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检讨我们的态度

 wangdong_9216 2008-06-04

   我们正在努力编辑《三联生活周刊》第二本“抗震救灾”专刊。第一本专刊面市后,有读者认为,缺憾在少了对这次大地震应该深入的反思。也就是说,能超越这场灾难去深入追问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建筑质量,这场大地震与过度开发的关系,大地震中贫富受伤害的不均等等。因周刊未涉及这些深入,有读者就感到缺失了立场与尖锐性。

   而在我看,即使今天,大地震发生快两周后,这种反思也太过居高临下地冷静。6万多人死亡,许多遗体还未得安息;两万多人失踪,很多人还在心碎地寻找亲人;一千多万灾区人的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需要安置;全国13亿人面对这场残酷的灾害,已经面对了近两周的苦痛与眼泪,从某种意义也已成为这场大地震广义的心灵伤害者。这样的时候,我以为,媒体不能扮演居高临下冷静旁观深思的角色,我由此以为,重要的仍是我们这个编辑部,每一个体对灾区的体温。

   那里是我们的同胞,现在最急切是对他们的救助,新闻应成为救助的一部分。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一个个破碎的家,在烈日与风雨之中,所以政府说,现在最急需帐篷与简易房。这些破碎的家庭再难找到那些个震前美好的家的记忆了,那么,13亿人最迫切的,是不是帮助这些同胞重新感受到哪怕是虚伪的一个家的温暖?在精神的帐篷与简易房包容之中,我们都要有一个家。我由此对编辑部说,在这样的伤害面前,我宁肯要不冷静的声音。冷静也许是理智的,但其中有冷漠,我不喜欢冷漠。

   这一期的态度选择,可能比上一期要难得多。

   这两周里,媒体态度不断在被大家质疑,包括读者对我们延迟声音和我们第一期记录能力的质疑。如要反思自己,我觉得,媒体的最大问题,还在自己的体温没与灾区受难者融为一体。血浓于了水,大约就不会出现一些媒体因新闻需求而延误救援,因新闻需求而牺牲了被救援者生命的事件。媒体应是精神需求的提供者,那么,灾区受难者,被灾情刺伤了的全国13亿人现在最需要什么?媒体救援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以为,真实的温情现在比什么都重要,这真实意味着,你真以这些受灾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为同胞亲人,期望他们能在温情中平复心灵的悲伤。你不是外国人,媒体应是灾后精神救助志愿者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要真实的温情,这真实不是现在一些媒体已经在表达的抹去苦痛后的坚强与灿烂,伤痛是无法抹去的,现在一些媒体展示的这样的坚强与灿烂,在我看并非温情,而是另一种残酷。

   我们在改革开放后这30年,不断在从集体中解放个人,个人利益保护意识的觉醒,往往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它导致个人在窃取集体利益中获得财富。个人在极端膨胀后,往往忘记了自己本是集体大海中的一滴水,你的利益本在承担集体责任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由此我倒以为,我们习惯于对社会的反思,首先应建立在对自己反思的基础上,离开对自己反思,社会反思就会缺少根基。贪官污吏、偷工减料、坑蒙拐骗、不计后果地向自然索取,都是一个个个体无限膨胀的结果,我们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建立在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以个人欲望损毁集体根基。如果道德不能真实地重建,一次次社会反思,反思的都是制度,而制度是人在维系的。人不变,悲剧还会持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