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界的搔痒和杨雨的棒喝 - 谢浮名 - 网易博客

 dengxiaom 2008-04-07

学术界的搔痒和杨雨的棒喝

 

 

          文/谢浮名

近日,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从以心会心的角度,透过李清照的文本揣度她的为人处事、性情和精神风貌”,通过长沙政法频道《世说新语》栏目,向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清照。这一下捅了精神上的遗老遗少以及伪遗老遗少们的马蜂窝,纷纷对杨雨开骂,态度之蛮横恶劣、语言之粗鄙下流,令人提起都怕污了自己的嘴。难怪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文明高度的北大拟将“禁止网骂”写入校规了。

 

作为学者,杨雨仅仅以通俗的电视讲坛的形式,将“才、貌、德三者结合的神品女子”李清照做一番展示而已,“说她好酒、好赌、那是一种当时文人的风尚,说她‘好色’,是说她对爱情大胆的执著追求,她的‘风流’只限于夫妻之间的闺房私密” 。也就是说,李清照的种种现代人看来不那么正统的种种举止,都是当时文人的常态,何劳现代的评论家们以今衡古,做最粗暴的人身攻击呢?我们的民族,真的堕落到了只能以污言秽语代替论战,以蛮横恶劣代替理性思考,以人身攻击当作最大快乐的地步了么?

在这个方面,有一种论调危害尤大,那就是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的意见。他说:“历史人物已经定格,像李清照这样的大词人形象,不是谁说了什么就能改变的。谁向圣人吐口水,谁就自掉身价。”把莫须有的“改变李清照形象”的帽子预先扣到杨雨头上,然后得出结论: “谁向圣人吐口水,谁就自掉身价”。好厉害的辩才!

我不是学者,对李清照没有过专门的研究,但是,听过杨雨对李清照的解读,原情揆理,觉得所言良是。我不知道,究竟有几个吐口水的人,真正地听过杨雨的解读。

我们正处于一个极端浮躁的年代,不仅自己沉不下心来从事一点专门的研究,而且也不允许其他人研究,人家一有什么稍微触动了传统认识的说法,和时下人们头脑中故有的观念相抵触,就立即拳脚相加,而且不容辩解。这难道真的是我国舆论的活写真?

有些人,习惯以“历史人物已经定格”为借口,蛮横的封杀一切有价值的研究。笔者不明白,谁给了他 “定格历史人物”的权力? 各个时代,各个学者,对历史的研究,都有独特的视角,惟其如此,才可能把历史这一部大书读活,读懂,读透。躺在前人已有的认知上裹足不前,,还需要学者干嘛?至于把李清照当圣人膜拜,似乎是新说法,很有点颠覆传统的嫌疑。因为,在我们的传统里,专门的书圣画圣棋圣不算,除了孔孟被称为圣人、亚圣,还没有哪个当得起圣人称号的,李清照去圣人的距离,远着哪,怎么就不能进行新的解读了?即使真如孔孟,也应该常读常新。

前人为后辈造神,设下许多禁忌,后辈正应该大胆打破禁忌,摧毁木雕土偶才是,岂能因袭旧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需要神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正应该以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为己任,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错误认知,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研究,不是为大众搔痒,而是对大众棒喝。因此,胡林翼的后人揭示胡林翼的嫖娼,决不是自轻自贱,大禹有婚外情,孔子是私生子,正是对历史的真实的最起码尊重。粉饰历史,不允许人们接触真相,那才真是娼妓行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