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及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目前国内对于合作学习讨论的如火如荼,浏览教育技术专业几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至少一篇关于合作学习(或称协作学习)的论文。但是却发现存在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如对于cooperation 和 collaboration的区别很少有谈到,即使有也是不同的专家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大家的翻译也不同,如有的将cooperative learning译为合作学习,也有的译为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也有这两种译法,让我觉得迷惑。于是针对这方面查了点资料。 一、区别 观点一:(Dillenbourgh et al (1995).)《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on; => Mutual engagement of participants in an coordinated effort to solve the problem Cooperation; e Division of labour, Each person responsible for portion of work 这在
观点二: 合作学习是由约翰逊兄弟二人(Roger T.Johnson&David W.Jhonson)于60年代提出,至今仍广泛运用的一种协作学习。在《the differenc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一文中,Johnson兄弟二人指出,协作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合作学习可以看做协作学习中的一类,即合作学习可以看作协作学习的子集。 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2.htm 二、国内的研究 黄容怀主编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较完整介绍了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国内外现状等(这里的协作学习指cooperative learning)。在前言中就已经概述了协作学习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学习支撑平台,及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前景等。前言中,这样写道:随着人们对教育和学习内涵的深入理解,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也称合作学习;“合作”与“协作”的意思非常相近,但“合作”更多的强调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协作”是指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任务,虽然也可能任务是同一个;因此本书采用“协作学习”这个词)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CL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以小组形式一起学习。CL不同于传统的分组学习,尽管存在不同的模型,但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 ?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 ? 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 ? 存在积极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即为了大家的成功,合作是必须的; · ? 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 ? 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 · ?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哲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 · 我加的一条:提供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 华南师大
另外我国学者王坦也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有若干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
《计算机辅助协作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外语电化教学,06,8)这篇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实验研究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协作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影响协作的情感因素,以及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过程中应对这些情感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加以证明。但是该实验研究周期为一学期,没有进行反复或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容易让人信服。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文章都是在阐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但是却很少考虑它的不足,有的论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在一个周期之后就得出合作学习如何有益于教学过程的结论,没有较高的信度。 合作学习的优点我们了然于胸,但是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泛滥化,合作学习的自由化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尝试解决的。 |
|
来自: soladylike > 《英语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