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因亲近而认知,因认知而信任,因信任而稳固。

      同时,本土品牌应在抓住当下的同时立足长远,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借助奥运会前后中国形象与中国品牌形象的借势提升,通过差异化策略与聚焦定位策略,并通过与国际机构的联合,在“大而全”的国际品牌空档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向高端品牌、专业化品牌进军。

      3、用系统规范的沟通体系与售后服务迅速赢得消费者

      品牌形象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当前,最快最有效赢得消费者的方法,就是建立“沟通与售后”两大优势,体现出品牌的服务差异化与竞争力。

      上海战国策营销咨询机构认为:在沟通策略中,与消费者的沟通重要,包括沟通的渠道建设、沟通“接触点”(终端、公关、接待、呼叫中心等)的规范化、相对于国际品牌的“人性化沟通”、透明化的信息发布等。

      在售后服务方面,为了与某些国际品牌形成强烈反差,本土品牌应建立起“以消费者为本”的快速、高效的售后服务机制,把每一次售后服务都当成一次“危机公关”,主动、低调、坦诚、灵活、人性化,用售后服务弥补品牌形象的短板。
      
      同时,要建立顾问式营销系统,加强对消费者的专业指导,并通过体验式营销、见证式传播等方法,逐渐促成固定客户群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与口碑传播。

      此外,公众信息监测机制、危机预警体系、与政府、媒体的沟通机制等,都是本土品牌必须快速补上的重要课程。

      任何一次机会,都不可能人人抓得住。这一次洋品牌的集体危机,就是考察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借势营销的是否能做到高度系统性,也是成功借势的关键,需要品牌、定位、广告、公关、终端、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快速形成系统性的策略,并把握好传播的姿态与分寸,协同作战、多管齐下、长短结合,才能抓住机遇,用“势能”引发“动能”,让品牌与市场都有一个惊喜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