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务共享一眼看尽68个委办局

 铃儿响叮当 2008-02-26
政务共享一眼看尽68个委办局
(计算机世界报 2008年02月25日第06期 20)
2008-02-24 23:01:14
68个委办局和区县的信息,同时接入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中交互贯通,作为城市信息化的第一梯队,北京启动的这台信息交换中枢,无疑可以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

 

■ 本报记者 许泳

林建国(化名)是北京市应 急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办事员,他现在要查询某个天燃气贮罐区的一些来自于安全生产局的相关信息时,只需要登录北京市公务员门户网站,利用北京市信息工作办公室建设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就可以获取他要查找的信息了,“我能在电子地图上定位这个贮罐区的地址,还能找到距离这个贮罐区最近的医疗机构的信息,而医疗机构的分布信息,是来源于卫生局的共享图层。”据林建国介绍,以前要获取这些数据,需要打多个电话才能办到,通过这种共享,林建国可以在突发事件之后的第一时间内迅速获得相关的信息数据,这种时刻一分一秒的节省都意义重大。

上面只是数字城市应用的一个具体案例。从2006年开始,截至2008年1月,北京市已经有68个委办局和区县接入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共享交换平台)上,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数据共享   全市一盘棋

“为了满足众多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强烈需求,我中心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启动了作为共享交换平台核心服务之一的北京市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和北京市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的研究。”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资源中心)总工李军博士告诉记者,这两套系统于2004年4月和2005年11月上线,在北京市政府专网中,免费向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开通了共享服务,涉及2001~2007年的航空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供了医疗机构、科研院校、体育场馆、新闻出版、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场所等近800个图层信息。之后,资源中心又开发了北京市政务空间地理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市同一张政务底图的目标,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次开发服务接口,极大增强了共享交换平台的共享服务能力。它是全国首个在超大型城市内实现网络环境下跨行业、跨领域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的系统。

这种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新模式,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次开发接口,让各级政府部门在政务专网上实时地在线共享遥感影像、政务电子地图、政务信息图层等基础数据以及调用地址匹配等服务,从而可快速搭建各自的业务系统。市应急办、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等26个部门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口开发了专业应用系统,实现了基于网络的数据共享和系统整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是第一批加入政务信息图层共享服务系统的单位,并且提供了50多个图层的共享信息。回想起以前的工作模式,信息中心主任张感叹道: “我们原来的航空遥感影像图需要自己花钱购买,不仅资金占用多,而且处理周期长。一年光是基础维护费用就需要好几十万元。”现在园林绿化局不仅省下了这笔固定的支出,而且通过政府专网,能够在共享交换平台上调用最新的数据资源,节约了很多花在数据采集和维护上面的时间。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迈步很快的北京市东城区,他们在全区范围内建设的网格化政务共享服务平台与市政务空间地理共享服务系统进行了对接,通过标准的二次开发接口,可以实时调用市里的近800多个政务图层、遥感影像和政务电子地图。东城区信息办副主任倪东告诉记者: “我们的遥感影像和部分图层数据,是来自于北京市资源中心政务地理空间共享服务系统的。我们只需关注区里自身的业务数据建设,基础数据由市里更新维护,大大节约了区县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建设、维护及软硬件资源的投入成本,降低了系统开发的技术风险。”

这套全市范围内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没有任何政府规定强制推行,却将各个委办局和区县,近800个政务图层集结在一起,难度可想而知。从紧握拳头到摊开掌心,各部门共享出来的数据,进入了怎样的一个信息交换中枢呢?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的,是更多政府部门业务数据的实时更新。”李军博士介绍说,目前已经有新闻出版局、药监局和地震局做到了数据实时更新,即任何本地的数据改动都实时同步到共享交换平台的共享前置机(服务器)上,然后在规定周期内由前置机更新到资源中心的系统中。“一切都由程序来完成,因为有了实时更新,才能保证数据的鲜活,让整个系统更有生命力。”

数字城市非一日之功

北京的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各个部门的独立信息系统在“十五”期间都已经在建并逐步得到完善。但是,由于专业系统多、综合性集成系统少,系统互不开放,资源难以共享,缺乏基于网络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成为瓶颈问题。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成立于2001年3月,是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着首都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工作。

2005年,北京市适时启动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工作,“可以把共享交换平台这套系统比喻成通信领域中的程控交换机,它是一个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矩阵式结构的政务信息交换中枢。”资源中心副主任黄晓斌博士打开电脑,调出了一张共享交换平台的架构示意图,它结构复杂但条理清晰。“从最初提出这个想法到把它变成能够支撑资源共享交换的平台,经过了6年时间。”

黄晓斌提到了信息系统建设、运维成功的三个要素: “一是本部门自身的业务数据要能及时更新; 二是全市的基础共享数据要随时更新; 三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信息也要是鲜活的。要同时满足三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是必由之路。就像人体的血脉,数据要流动起来才是鲜活的。构建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就能保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各类数据在线更新,始终保持鲜活。”

“这套系统,花钱不多,却可以节省更多的钱,68个委办局和区县,通过这么一套平台,从其他委办局和区县获取共享数据,避免了重复采集数据,并能够在线更新维护自身的共享数据。让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更好地协同工作,为百姓和企业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截至2008年1月,已有200多类政务信息资源通过共享交换平台进行了交换,涉及到总计9000余万条数据。这个平台已经从最初的一张架构示意图落到了实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