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教研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无名小兵 2008-06-28
做教研工作十余年,开始时还是满腔热情,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专题研讨,活动轰轰烈烈,颇有成就之感。但是现在教研部门既不经常深入基层听课也不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教研工作显得冷清凄凉、可有可无,让人尴尬厌倦,感觉教学研究之路越走越窄。仔细反思,有几点需要言说的原因。
一、经济落后使教育商业化
   中国从有教育历史上,没有一段象今天这样的情况,即教育承担着创收的任务。现在很多地区政府公务员的开支都靠教育完成,另外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让人感到无奈。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扭曲,学校教育距离教育本原——启迪智慧、关注发展越来越远。在我们这里,由于择校之风日趋激烈,学校把升学率当成评价学校与教师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则成了考试的机器,学校的摇钱树,决定着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砝码,教育变成了商业战场。请看课堂上的题海战术、招生过程中公关战术、择校择班台前幕后的钱权作用,都让教育的空气变了味道,弥漫着刺鼻的气息。有的学校领导一听到课题研究教学活动,就反感地说:搞研究没有用,只要成绩能够上来就行。还有的学校领导干脆阻止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一怕影响上课,二怕教师出名后调转,就这样,闭门造车最好了。
二、职责淡薄使教研功利化
    教研部门的职责本是从事教学研究,指导基层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可是,很多行政部门为了政治需要,严重干扰教研工作,使教学研究人员放弃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陷入了无休止的命题、监考、阅卷、检查等事务性工作中,多年来,本来就脱离一线的教研员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课堂,没有机会接触一线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进行研究的基础,使教学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还有的业务部门不遵循教研规律,工作安排缺乏联系性和计划性,很多工作过于程式化,追逐时尚和热点、急功近利,不能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长远周密地安排工作,很多工作有始无终、缺乏实效。

三、工作强度大使教学机械化
   在应试教育这样环境中,校长为提高升学率拼命逼迫老师,老师则带着疲劳和厌倦又来强迫学生学习,高强度、超时间的教学和学习严重地伤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教育成了监督压迫甚至是摧残。心力交瘁的教师们在上完正课和辅导,批改完无休止的试卷作业后,根本就没有充足的备课时间,哪里还有时间研究教法学法?很多老师由于课前研究准备不充分,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错误或漏讲现象,只好利用课外时间纠正补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教师深陷其中无力自拔。我们看到有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更不研究教法,而是机械盲目地跟着试题走,心中无书、眼中无人。延长教学时间、提高工作强度是现在很多学校管理的法宝,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四、培训无力度使研究形式化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灵魂人物,但是目前,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多是长期脱离一线的教师,由于经费时间等原因,很多基层教研员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理念,处于封闭状态,连基层教师都赶不上,这样又怎么能够高瞻远瞩、有的放矢地指导基层的教学。即使是省市级的教研员也存在着局限和偏见,对教学的理解也可能产生偏颇,进入误区,这些原因造成很多教学研究活动脱离实际,形式主义严重,产生了误导作用。前几年课程改革初级阶段中那些花哨的公开课,至今在一些教师心中还根深蒂固、贻害无穷。还有很多教研活动高收费、低效益,“醉翁之意不在酒”,让人汗颜!
    呜呼哀哉~!扭曲的教育并将让教育的园地荒芜衰颓,教学研究的花朵更是水土不服,无法生存甚至夭折。教育忧患越来越深,我已无法再写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