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oogle为什么买人家的公司-iyeeyan-搜狐博客

 山野的春风 2008-08-24

这篇文章的结构使我想起当年高中文科的政治,先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则规律背下来,然后分析试卷上的案例,根据文字表面和背后的意思把乱七八糟的原则规律以更乱的方式归类后堆在一起就可以拿分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在非常有限的信息的基础上-他们收购公司主要为了获得更多的:

  • 数据。比如文章,元数据,数字存档,图片。
  • 用户群。或者更广泛一些,客户或者是市场份额。
  • 技术。大部分是软件,比如网上的或者是桌面的。
  • 开发人员。或者通俗一点讲,雇员。

上面有的内容本身就是重叠的;特别是技术和开发人员本来就没有清晰的区分。

此外有时候Google投资国外的公司还出于法律或者政治上的需要。比如他们在中国就和天涯和赶集网进行合作;或者他们在一家公司上砸钱就是为了让对手的日 子不好过...比如他们资助Mazilla的开发者开发Firefox,用户在使用Firefox的时候通过Google搜索Mazillo也可以拿到 钱,为的是平衡几乎被微软IE吞并的浏览器市场。还有一种可能,虽然拿不出多少证据,他们收购一家公司目的是威慑竞争对手,或者不要让竞争对手抢去变得异 常的强大。Google博爱之手称作Google.org,主要是在绿色能源和改进世界等方面投资。但是我们不是坐在Google公司战略会议上,这些仅 仅是推测。

收 购公司的终目的可能都可以和Google的使命挂上钩。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阐释:1)搜刮世界上所有的数据,2)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并对外开放目的是 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3)在显示数据的同时投放广告,并从中获利。Google的硬件生意就是为了赚眼球。如果像上帝一样审视Google你可能会把 Google的目标分解成两个理念挣钱(更多是是经营者或广告销售的想法)和建造终极人工智能(更多是开发者的想法)。幸运的是这两个阵营是齐头并进的, 终极人工智能可以吸引超多的用户注意力然后就是哗啦啦的银子。
This whole mission is then accompanied by a moral framework that started with “do no evil” and changed to “do good,” a more traditional but less powerful construct as it transcends from a restrictive consideration to a potentially restriction-free justification... a self-referential “do Google.”

这一使命和公司的道德框架紧密联合在一起,公司信条也慢慢从不干坏事变成做好事,一个更传统但不是那么张扬的概念,也证明他们从自我约束阶段向无约束的转变...自卖自夸的“Google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