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科学的早期教育进入农家小院

 布达拉公 2008-08-16

 
    我园作为北京市第二批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有条件去了解早教的前沿资讯、接触国内亲子教育的先进理念。但作为农村的早期教育实验基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因此,我园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好经验、好方法的同时,积极寻求适合本地区、适合农村特点的早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当地特点、家长在活动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我们确立了活动的目标及宗旨,即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更多的农村0~3岁儿童家长接受育儿指导,指导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技巧,帮助他们了解宝宝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宝宝的发展规律,抓住每个发展的关键期,为宝宝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依托社区,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
 
    早期教育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农村家长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对0~3岁早期教育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还占多数。因此,需要依托社区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不断地对家长进行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与计生办保持联系。每学期从镇计生办调出社区内每年儿童的出生日期和父母姓名,利用开村妇联主任会的契机,核对每个村0~3岁的在册儿童,对确实还在本社区的儿童,请村妇联帮助,把每名宝宝的邀请函发放到家长手中,并对家长做动员工作。然后利用家长见面会的时机,把我园的活动计划、组织形式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做细致的说明,并组织家长观看活动,使他们对早期教育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与妇联密切合作。
 
    妇联主任负责全村的妇女儿童工作,她们了解本村儿童的详细情况和家庭情况,是我们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帮手。因此,必须与镇妇联和村妇联保持紧密联系,并在每学期组织社区内各村妇联主任至少开一次动员会。利用多种手段,做好早期教育知识的宣传工作。包括寻求镇广播站的支持,在镇广播站播放育儿知识;开展园内广播,利用入园、离园时间和集市时间(我园对面是集市场)进行广播,宣传育儿知识;请电视台录制了3岁亲子活动的专题片进行宣传;创办《亲子报》,向家长发放等等。
 
    争取村领导和村委会的支持。
 
    利用领导慰问、“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机会把各村的书记和主任邀请到园里,加强宣传与沟通,以达到从上至下共同关注早期教育的目的;寻求村委会的支持,由教师做义务宣传员,通过下村招生、发招生海报、做展板等,为家长们答疑解惑。转变家长观念,帮助家长成为教育的主角。我们为家长量身定做了一句口号:“相信自己,您也能成为教育的专家”,以鼓励农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信心。
 
    引领家长在思想、态度上的转变。
 
    农村家长认识早期教育重要性过程较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不了解,“看孩子”往往只停留在用眼睛看着别出事上,尤其是祖辈看护者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不能看出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所需,包括情感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营养的需要等等。因此,我们利用多种宣传手段的同时,还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对早期亲子教育的认识程度和不愿参与其中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醒家长用“心”去看护宝宝,使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留遗憾。由单一地关注孩子转向更多地关注家长。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孩子交给老师后,自己在一旁看着。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家长不知道该做什么,不好意思做,怕自己做不好被人笑话;另一种是家长有“没我什么事,借机到幼儿园休息”的逃避思想。为此,让家长动起来,配合教师指导宝宝参与活动是农村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走出的重要一步。我们深知,教师在活动期间的指导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每周或每天的一个小时就想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想让宝宝更好、更充分地接受指导,还必须充分利用家长这个教育资源,让家长通过有限的参与及指导掌握更好的育儿方法和要领。因此,我们的教师由原来单一地关注孩子发展转向不但关注孩子,更多地还关注家长,由指导孩子参与活动转向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发展;并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教育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具体做法有:每次活动后给家长20分钟时间与教师互动,家长与教师交流,教师要根据家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家长正确的评价,鼓励家长能行,告诉家长该如何去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在成长观察册上记录宝宝的发展情况;为家长留家庭作业,并在下一次活动时给家长组织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研讨交流,从而更好地挖掘来自家庭教育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能更直观地发现家长在指导宝宝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坚持提前发给家长下次活动的计划,让家长能够了解下次活动的内容和所需的物品以及注意事项,并帮助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家长作好活动前的准备,使得他们不至于因内容生疏而产生打消参与下次活动的念头,并能更加投入地配合教育活动;每次活动后由本班家长和宝宝共同推选教育典范家长,向大家公布,由宝宝献上小礼物,从而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在实践中,也逐步改进了一些教育方法,并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宝宝的成长规律,自己设计教学计划,并确立了每个年龄班的主题形式,如遥遥乐班(2岁—2岁半)采取以音乐为手段的教育形式;乖宝宝班(2岁半—3岁)则以故事表演为主要形式贯穿教育活动等等。
 
    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在经过一段时间亲子教育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后,大部分农村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宝宝的成长。能够从自身做起,寻求教育宝宝的方法及途径,对宝宝鼓励夸奖的话多了,指责、批评的话少了。几个人在一起看孩子,聊天的内容也由家长里短变成了交流宝宝的成长和教育的方法。这是我们完成早期亲子教育跨出的第一步。
 
    0~3岁早期教育逐步被更多的农村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了教育研究和亲子游戏当中,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一周一次或者两次的集体活动;我们的家庭作业试讲交流活动也使更多的家长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和亲子教育志愿者,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需求,开始寻求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更丰富的活动形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使早期教育在农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我园在广泛听取看护家长的心声后,逐步把早期教育活动推进了家庭,编织了一个以幼儿园为中心,辐射到每个适龄家庭中的早教网络。
 
    走近看护家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与要求
 
    了解更多看护者们对亲子教育的态度,是我们研究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早教模式来满足看护者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在参与亲子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集中表现在:到中心园路途远,宝宝太小不方便;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不能满足家长的育儿需求;活动时间和宝宝的作息时间有出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玩教具与家庭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幼儿园的教育延伸很难应用到家庭中;大人家务活多,没时间等。针对家长的诸多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探讨了多种模式来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以幼儿园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最后走进每个家庭,辐射性地开展早期教育
 
    1.中心园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家长的多种需求。
 
    针对祖、父两辈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农村0~3岁宝宝的看护者多以祖辈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为两代人提供了不同的活动时间以及教育方法。在时间上,分为周一~周五亲子班,周六父母班。父母班主要是方便那些工作日无法参加的父母,这样祖、父两辈都可以接受亲子教育。在方法上,对年轻的父母,我们更多的是留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教育方法,培养志愿者;对祖辈家长,则更多地向他们传授新的理念,更新用“教育儿子的方法教育孙子”的守旧理念和方法,指导他们学习亲子游戏和方法,教会他们利用身边资源制作玩教具,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
 
    结合季节变化调整活动方案以及活动时间。季节决定着天气的变化和农村家长的农闲和农忙。因此,我们会结合不同的季节不断调整活动时间,并与宝宝的生活起居相适宜,如冬天一般为上午9~10点,夏天一般为上午8~9点,下午4~5点。在春秋农忙季节,以送教下乡为主,开展“我为幼儿园添绿色”、“收获的喜悦”等活动;冬季农闲时,则以家长集体培训为主,共同制作玩教具,开展亲子运动会等,让宝宝和看护家长随时都能够有所收获。
 
    让家长和宝宝定期参加园内的活动。如家长开放活动、联欢活动、游园活动、专家讲座活动等,并为家长们提供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保证园内的户外玩具随时开放,室内的亲子玩具定期开放,并组织开展0~6岁幼儿大带小的互动活动,让幼儿园的资源也能让0~3岁宝宝享用。
 
    2.以幼儿园为中心,辐射村为点的活动形式。
 
    村基地的设置背景与创设条件。每个社区都有它独有的特点,本社区服务范围共计16个村,居住比较分散,多数村离中心园较远,又加上0~3岁宝宝年龄较小,更多的看护者以祖辈为主,给出行带来不便。考虑到这一特点,我们在南北两片各设立了一个活动站作为推广早期教育的村基地。村基地的选择由村书记和主管镇长帮助挑选,要考虑活动室面积、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人看护等因素。
 
    村基地的作用与活动组织。村基地主要是为了方便年岁较大的看护者和年龄较小的宝宝,在天气不太好时,教师可以按计划下片组织,方便本片的家长参与活动。同时,还可以作为我园送教下乡、下乡巡演的活动场所。村基地由教师亲自动手创设,与村委会和妇联紧密联系,活动中所要准备的玩教具随身携带,常用的东西和材料可以寄存在村委会。在每次活动前我们都请广播通知。由于下片活动是无偿的,参与的宝宝从躺着的到跑着的,还有一些因种种原因到了上学年龄没有去的孩子。每次活动都热闹非凡。
 
    3.把亲子教育推进家庭,创设以一个家庭为活动中心,逐步扩展到每个家庭。
 
    家庭基地的创设背景和条件。分片活动虽然能够方便很多家长,但还是不能解决看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困难。家庭是宝宝每日生活的场所,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对宝宝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家庭基地的创设可以针对宝宝生活的环境进行直观的研究与指导,作为小范围的研究中心和活动中心,更方便看护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家庭基地需要在每个村寻找一个或者两个教育环境较好、场地充足、家中有3岁宝宝、家长乐于接受并承担志愿者的家庭作为基地。由幼儿园为家庭基地提供部分玩具、图书和活动计划,另一部分由志愿家庭自己提供。
 
    家庭基地的活动组织和作用。家庭基地的开展可以针对宝宝第一生长环境,家里的玩具、图书,看护人的教育方法进行直观的指导和研究,能够结合家庭的现有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家长出招,创设出适宜宝宝发展的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资源,如种植园、养殖园等,同时也为家长创造了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到家庭基地进行教研和活动指导,其他时间由志愿家长随时组织和接待其他的宝宝和家长,为家长和宝宝创造了更加充足的交流时间。
 
    把亲子教育推广到每个适龄的家庭中。家庭基地的成立,带动了村里其他的适龄家庭,我们由一个家庭逐步扩大范围。征得家长同意,我们会走进每个家庭,为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创设支招,合理利用每个家庭资源,开展“串门式”的亲子互动活动,使家庭教育资源达成共享,并确实解决家长“看孩子应该怎么看”的问题。
 
    充分结合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把教育活动推进田间,推进农家小院,编织一个亲子教育的网络,我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更多的0~3岁农村家长掌握更科学的育儿方法,确保孩子能够享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已经向这个目标迈出了一步,但同时,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会为了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