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狸 别名熊灵描,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Arctictis inturong 係一种灵猫科动物。熊狸属於跖行动物,行走的时候脚掌着地,这点与熊相似;熊狸的眼睛一遇强光会变成一道鋻缝,这点却像猫。熊狸撰写文章的名字就是从此两点相似性来定名的。 ![]() 熊 狸生活在雨林裏,长年在树上活动。熊狸分布於东南亚、越南、婆罗州、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中国雲南也有分布。因为砍伐森林行为严重破坏了牠们的栖息 地,加上偷猎使其数量骤减。在很多国家熊狸现在已处於濒危状态。熊狸有三个亚种。半岛亚种分布在菲律宾,其余亚种分布在菲律宾以外的地方。半岛亚种是体形 最大的亚种。 特点 熊狸係一种夜行动物,白天在树上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熊狸身长为60-95厘米,重9-14公斤。尾巴的长度几 乎等同於躯体的长度。作为灵猫科成员,熊狸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地方。熊狸是灵科中体形第二大的种类,雌性体形比雄性大出20%。同时,熊狸也是灵猫科中唯一 长素色皮毛的动物,其他灵猫科成员一般都带斑纹。熊狸雌性性器官居然长得像雄性的性器官(长有阴蒂骨之故,这点类似鬣狗),事实上,这种雌雄性器官相似是 猫形亚目的一种原始特徵的遗留。 另外,熊狸也是灵猫科中唯一尾巴有抓握功能的动物。牠的尾巴长有蓬鬆粗糙的毛,具有抓握功能,能起到第五隻手的功 能。实际上,只有两种食肉目动物的尾巴有如此功能,熊狸是其中之一。而且在东半球,熊狸还是唯一尾巴有抓握功能的哺乳动物。熊狸长小圆耳,小眼睛。虽然属 於食肉目,但是犬齿不发达,切齿也不如其他食肉类那么特化。主食果子,也取食鸟蛋、嫩叶、嚙齿动物和小鸟。如同熊一样,熊狸是一种归入食肉目的杂食性动 物。 熊狸在受威胁时会变得异常兇勐,而在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笑的声音。在人工饲养下,熊狸能活20年,最高记录26年。在同等体形的动物中已经算是长寿了。 熊狸会爬树,能在树枝间跳跃攀爬寻找食物,同时利用尾巴缠绕树枝协助维持平衡。牠们的後肢能往後弯曲很大的角度,以便头朝下从树上爬下来。 熊狸用位於尾部的嗅腺在树上蹭擦来标记领土,与同类进行嗅觉交流,在树上爬的时候,会留下一道道的嗅痕。熊狸嗅腺分泌的物质气味常常被形容为“类似热爆米花”。 繁殖 发情期: 81 天 怀孕期: 91 天 每次产仔: 一般2仔(最高6仔) 性成熟期:1年 ![]() 小熊狸趴在长凳上睡觉 起源 熊狸是灵猫科动物。灵猫科动物最早出现在渐新世,是灵猫型亚目(包括猫科和鬣狗科)的共同祖先分离开来的。 猞猁 别名猞猁狲,马猞猁,属于猫科,学名为 Felis lynx ![]() 猞 猁体形略小于狮、虎、豹等大型勐兽,但比小型的猫类大得多,因此属于中型的勐兽。它的毛色变异很大,有灰黄、棕褐、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各种色 型,嵴背的颜色较深,全身都布满略微像豹一样的斑点,这些斑点有利于它的隐蔽和觅食。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约有 4厘米长,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 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猞猁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即使在北纬30 度以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分布于欧洲的北部、中部、东部、东南部,亚洲的中部、东部等,其中包括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种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一10年出现一个高峰。除了野兔外, 它猎食的对象还有很多,包括各种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有时还袭击麝、狍子、鹿,以及猪、羊等家畜。在捕捉猎物时, 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 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毫不费力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熘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 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勐扑过去,使猎物莫明其妙地束手就 擒。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所以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尤其是在夜 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便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事实上,通过猞猁等食肉动物这种迅速而有效的方式而捕杀的个 体,是野生动物的自然死亡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构成了自然界平衡发展的一部分。 ![]() 猞 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害。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勐兽都是猞猁 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它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了的时候,才会进行反扑。 兔狲 别名玛瑙,羊猞猁,乌伦,属于猫科,学名为 Felis manul 体型与家猫类似,体重2~3千克,身体粗壮而短,耳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距离较远。全身体毛浓密细长呈棕黄色,后部有黑色细横纹,四肢毛色较浅,尾粗圆,具6~8条黑色横纹,尾尖为黑色。头顶部灰色,具多个黑色斑点,眼内角至吻端为白色,面颊部具两条细横纹。 ![]() 免狲主要生活在荒漠、戈壁及草原地区,林中、丘陵及山地也有分布,常独居于石缝中、石块下或占领旱獭的巢穴。夜行性,但晨昏活动频繁。以旱獭、野禽及鼠类为食。视、听觉较敏锐,避敌时行动迅速,叫声与家猫相似,但较粗野。 ![]() 每年多在2月份交配,4~5月份繁殖,每胎3~4仔,有时多达6仔,与环境的食物资源情况大有关系。 主食啮齿类动物,对消灭鼠类,防止传染病,减低鼠害影响均有重要作用。毛皮厚密贵 金猫 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rofelis temmincki 金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长90厘米,尾长50厘米,体重在12-16公斤之间。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达20年,但野外种群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 金猫的体毛多为棕红或金褐色,也有一些变种为灰色甚至黑色。通常斑点只在下腹部和腿部出现,某些变种在身体其他部分会有浅浅的斑点。在中国有一种带斑点的变种,与豹猫十分相似。 ![]() 分佈与栖息地 金猫分佈在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包括华南、西藏以及尼泊尔、印度、东南亚等地。它们喜欢栖息於山岩之间的森林中,在落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雨林里都能见到金猫的身影。金猫偶尔也会出现在相对开阔的地带。 习性 金猫的行踪比较诡秘,因此野外种群的习性资料较少。研究者指出金猫主要在夜间活动,最近的研究则显示有些金猫的活动并没有很多规律。[2] 金猫是独居动物。 金猫喜欢在地面上捕食,但也能攀爬到高处。它们的捕食方式类似於典型的猫科动物,一般以鸟类、蜥蜴、啮齿类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有时也会捕捉幼鹿。金猫还会成对地捕捉比较大的动物。 金猫的性成熟年龄为18-24个月,孕期约为80天,每胎一个幼仔。幼猫产在树洞、岩穴等隐秘处。 ![]() 共有三种已知亚种: C. t. temminckii,分佈於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及苏门达腊岛; C. t. dominicanorum,分佈於中国东南部; C. t. tristis,分佈於中国西南部。 虎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俗 称老虎,是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是亚洲的特有种类。在亚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中,虎是美丽、勇敢、力量的象徵,人们畏惧虎的凶勐,又希望具有虎的强壮,以征服 它来证明力量。虎与人类的关係密切,人类的活动使虎的栖息地缩小、分隔,人虎冲突和对虎的利用造成了对虎的大肆捕杀,目前这个物种已经十分濒危。 ![]() 进化 虎 由古食肉动物进化来。大型食肉类在距今7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上新世出现并逐渐发展。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进化出多个分支,其中一隻是古猫类,古猫类又分 化为恐猫、真剑齿虎类和真猫,经过第四纪冰川期,只有真猫类存活下来,分化为猫族和豹族两个分支。现在的虎就是从真猫类中的猫族演化而来。 虎起源於中国南部。在虎的各个亚种中,华南虎是各亚种的祖先,它们的头骨结构最接近於原始的虎。 外形特徵 虎 为大型猫科动物,斑纹独特,身体被满浅黄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不同亚种的虎的体形大小有差异,北方虎的体形大,颜色较浅;南方的体形较小,颜色较 深。虎的虹膜呈黄色,圆形瞳孔。耳背为黑色,上有明显的白斑,有科学家认为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随母亲活动。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力。掌垫的大小与虎的年龄有 关,在种群调查中,研究人员以此鉴别个体。虎的尾较长,具环形斑纹,尾尖没有长毛,为黑色。 ![]() 橘 = 1900年分佈 红 = 1990年分佈 习性 虎 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一般每个老虎有自己的领地,除了交配时期,从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平均每胎产子2.46个,在野外,出生 幼子的死亡率为30—40%。当幼虎成年後,雌虎将领地遗留给它,独自去寻找新领地。每个虎佔领一块领地後,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等赶走, 所谓「占山为王」。老虎以鹿、獐、羊等食草动物为食,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虎一般採取潜伏袭击的猎食方式,从猎物後方攻击,在食物严重短缺 时,也会攻击人。印度农民用头後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决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 分类 1758 年,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将虎定名为「Felis tigris」,模式产地为孟加拉,以後新的虎亚种陆续被发现。1929年雷吉纳德·波考克把名称改为「Panthera tigris tigris」。虎是多形种,1968年Vladimir Mazák认为虎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已经绝灭。目前普遍认为虎分为9个亚种,其中4个已经绝灭,主要是由於人类猎捕以及生产活动造成它们的栖息地丧 失。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黑龙江的俄语名称为阿穆尔河)、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体形最大的虎,达3米长,300公斤重,可以轻易地博杀一头壮牛,毛色浅黄,毛厚,不畏寒冷。据统计目前野生的只有150-400只。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 华 南虎生活在中国从山东半岛到岭南的广大地区,由於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比较多,中国歷史上描写的虎人鬥争的故事都是说的华南虎,华南虎体形较小。 最後一隻确认的野生华南虎是在1994年射杀的一隻,之後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1990年代以来江西、湖南、福建和贵州都有华南虎踪迹的报 导,但缺乏科学的目击证据,有关专家估计野生种群的数量仅为30-50只。分佈在中国各地动物园中饲养的华南虎,大约有60只,皆繁衍自50年代捕捉的6 只华南虎,其基因组合的变化不足以维持此亚种,普遍相信此亚种最後会灭绝。 巴釐虎(Panthera tigris balica) 巴釐虎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巴釐岛,是身上条纹最多最密的一种虎,条纹细密多达100条以上,最後一隻巴釐虎据报导是在1937年被猎杀的,於1930年代灭绝。 印度支那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印度支那虎体形较小,大约有1.6米长,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岛的越南、寮国、柬埔寨一带,由於当地多年的战争,基本已经灭绝,据说在马来西亚还有野生的,但没有确实证据。 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 爪哇虎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普遍认为自从1980年代起已经绝灭。 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 苏门答腊虎是体形最小的一种虎,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颜色深,接近红色,毛短,因此肌肉轮廓明显。目前苏门答腊虎大约还有400多隻,都生活在5个国家公园内,偷猎是对它们的一大威胁。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 孟 加拉虎是目前数量最多的一种虎,生活在印度森林中,可能有3000-4600只,当年曾是英国殖民者最喜爱的捕猎对象,英国的蒙巴特勛爵一生曾猎杀 180多隻老虎。目前印度政府在国际组织的协助下,对老虎及其栖息地给予了保护。孟加拉虎在漆黑的热带森林中有稀少的黑色变种。 ![]() 只有孟加拉虎才有白虎变种,多在人工饲养条件出现,十分稀少,底色变白条纹棕色的叫「白虎」,连条纹也变浅,几乎无法分辨的叫「雪虎」。 裡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 裡海虎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前苏联中亚地区和伊拉克一带,适应荒漠地带生活,因此需要更大的猎食领地範围,据报导最後一隻裡海虎被发现是在1968年,此後再没有出现过,已於1970年代末灭绝。 研究与保护 虎在生态系统中位於食物链的顶端,是保育种的旗舰物种。老虎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於人类活动带来的是栖息地的缩小、分割和偷猎。在有老虎分佈的国家,猎杀老虎获取皮毛、虎骨、器官已经有悠久的传统,猎杀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徵。 进入19世纪後,虎在亚洲的分佈範围和数量显着减少。20世纪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约有10万隻,而目前仅有数千隻。先後有3个亚种的虎在1980年代前灭绝,另外5个亚种的分佈去已经极度缩小,分佈区分离十分严重,种群数量下降,处於濒危状态。 从1960 年代起,一系列对虎和其他亚洲野生动物的研究,以及相关通俗读物的出版,使虎的危机状况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於老虎的保护得以加强。 1960年以前,对於虎的状况多是从传闻和猎人以及业余博物学家出获知,1963年到1965年乔治·夏勒对野生孟加拉虎进行了第一次生态学研究。 196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出了全世界为保护虎而努力的号召,1972年世界自然自然基金会(WWF)「老虎项目」开始实施,这是一项针对 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老虎的长期保护计划。1970年代以後许多有老虎分佈的国家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更多的保护区并且机制 猎杀老虎。1980年代末,在少数保护区(主要在印度、尼泊尔和远东地区)通过有效管理,老虎的数量及其生存状况有了一些恢復。在多数保护区,由於人类活 动於老虎领地造成冲突,对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解决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成为保护区管理这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於虎骨贸易,韩国有着最 完整的纪录,1975年—1992年期间,韩国输入了超过6吨的虎骨,相当於500—1000只老虎的骨头。从1985年开始,臺湾最先禁止虎骨进口,中 国大陆於1993年,韩国和臺湾於1994年相继宣佈禁止虎骨贸易及虎骨和其他器官的利用。尽管如此,传统上对老虎的利用并没有绝迹,非法的贸易仍在持 续。 由於栖息地孤岛化造成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对於虎的威胁也是严重的,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数目不到100只,长期的近亲繁殖、性别比例失衡等都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素质的下降。 虎与文化 虎 的象徵意义在中国亚洲文化中都有体现,被看作是美丽、勇勐的象徵。早在5000年前的印度河古文化中(今巴基斯坦一带)就发现有雕刻在图章上的虎的形象。 印度教种有一个骑虎的女神杜伽(Purga),这个女神的形象在印度随处可见,多出现在火车两侧。韩国的野生虎虽已经灭绝,但韩国人仍称自己的国度为「青 龙白虎之邦」,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盃上,虎都被定为吉祥物。在中国,虎的形象随处可见,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现在汉字中的虎就很 像一隻虎。据说汉字中的「王」就来自於老虎前额上的斑纹,还有许多成语、民间俗语中都有虎出现。虎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三位。 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ulosa ![]() 雲豹属於哺乳类的猫科动物,只分佈於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西亚、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为止。 ![]() 分佈图 雲豹可以再分为4个亚种: N. nebulosa brachyurus(台湾雲豹):只分佈在台湾; N. nebulosa diardi:分佈在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和婆罗州; N. nebulosa macrosceloides:分佈在尼泊尔; N. nebulosa nebulosa:分佈在中国和中南半岛。 ![]() 雲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雲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 雲豹主要以树栖动物为食。 雪豹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学名Uncia uncia,英文俗称Snow Leopard或Ounce 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 ,原产於亚洲中部山区。直到现在很多分类学家仍把雪豹和其他几个大型猫科动物归入豹类,但实际上它不同於其他豹类。 ![]() 分佈 雪豹的分部为斑状分佈,常栖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区。目前生活在中亚的12个国家,歷史上也曾在缅甸有分佈。据1996年统计的数字,数目可能有7000隻[1]。在中国,雪豹在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西藏和雲南省内有分佈。 ![]() 分佈图 特徵 雪 豹的体重可达75公斤,它相对长的尾巴(有1米长)成为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徵。在山地环境攀爬斜坡地时候,这条长长的尾巴可以帮助雪豹来掌握平 衡,在寒冷的环境中,这条尾巴又可以盖住它的口鼻以利保温。与另一种猫科动物猞猁类似,雪豹也有着大且被毛的足部,这双大脚的作用有如雪地靴。 雪豹的皮毛为灰白相间的颜色,尾巴上分佈有斑纹。它们是奉行机会主义的肉食动物,会吃掉发现的任何可以吃的肉类,常能够捕猎三倍於自身重量的动物,其中也包括人们豢养的牲畜。 雪豹多成对同居,成熟期2-3年,一般发情期在3-5月,怀孕期93-110天,在5-6月产仔,每胎2-3仔。幼仔长到18至22个月时开始独立生活,到2、3岁时性成熟,在野外的寿命一般为10至12年。目前已能完成笼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 ![]() 濒危及保护 在 国际裘皮市场上,雪豹的皮毛有着很高的价格。许国国家的传统医学认为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所以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因为这些 原因,现在雪豹依然面临偷猎的危险,并且栖息地也由於人类活动而缩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其列为濒危动物;在中国,雪豹是国家二级保护动 物。在印度,印度政府预期将在2007年初开始推动「雪豹计画」以保护境内约200至600隻的雪豹。 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dus 豹的体型极像虎而小,是中大型猫科动物。肩高约0.9米,体长约一米,体重50千克。仅尾长就60厘米。豹的颜色鲜艷,有许多斑点和金黄色的毛皮,故名金钱豹。 ![]() 栖息环境 豹 的栖息环境境多种多样,从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适应力顽强,生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沼泽﹑沙漠﹑雪地等。 习性与捕食 豹 可以说是完美的猎手,矫健身材,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这些是老虎狮子都办不到的, 牠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生境的猫科动物。豹的猎物主要有鹿﹑羚羊及野猪,但亦会捕猎灵猫,猴子,雀鸟,啮齿动物等,甚至腐肉,视乎猎物产地而定。豹也有捕食 黑猩猩的的纪录。在猎物缺乏时,牠也会捕猎家畜,因而发生人豹之间的冲突。和一般猫科动物一样,豹会在密林的掩护下,潜近猎物,并来一个突袭,攻击猎物的 颈部或口鼻部,令其窒息。非洲品种通常把猎物拖上树慢慢吃,以防狮子或鬣狗等食肉动物前来抢夺。在食物链上,豹处於次等捕猎者的位置,这亦意味着豹同时是 老虎及狮子的猎物。 繁殖 3至4月份发情交配,6至7月份产子,每胎3至4子。性成熟约7岁。 分佈 亚洲非洲等地,从西非到苏门答腊,华北至华南也有豹的踪影。 ![]() 红 = 歷史分佈 黄 = 未确定 浅绿 = 严重分割 深绿 = 现代分佈 亚种 桑给巴尔岛亚种 - P. p. adersi (极危, 可能灭绝) 华南亚种 - P. p. fusca (低危) 印度支那亚种 - P. p. delacouri (易危) 华北亚种 - P. p. japonensis (易危) 西奈半岛亚种 - P. p. jarvisi (极危, 可能灭绝) 斯里兰卡亚种 - P. p. kotiya (濒危) 爪哇亚种 - P. p. melas (濒危) 阿拉伯半岛亚种 - P. p. nimr (极危) 东北亚种 - P. p. orientalis (极危) 北非亚种 - P. p. panthera (极危, 可能灭绝) 指名亚种 - P. p. pardus (低危) 波斯亚种 - P. p. saxicolor (濒危) 欧洲亚种 - P. p. sickenbergi (灭绝) 小亚细亚亚种 - P. p. tulliana (极危, 可能灭绝) ![]() 估计数量 全世界2000万隻。 濒危因素 因毛皮鲜艷而被大量捕杀 因会袭击家畜而被处以「害兽」的罪名被大量捕杀。 保护措施 豹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斑海豹 别名海豹,港海豹,属于海豹科,学名为 Phoca largha 斑海豹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一种在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分佈的海豹 ![]() 分佈 斑海豹分佈的西北太平洋的高纬度寒冷水域,主要分佈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中国的渤海、黄海北部。 外形特徵 斑海豹身体呈纺锤形,头圆生有触鬚,没有外耳廓。四肢特化成鳍脚,趾间有蹼。雄性斑海豹体型大於雌性。出生的小海豹全身被白色的胎毛。 习性 斑海豹每年都要换毛。它们有洄游的行为的行为,食物主要为鱼类和头足类。3年以後达到性成熟,为一雄多雌生殖型,在每年的1~3月份繁殖,产仔在浮冰上,每胎产一仔。 分类 在 谢夫(Scheffer)在1958年的分类系统中,将海豹属的动物合併为一个种,种下分为5个亚种,对这个分类方法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其中西北太平洋亚 种Phoca vitulina largha在形态特徵方面与大西洋亚种有显着差异,与太平洋东岸种也很不同,并且与其他亚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认为这个亚种应该独立为一个种Phoca largha。 ![]() 保护状况 由於斑海豹在沿海岸线的环境活动,有时需要到礁石或海岸上休息、换毛,沿海环境的变化对其生存有一定影响。比如渤海油田的开发让沿岸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噪音和污染物增多,船隻活动频繁,这都对斑海豹产生了不利影响。 儒艮 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 Dugong dugong 儒 艮(Dugong)与海牛皆为草食性动物,但栖息地不尽相同,牠们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於印度洋与太平洋地区的物种。和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鳍近似於海豚的 Y型尾,突出嘴外的长牙则近似其远亲大象。虽然牠们的分佈範围广泛,某些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但在人类持续的猎杀、栖地减少以及困在渔网中溺毙的意外等已 严重威胁到牠们的生存。某些地区称牠们为「海牛」(sea cow)、「海猪」(sea pig)、或「海骆驼」(sea camel)。 ![]() 基本资料 出生时身长体重:1.15m、25-35kg 最大身长体重纪录:4.16m、1,016kg 寿命:73年 型态特徵 儒 艮的体型大而呈纺锤状,体长约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个体相当少见,一般而言雌性的体型会比雄性大一点。皮肤光滑,外观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颜色 较背部来得浅,体表毛髮稀疏。颈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转动头部或点头。前肢短、呈鳍状,末端略圆而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儒艮主要的推进力来源,成年後则转变 为以尾鳍为主。乳房1对,乳头位於前肢基部处。儒艮没有外耳壳,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於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潜水时盖住鼻孔。宽而 扁平的嘴位於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鬚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 增长,牠们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 被厚重的上脣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準的横隔膜将其与 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 起来,牠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换系统(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体末端的动脉与静脉紧邻以维持体热不散失的一种血管构造),这可能与牠们栖息於温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 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於小肠两倍的长度。 分佈 儒艮为海生(偶尔会进入淡水流域)哺乳动物,主要分佈於西 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虽然牠们被认为栖息於浅海,但有时也会移动至较深的海域,约23公尺深。牠们的分佈範围并不连续,这可 能与栖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偶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 少。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北达臺湾与日本的沖绳,往南则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邻近海域。 ![]() 分佈图 习性 比 起其近亲海牛,儒艮似乎有更加复杂的社会行为。虽然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此类群体的功用为何至今仍不清楚。牠们 总是悠闲地移动,泳速多在每小时10公里以下,若是被追赶时可以两倍的速度逃窜;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 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冬季来临时,牠们会利用较深的水域以避开沿岸的寒冷海 水。儒艮的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与鳄鱼偶会捕食儒艮。 生殖 儒艮的生殖行为与其他海牛目动物类似, 通常1隻发情的雌性会吸引众多的雄性,牠们彼此间会争鬥以争取交配权。其交配过程曾有数次目击记录,首先为「跟随期」,此时一群雄儒艮会游在雌性身旁,而 雌性会想办法逃开牠们;接下来是一段激烈的活动,雄性会用尾鳍拍水、泼水并不断旋转;然後才开始交配,此时雄性会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会彼此推挤并 同时抱住雌性。怀孕期至少在12至14个月以上,幼儒艮约3个月左右即开始摄食固体食物,但多半要到18个月大时才断奶,之後还会留在母亲身边数年。儒艮 终年皆可生产,但似乎有季节性的高峰期。生殖间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 ![]() 食性 儒 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牠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 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牠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迹,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则多半在晚上觅食。 ![]() 现状 与 海牛一样,儒艮族群量减少的主因也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儒艮骨头推测,儒艮至少已被猎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 具有商业价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头成年儒艮可提炼24至56公升的油,皮肤可製成皮革,而牠们緻密的骨头被当作象牙的替代品用於雕刻之用,不断的捕猎造 成部分地区族群急剧地减少,例如在17至19世纪间,马达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杀以取得其肉。至今在牠们大部分的栖地内仍不断遭到猎杀,有时还会在市场上公 开贩卖。在澳洲,儒艮已被列为保育类动物,仅部分地区有原住民猎人的捕猎。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於渔业拖网、海边保护游泳者的防鲨鱼网、捕海龟网与炸鱼 等。牠们也是原油污染的牺牲者,在1983年Nowrus号油轮於波斯湾翻覆事件,以及波斯湾战争期间的原油污染等都造成牠们死亡率的明显提升。已知的天 然威胁包括暴风雨、寄生虫与鲨鱼、虎鲸的捕食。澳洲也许是目前族群量最多的地区,估计约有8,5000头,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 (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的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 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鳍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於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 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於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唯一在中国境内栖息繁殖的一种,也是所 剩数量最少的一种,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後,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 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现状 与海牛一样,儒艮族群量减少的主因也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由阿拉伯联合大公 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儒艮骨头推测,儒艮至少已被猎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具有商业价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头成年儒艮可提炼24至56公升的 油,皮肤可製成皮革,而牠们緻密的骨头被当作象牙的替代品用於雕刻之用,不断的捕猎造成部分地区族群急剧地减少,例如在17至19世纪间,马达加斯加族群 被大量捕杀以取得其肉。至今在牠们大部分的栖地内仍不断遭到猎杀,有时还会在市场上公开贩卖。在澳洲,儒艮已被列为保育类动物,仅部分地区有原住民猎人的 捕猎。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於渔业拖网、海边保护游泳者的防鲨鱼网、捕海龟网与炸鱼等。牠们也是原油污染的牺牲者,在1983年Nowrus号油轮於波斯 湾翻覆事件,以及波斯湾战争期间的原油污染等都造成牠们死亡率的明显提升。已知的天然威胁包括暴风雨、寄生虫与鲨鱼、虎鲸的捕食。澳洲也许是目前族群量最 多的地区,估计约有8,5000头,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的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 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鲸、白鳍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於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 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於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唯一在中国境内栖息繁殖的一种,也是所 剩数量最少的一种,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後,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 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 ![]() 早期歷史 白 鱀豚是个古老悠久的物种。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直到今天已经生活大约2500万年。如果不 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於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 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这种保留着古老性状的 现代生物称为活化石。而白鱀豚之所以缺乏变化,可能是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 分佈区域 ![]() 白鱀豚在歷史上曾经广泛分佈於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佈。 ![]() ![]() 与人类体型的对比 白鱀豚的皮肤光滑且富有弹性,作用与竞赛式泳衣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牠的尾鳍分为两叉,扁平宽阔且与水面平行,上下摆动时可以推动身躯前进。而两侧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中部长出的背鳍则是一个低矮的等腰三角形。 四个鳍给白鱀豚提供了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弹性的皮肤,以及流线型的身躯,白鱀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速度可达时速80公里。不过牠的游速通常保持着时速10至15公里,这是白鱀豚体内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游速。 体色 新 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水準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佈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 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 护色,使得白鱀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 牙齿构造与唿吸孔 白鱀豚吻突狭长,呈喙状,伸向前方约30公分左右。其牙齿为圆锥状,缜密排佈於上下颔的两侧。每侧分别各有牙齿31至36颗,总共约有130多颗。 白 鱀豚的唿吸孔(或称「鼻孔」)位於头顶的左上方,呈小而长的圆形,孔缘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出水时鼻孔开启,换气後便闭紧潜水。日常活动方式为潜水游泳 和出水唿吸的交替进行,通常会每隔10至30秒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在受到惊吓或感觉有危险的特殊情况下,白鱀豚可 在水下保持200多秒不进行唿吸。 感官与发声构造 白鱀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绿豆。因为白鱀豚长期生存於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退化严重。外耳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虽然白鱀豚的耳孔小,但是它的听觉却十分灵敏。 白鱀豚的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形状与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相似,被称为「额隆」,是白鱀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白鱀豚的上唿吸道有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於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此外上唿吸道另外有三对独特的气囊。 用 特製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鱀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时常发出的声音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滴答」声,频率为8至160千赫,起着探测 目标的作用。另一类是啸叫声,频率稳定於6千赫,是白鱀豚之间的通讯联络信号,这是人耳听不见的低频率音波,最远可被10多公里外的同伴听到。 白 鱀豚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并接收信号的回声定位方式来识别物体。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後会安静地等待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物体 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波长越宽物体越大,信号越强物体越近。这时它又会发出新的一对信号,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後,它 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回声愈来愈密麻说明物体在靠近,愈来愈疏稀说明物体在远移。白鱀豚就这样用它独特的声纳系统,在污浊的江水中捕捉食 物。 大脑活动 白鱀豚的大脑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重的0.5%。平均一隻重95公斤的雄性白鱀豚,大脑重470公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鱀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 哺 乳动物大脑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後进入睡眠状态,才可以在觉醒後正常地运作。鲸目的水生动物,包含白鱀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 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鱀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於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鱀豚会保持时速1至5 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白鱀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能够做梦,而特点是牠们的大脑能够大脑一半觉醒一半做梦。 白鱀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给 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在水中生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由小脑控制不自主唿吸,它们所有的唿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唿吸。因此唿吸时必 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某鲸目动物受惊吓而伤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在豚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後,就会进入脑死状态。所以 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鱀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生活习性 白鱀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隻,人类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较为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鱀豚 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 鱀豚一般为群居,但群居特性远不及与其同属鲸目的海豚明显,单个种群数量一般在3至4头左右,多可达9至16头,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鱀豚单独行动。白鱀豚 经常活动於河流交汇处,尤其喜欢在河流沖积的浅滩区活动,常见其与江豚一起嬉戏。同其他江豚一样,白鱀豚一般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以清晨和午後最为活跃, 经常是几隻白鱀豚排成一线,在浅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间隔频频出水换气,急速前进,最快可达每小时80千米。其他时间里,白鱀豚相对安静,一般常在 深水中缓慢游动,换气的时间间隔也随之变长,最长可达200秒。在夜间,白鱀豚经常栖息於深水的漩涡中休息,有时会持续在同一地点长达5至6小时。 白 鱀豚是食肉动物,可捕食长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种淡水鱼类,但一般以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为主,主要对象为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它用它的牙齿将小鱼 的头部狠狠地咬住於颔侧,然後再囫囵吞下,直接吞食,并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至12%。这也是白鱀豚人工饲养下经费高的原因之 一。 白鱀豚与哺乳动物一样,是胎生。雄兽一般在4岁达到性成熟,而雌兽则相对晚一些,在6岁才达到性成熟。雄性的发情期每年普遍在3至6月和10 至12月分别有两次。这期间雄兽肤色发紫红(红+灰),不耐烦地时常突水换气;雌性的怀孕率在每隔一年的2至4月达到最高点。白鱀豚的自然繁殖率比鲸目的 其他物种还要低,尽管是2至4月的最高点,雌性的怀孕率也仅仅为30%。雌性怀孕会持续10至12个月,每胎生下一仔,但偶尔会有双胞胎。野生状态下,成 年白鱀豚雌雄比例为1:1。新生的幼小白鱀豚一般体长80至90厘米,体色要比成熟的豚体体色深。小豚会被母亲哺乳8至20月份。 古代文献记载 注意:本条目或章节含有Unicode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用字:?。如果你的电脑不支援,有关字元会被错误显示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参看Unicode扩展汉字。 白 鱀豚最早被人们记载於秦汉时期的《尔雅》辞书中,把这种动物定名「鱀」(jí)。这是因为当时对鲸类的水中哺乳动物认识不多,所以错误地把这鱀归为鱼类, 造字时使用了「鱼」字旁。长江沿岸的渔民百姓们则将其称为「江猪」。估计在中国曾经有5000头之多,有长江女神的美称[7]。 「鱀,?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晋人郭璞又在《尔雅注》中添注了更为详细的有关白鱀豚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徵的注释。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鱀分出鱼类。《古今图书集成》中收有北宋孔武仲的江豚诗写道: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 诗 中的「白鱀」便是白鱀豚,他进一步地把白鱀豚跟长江江豚做了对比。这是古代文献中首次把白鱀豚与长江江豚分别开来的笔证。明、清时期关於白鱀豚的记载更为 丰富详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方旭的《虫荟》和杨承禧的《湖北通志》均描述到了白鱀豚的地域分佈、资源数量和其捕捞与利用。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白鱀 豚常常当作美丽善良的象徵。例如清朝蒲松龄的《聊斋誌异》中有慕生与白秋练相爱的故事,其中白秋练就是由白鱼精所变成的女子,心地善良。白秋练就是白鱀豚 的化身。 近代科学研究 1914年美国的青年冒险家霍依(Charles M. Hoy)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个白鱀豚标本,但是当时他对这物种并不熟悉,所以拿着标本询问了当地的渔民。结果根据当地的湘鄂口音,在标本上写注 为「Pei Chi」(「白旗」)。这个标本带回到美国後,引起了时任美国史密思研究院学者小格裡特•S•米勒(Gerrit S. Miller Jr.)的兴趣。米勒依着那白鱀豚标本为基础,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方面作了综合且详细的研究。并且进一步地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採到 的亚河豚标本进行了骨骼比较。1918年,他把他的研究总结髮表在史密思研究院的系列杂誌中,研究论文题名为《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A new river dolphin from China", Smithsonian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 Vol.68, No.9),确认白鱀豚是独特的动物新种,归入鲸目白鱀豚科,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 vexillifer」(「lipotes」一词源於「leipo」,剩余下来的意思,有可能是因为霍依发现的白鱀豚标本是从七百多千米的内陆长江流域, 好似数万年前,豚类离开江河奔向大海时,这群白鱀豚却被留在长江的江河中生存;「vexillifer」一词源於「vexill-」语根,意思就是撑旗 者,有可能是指白鱀豚白色的背鳍出水换气时在污浊的长江水中容易可见,像是它背上撑着一面代表和平的三角白旗一般),与英文名称:「Chinese river dolphin」,(直接翻译为「中国河豚」)。从此展开了近代的白鱀豚科学研究工作。 1923年霍依对他发现的白鱀豚标本发表了一 篇文章,并刊登於《中国科学与艺术》杂誌上,引起了中国国内外水生届学者的关注。霍依和米勒是中国国外对白鱀豚进行科学研究最早的人士,霍依带到美国的白 鱀豚标本也是中国国境外唯一的一个完整的白鱀豚骨架标本,现由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立博物馆收藏。20世纪30 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於战乱、资金有限等种种原因,水生届学者没有对白鱀豚做很多的研究。《辞海》中「鱀」字仅有一种解释,就是指白鱀豚。但是 由於「鱀」字在一般的字典中没有被收录所以人们平常几乎没有使用。为了方便,也同时受到了霍依转译错误的影响,人们常常误将白鱀豚写成「白鳍豚」,白鳍豚 也就成为出口转内销的讹化词。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论文大多对白鱀豚的名称做了改正。现在中国内陆的学术性文章均使用「白鱀豚」或「白鳍豚」。 1978 年9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中国首次「白鱀豚科研工作会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师範学院生物系集体落实了从形态学、 生态学、生物声学、行为生物学与资源保护的角度进行针对白鱀豚的研究工作。第二次「白鱀豚科研工作会议」於1979年12月召开。各个科研协作组交流了一 年来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一些来自法国和瑞士的豚类专家参与会议。直至1980年捕捉到淇淇前,学者们对白鱀豚进行的研究均为原位工作,可谓「纸上谈 兵」。 1980年前,中国内外的学者们对白鱀豚的研究主要基於一些收集到的白鱀豚骨架标本。白鱀豚的标本因为数量极少,与其深厚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捕捉到淇淇前也是研究白鱀豚的主要材料),尤其珍贵。截至2007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仅有美国的国立博物馆(华盛顿)、自然歷史博物馆(纽约) 和联合王国的自然歷史博物馆(南甘辛顿)藏有白鱀豚的骨骼标本。 其他几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 1981年12月7日,中国江苏省镇江市渔民於 长江谏壁流域用滚钩捕捉到了一头雄性白鱀豚,用乾运方式运到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总所的养殖试验场内未经过滤的露天水池中进行人工饲养,称作「江 江」。1982年4月16日因重伤不治死去了,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生存了129日。「淇淇」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头白鱀豚,它1980年1月11日湖北 省嘉鱼县,之後一直被饲养在武汉的中科院水生动物所,直到2002年7月14日死亡。他为白暨豚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保护状况 ![]() 1978年,中国科学院建立淡水海豚研究中心,作为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其中一部门。 1992年,白鱀豚成为中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白鱀豚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 1996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个以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目前该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38万余元,募集资金主要用於白鱀豚等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濒危原因 白 鱀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鱀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鹹水中生存去了,停 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科|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依照今日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準,白鱀豚 早在中国歷史的秦汉时期就会被列入濒危物种的行列中了。 白鱀豚雄性的发情期普遍在每年的3至6月和10至12月两次,而雌性的怀孕率在每年的2至 4月达到最高点,有着稍微的错差。并且雌性白鱀豚在2至4月达到最高点时也仅仅为30%,与其他四种淡水江豚的怀孕率相比甚低。每胎只有一仔,偶尔会有双 胞胎。但是小豚一旦生下来了,它的育幼存活率则可接近90%之高。 由於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长江里许多具有半洄游 性,在江中产卵,像草鱼、青鱼、鳙鱼、鲢鱼等这些在湖中长大、被白鱀豚食取的鱼类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便直接导致了白鱀豚食物资源的减少,严重地对其种 群生存产生了威胁。虽然,长江流域的渔民没有对白鱀豚进行直接的捕捉工作,但是由於长江流域几千年的渔业之发达,多少会意外地捕捞到白鱀豚。白鱀豚身躯 大,入了渔民为捕捞江中小鱼而设下的渔网,会不断地挣扎,使渔网乱杂,很难再及时从渔网中救出。还有不少渔民为了增加捕获量而採用违法式的捕鱼方法,如迷 魂阵、电打鱼,偶尔白鱀豚会不料落於网中,导致其死亡,对白鱀豚豚群有着直接的伤害。长江之上过度繁忙的水上运输、河水的严重污染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建 设,都在威胁着白鱀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污染,对依靠声纳系统进行辨别定位的白鱀豚更是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白鱀豚更是葬身於轮船的 螺旋桨。长江是中国各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支,年均运船量数不可计,装备螺旋桨的船隻也是成千上万,很容易导致白鱀豚触撞螺旋桨产生意外伤亡。白鱀豚个体小, 肤色淡灰淡白,不明显,在透视度不足一米污浊的长江江水中极其难寻辨。在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或在清除水道轰炸山石时也有几次发现到了被石头压死的白鱀豚。人 类捕捉也是白鱀豚濒临灭绝的一个原因。中国在大跃进时期曾经设立了生产皮包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白鱀豚的皮,但是不久後便被关闭。尽管1980年代之後保 护措施不断加强,但偷猎或误猎现象仍时有发生,许多白鱀豚不敌人类先进的捕捞设备,葬身於此。 三峡工程 三峡大坝修建於长江的上游出口处, 不在白鱀豚的栖息範围内,没有对白鱀豚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三峡大坝规模浩大,对长江中下游的水流产生影响,这也间接地改变了白鱀豚的栖息地。因为约 50%的白鱀豚是在由湖北省石首县长江流域的弯曲河段与武汉市上游弯曲分汉河段组成的大回水区中栖息。当三峡水库在长江上游蓄水时,这个大回水区会向长江 上游方向移动,灵敏的白鱀豚豚群也会同样的跟着向上游移动;当三峡水库在长江上游泄水时,大回水区的河床受到沖刷,大回水区会向长江下游方向移动,豚群也 会同样的跟着向下游移动。一般来说,白鱀豚是可以适应大回水区每年季节性的移动,但是像三峡工程建成的大规模大坝,并不是按照自然的雨季旱季规律蓄泄库 水,泄水时水量又是有多有少。水生学家因此担心白鱀豚会一时不适应大回水区无规律的变动。学者提出的最严重的估计是大回水区可能向长江下游迁移150千米 左右,不如正常範围的十分之一。其次因为三峡大坝修建後,水上航运的条件便得到改善,在长江江面上游航的船隻也同样地会增加,白鱀豚与船隻的螺旋桨触撞而 导致意外伤亡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 江豚 别 名 江猪、海猪,学 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鼠海豚科 Phocoenidae;分 布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入海口及长江中下游。 ![]() 亚洲象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为 Elephas maximus ![]() 蒙古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hemionus ![]() 西藏野驴 别名野驴,骞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kiang ![]() 野马 别名普氏野马,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przewalskii ![]() 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us coucang ![]() 倭蜂猴 别名风猴,小懒猴,属于懒猴科,学名为 ycticeus pygmaeus ![]() 短尾猴 别名红面猴,属于猴科(Macaca arctoides ![]() 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 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cyclopis ![]() 猕猴 别名黄猴,恒河猴,广西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mulatta ![]()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 藏酋猴 别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thietana ![]() 长尾叶猴 别名长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ytis entellus ![]() 黑叶猴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ytis francoisi ![]() 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ytis leucocephalus ![]() 川金丝猴 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 ![]() 黔金丝猴 别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Rhinopithecus relichi ![]() 滇金丝猴 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Rhinopithecus ieti ![]() 黑长臂猿 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ates concolor ![]() 白颊长臂猿 别名黑猴,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ates leucogenys ![]() 白掌长臂猿 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ates lar ![]() 白眉长臂猿 别名唿猿,通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ates hoolock ![]() 穿山甲 别名鲮鲤,石鲮鱼,属于鲮鲤科,学名为 Manis pentadactyla ![]() 豺 别名豺狗,红狼,属于犬科,学名为 Cuon alpinus ![]() 黑熊 别名狗熊,黑瞎子,狗驼子,属于熊科,学名为 Selenarctos thietanus ![]() 棕熊 别名马熊,人熊,灰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Ursus arctos ![]() 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Helarctos malayanus ![]() 小熊猫 属于兽纲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 ![]() 大熊猫 于兽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 ![]()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ellina ![]() 水獭 属于鼬科,学名为 Lutra lutra ![]()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 斑林狸 别名斑灵狸,虎灵描,彪,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Prionodon pardicolor ![]() 大灵猫 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Viverra zietha ![]() 小灵猫 别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Viverricula indica ![]() |
|
来自: 一滴水——lmh... >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