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细节,触摸真爱

 一曲日 2008-08-22

关注细节,触摸真爱

 

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就是这种细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攥在怀里,便是阳光。站在细节处,你可以眺望到一种精神,一份豁达。在熟视无睹的细节里,往往深藏着文明的底蕴,闪烁着人性的关爱,透射着生命的感恩,浸润着真爱的芳香。

这是我听了钱锋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之后最深的感触。钱锋老师的这堂课,向在场的所有人诠释了“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淡雅、高洁、深沉……我们可以用很多华丽的辞藻去修饰母爱,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能够感受、体会到这份爱,为拥有这份爱而感到幸福呢?很少吧,因为它们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只有去关注细节,才能真正看到它。相信钱锋老师是生活的有心人,他正是抓住了“细节”才会让“母爱”二字在本堂课闪闪发光。

一、生活细节忆母爱

课伊始,一首《母亲》把学生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进了回忆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让孩子们猜猜这人是谁?在一幕幕细节的回忆中孩子们准确无误得指出这是母亲。为整堂课情感基调作了铺垫,为后面理解课文、感悟母爱拉启序幕。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文本细节悟母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谁”对话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着对话的效果。“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这是贯穿这堂课的主要问题。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与“细节”对话。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走近来”“偷偷地看着我”“眼睛红红的”“忍住哭声”等等的细节描写,马上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默默奉献着的坚强的母亲。

从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非常迅速得找到了这几个关键词,而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的是母亲的那一课炽热的爱心。

请看片段:

师: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

生:因为她想让他冷静一下。

……

师:此时母亲为什么又悄悄地进来呢?

生:是为了孩子息怒之后有可以安慰他。

孩子们的回答已完全站在了,一个妈妈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在这种表达中,体会到了妈妈此时内心的担心,焦虑,感受到妈妈对儿子的这中无私的爱。这是本课的难点,老师却因把握住了细节,透过细节将母亲放大,而使其迎刃而解了。

三、巧用细节颂母爱

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可知,此时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母亲得病了。老师抓住了这一细节,大胆得将文中的这句话删去,并以此为界将文章分两部分并在此巧妙得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续写第二天的故事。母亲在千方百计劝说儿子去北海看花成功时,学生大多都沉浸在幸福的想象中,他们也都从心里希望这对苦命的母子俩能有机会重温一下快乐。学生投入地写着,他们都把自己对这对母子俩的同情化作文字。反馈中看出这是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写下的文字却是那么真实细腻,显然,他们已完全走入了文本。

正当孩子们对母子俩的幸福情景进行勾画时,老师出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犹如当头棒喝,将孩子的推入了情感的低谷。此时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得回忆前一个片段的场景,对母亲的崇敬之情也便犹然而生了。“母爱”二字在孩子的心中就更加丰实了。

    细节是生活最柔软、最鲜活、最感性的一部分,没有了细节,一个人的生命就成了坚硬的岩石,荒凉的大漠。一堂优秀的课亦是如此。关注整体有了支,有了架,有了形,关注细节才有血有肉有灵魂。钱老师的这堂课处处从细节着手,将母亲的对儿子的这份爱如涓涓细流般,淌过孩子乃至所有听课教师的心里,存入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