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记——婴幼儿依恋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布达拉公 2008-07-22
婴幼儿依恋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朱小蔓、梅仲荪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有可能发展为对老师和同学的依恋。对学校、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以至对人类的亲切依恋感的产生,也与早期的健康的依恋感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一定要从小重视健康的亲切依恋感的培养,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最温馨亲子关系和最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生态学家的研究,依恋是人类的印刻,是个体生存能力的特殊反应。儿童早期依恋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他们未来一生的幸福,具有关键性的奠基作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结,是婴幼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它对于激发父母或抚养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的个性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作为爱的关系的先驱物,与感情得到保证和耐受分离的能力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依恋在形成感情联系的能力和儿童向所遇到的挑战进行斗争的能力的成长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力量。其中,母—婴依恋的建立,尤为重要。他们表现为:将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作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而平时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是日,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接近依恋对象的可能性要大于接近任何别人。
  
  母—婴依恋一旦建立,婴儿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跃而好探索,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培养婴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态度。
  
  在母婴依恋建立过程中,母亲对儿童反应的敏感性、接受性促使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恋。这种依恋对儿童的合作性、社会性行为以及表达正性情绪的能力都有帮助。当它发展成为更平衡的伙伴关系后,它将有助于儿童自我导向及领会别人的感情和关切。因此,依恋感的培养又是移情能力和同情心形成的基础。
  
  依恋感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婴幼儿时期。研究者认为,母—婴依恋印刻于出生之初,它有一个从自然依恋向社会依恋、从无区别的依恋到有区别的依恋、从范围较小的依恋到范围较大的依恋的发展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快、满足。此时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对母亲产生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映则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映更少,但是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也不怕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从6~7个月起,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特别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使婴儿快活,当她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以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作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婴儿此时开始怯生。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椐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的空间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会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那儿玩或通过语言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马尔文认为:成熟的依恋感的形成在4岁是关键期。他指出:“在第一年末儿童企图影响他们的照料者按照他们的行为去做。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时,儿童可调整他们的计划去适应照料者的计划。然而,在这个时期,儿童并不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照料者,他们只是关心照料者怎么做。到4岁左右时儿童才把照料者看作有感情、有动机的独立的人……为了相互适应,儿童必须能够了解别人,能设身处地。因为道德包含着对别人的尊敬,包含着了解别人的成熟的依恋在道德发展中是重要的。”
  
  由此可见,婴幼儿时期依恋感的建立,对个体爱心的培养,对亲社会行为发展以及未来道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同理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按精神生态学分析,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有可能发展为对老师和同学的依恋。对学校、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以至对人类的亲切依恋感的产生,也与早期的健康的依恋感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一定要从小重视健康的亲切依恋感的培养,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最温馨亲子关系和最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为未来的社会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迹和满意愉悦的基础情调。
  
  文章来源:朱小蔓、梅仲荪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