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哀艳的战火是真的 (评论: Atonement)

 昵称57922 2008-03-25
推荐理由:整部电影哀艳的质感,以及片中那个近五分钟的长镜头。
  片 名:《救赎》
  导 演:乔•怀特
  主 演:凯拉•奈特丽,詹姆斯•麦卡沃伊
  出品时间:2007年
  奖 项:第六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影片,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愁云惨淡的敦刻尔克。
  有营火,有口琴,军官近距离射杀战马,旋转木马上坐着酩酊大醉的士兵。
  士兵们群殴、纵酒、策马驰骋并发出印弟安人那样放肆的呼啸声,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车边茫然地搓着手,等待。
  穷途末路中的等待。
  《救赎》中这个致命的长镜头,它拍出了末世之感,以及末世的溃烂、崩塌和绝望。
  而你知道,绝望的气质与狂欢,从来都有点相像。
  
  其实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片。
  文艺得简直要令我想起亦舒的小说来,比方说《连环》,也是庄园中性情迥异的一双姐妹,间中还有一个下人的儿子。不过,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救赎》讲,妹妹布莱尼年方十三,已写出第一个剧本,日常以文学家自居,连步态都透着股文艺女青年的自命不凡。
  姐姐塞西莉亚与管家之子罗比互萌爱意,终于在藏书室中暗通款曲,不料被布莱尼撞破。
  而就在当晚,寄居此地的表姐罗拉被强奸,于是布莱尼毫不犹豫地指认了罗比,令他蒙冤入狱。
  之后不久,二战就爆发了。
  
  大概所有的战争都具备类似的效果,即,导致更多仓促的婚姻,仓促的死亡,还有仓促的成长。
  同样地,战争使布莱尼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她失去了锋芒,失去了十三岁那个炎夏,面孔上那种决然、傲慢、咄咄逼人、但同时又在渴望着什么的表情。
  简言之,她不再锐利,她变钝了。
  
  大概是出于对那次伪证的悔悟,布莱尼放弃了进入剑桥的机会,转而做了军队的护士——想做点真正有用的事。
  但是,要等到一个少女明白在她的幻想世界之外其实另有天地,实在太迟了,至少,对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来说,太迟了。
  要知道麦克白夫人即使不断洗手也洗不清她的罪,因为她所做过的事,已经成了。
  
  令我动容的是那一幕——
  清晨,法国西部曙色初动的灰蓝色原野,罗比将信件贴身揣好,低下头按一按自己腹部的伤口,它没有出血,也没有愈合。
  他皱着眉头,叹气,吸一口烟,望了望远方。
  配合那不知所起的薄弱的口琴声,鸟鸣,还有野地里浮动的淡蓝晨雾,真像一首诗。
  正是在这里,我知道了,罗比永远也回不去塞西莉亚的身边。
  
  一切都始于那个炎夏,躁动不安的午后。
  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负担着夏日炽烈之光,还有自己内心复杂得不知怎么样表达才好的感情。
  我想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最顶尖的侦探小说家都产于英国,像柯南道尔,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因为,英国人这样精致、隐忍而又暗流涌动的人性,其本身实在就太像是一个案件了。
  
  《救赎》在第八十届奥斯卡上鲜有斩获,只到手一个最佳配乐奖。
  然而大可不必墙倒众人推,即使它不敌《老无所依》的沉郁,或是《血色将至》的酷烈,至少我们得承认它的诗意。
  可以说,正是这种诗意造成了障碍——片中不断的闪回,迭章复沓的叙事方式,主观视角与全能视角的陡然切换与穿插,实在很容易激怒观众。
  但是老实说,这个交织了误会、嫉妒、回忆、痛悔、虚构和书写的故事,除此之外,还能如何陈述呢?
  
  十三岁的布莱尼坐在警察面前,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我看见他,我亲眼看见是他”,带着紧张,带着残忍的快意。
  人之所见,皆是人所以为见。
  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相,只有曾被接受或不曾被接受的错觉。
  
  所以,即使布莱尼为此赔上她终生的书写和终生的快乐,也无法改变现实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
  法国,敦刻尔克,罗比茫然地游荡到一幅大银幕前,望着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拥吻,他悲哀地掩住了自己的脸。
  英国,巴勒姆,塞西莉亚正以吻封函,将情书投进红色的邮筒。
  他死于败血症,她死于空袭。
  而在这对情人急促并且戛然而止的生命里,从来也没有幸福的结局,只有哀艳的战火,是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