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与伦比的牡丹(一)

 昵称26982 2008-07-17

小到大,我一直很不喜欢这种以富贵华丽为象征的花王形象,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今年四月的一个午后,亲眼见到牡丹花开的那刻。从那刻开始,我疯狂地热爱上了这种名符其实的花朵,并为之深深着迷与折服。一点都不夸张,为了拍好牡丹,我先后六次踏访京城景山公园,那里有着清代皇家御赏的珍稀品种;为了将拍回来的牡丹对应上号,我翻阅了许多只有牡丹研究学者才会读的资料,并看得眼睛酸疼而毫无疲惫之感;为了让大家也爱上这种我最近一直为之疯狂的花朵,我头一回尽量不经处理原色原调地展现出镜头下的牡丹无与伦比的魅力。

 

作为一种在秦汉之前还只有野生品种的植物来说,它当时的作用还仅仅是为了当柴火烧。而后,从隋唐开始,到宋为巅峰,经过皇宫与民间园艺师的栽培,牡丹成了现在无法定义的美,每一种挑剔的赏花人总能在牡丹丛中找到其心仪的样子。

 

我有那套特61牡丹邮票,每次看着这15枚诞生于1964年的牡丹花朵,我都会觉得邮票一定艺术化了现实,但现在我却发现艺术化了的牡丹远远逊于我所见到的现实。这是何等的错位,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全面接触过牡丹,请不要先入为主地将任何印象凌驾于其上,因为在现实面前,一切的猜测与道听途说都会被甩到九霄云外去。

 

无论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胡红、墨魁、二乔、大金粉、胜葛巾、盛丹炉、醉仙桃、昆山夜光……光是这一串串历史上留下的鲜亮的名字都足以让牡丹在中国传统花卉当中拨得头筹。除牡丹之外,不会有任何一种其他的花卉能享受古往今来国人的如此厚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原来一直不觉得这句诗有多好,但在从四月开始接触牡丹的那段时间起,我不停地念唠这句,并在脑海里浮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美色。很多人觉得牡丹因为过于雍容华贵而有趋炎附势之态,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牡丹确是古人心目当中最有骨气与气节的花儿。当年武则天因为在寒冬里催命百花齐放,唯有牡丹敢于抗命,没有奉命开花,于是不得不接受从长安被贬洛阳的命运,但也正因此,开启了牡丹从宫廷流向民间的更为辉煌的命运。虽然这是传说,但若不是自古在文人心中将牡丹视为不卑不亢的象征品,也不会将这个传说写进《镜花缘》,也不会将这个传说流传至我的耳朵里。

 

这篇关于牡丹的日志,我本该早就写了,留待至今是有许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随着翻阅牡丹资料的增多,欲提笔写时却甚感词穷,我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来写这种我曾经不以为然轻视、如今走火入魔着迷的花朵;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描述,才能将牡丹的种种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我在拍摄牡丹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该取远景、中景、近景还是特写,或是这些都必需有,或是全有了也不能展现出牡丹的美,甚至冰山一角都不及。

 

无奈好花不常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虽然牡丹花期很短,但它的花开是可以用怒放来形容的。它的怒放是真正的盛开,是勿需遮掩羞涩的,是大气大度的。花开的牡丹,大如圆盆,明媚鲜妍。在桃李杏梅等小家碧玉还未来得及谢幕时,便盛装出场,并将艳压群芳一词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欣赏这种突如其来的华丽怒放。

 

都说牡丹国色天香,我原以为它是因色而臆想成香,但这又错了。牡丹的天香绝非浪得虚名,毕竟从如此艳丽的花朵里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世间少有的,这令没有闻过的人难以想象。我也形容不出牡丹的香味,我只记得我第一次走入景山公园的大门,我已闻见了牡丹清新馥郁的芬芳,这是一股盛世中国的味道。

 

之后,我经常哼那首蒋大为的《牡丹之歌》,虽然有些过时,旋律也略显陈旧,但哼着哼着,却能感受热爱牡丹的人们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希望所有对牡丹有误解的人能亲眼一睹其芳容,毕竟古人在下雨天也要“劝君披取鱼蓑去,走看姚黄拼湿衣”。

 

图39张

 

更多珍奇品种详解敬请期待下篇 

 

看大图文章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