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玉片是岫玉雕制的。从古至今,中国人民把岫玉制品作为礼器、仪仗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具等,岫玉的现代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蛇纹石质玉的成矿类型为岩浆成因、热液成因、接触交代成因。分别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体内,热液填充的构造裂隙内和碳酸盐与侵入岩的接触变质带上。蛇纹石质玉是常见的玉石原料,世界各地均有产出。主要产地有朝鲜、中国、美国、新西兰、印度、英国等国家。中国的蛇纹石质玉产地多、产量大、玉质较好。1959年在辽宁省岫岩县采得一块巨大的岫岩玉,长7.95m,宽6.88m,高4.1m,重267.76吨,有两间房子那么大,玉质细,通体五彩斑斓,世界罕见。 青 金 石: 青金石的英文名称为Lapis Lazuli,来自拉丁语Lapis Lazuli,前者意指宝石,后者则指蓝色的(宝石)。其工艺品称“青金”,古称“金碧”、“点黛”或“璧琉璃”。 青金石属架状结构硅酸盐中的方钠石族矿物,化学分子式为(Na,Ca)4-8(AlSiO4)6 (SO4,S,Cl)1-2。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呈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结构。颜色为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绿蓝色等。如果含较多的方解石时呈条纹状白色,含黄铁矿时就在蓝底上呈显黄色星点,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条痕浅蓝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均质体,折光率1.5,双折射率0.010。硬度5-6,纯青金石密度2.38-2.45g/cm3,一般青金石玉料2.7-2.9g/cm3。解理不发育,断口参差状。在长波紫外光照射下发橙色点光,在短波紫外线照射下发白色荧光。滤色镜下呈淡红色,遇盐酸缓慢溶解。 青金石与相似玉石的区别。与青金石容易混淆的有方钠石、蓝方石、蓝铜矿。冒充青金石的赝品和代用品有着色碧玉、着色尖晶石、着色岫玉、料仿青金、染色大理石。相似玉石特征如下:方钠石(又称苏打石),呈粗晶质结构,颜色均一,硬度5.5-6,密度2.15-2.35,折光率1.483-1.487,质地不如青金石均匀,有橙色和粉红色荧光。蓝方石,橙红色荧光,密度2.44-2.5g/cm3,折光率1.49-1.504。蓝铜矿,硬度小,为3.5-4,折光率1.73-1.83,性脆,无大的致密块体。着色碧玉(又称瑞士青金),用玉髓等假料人工着色而成,硬度大,为6.5-7,折光率1.54-1.55。着色尖晶石(又称着色青金),用钴盐人工着色而成,硬度大,为8,折光率1.71-1.72。着色岫玉(又称炝色青金),浅蓝色,见不到黄铁矿,油脂光泽强,硬度2.5-4,折光率1.56-1.57。料仿青金,用玻璃仿造,由着色的深蓝色硫璜或玻璃构成的,见不到黄铁矿,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性脆。染色大理岩,硬度小,小刀容易刻动,遇有盐酸反应明显。 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公元前数千年的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价值相当。在古印度、伊朗等国,青金石与绿松石、珊瑚均属名贵玉石品种。在古希腊、古罗马,佩戴青金石被认为是富有的标志。青金石因“其色如天”,又称“帝青色”,很受古代帝王青睐,常随葬墓中。青金石颜色端庄,易于雕刻,至今保持着一级玉料的声望。人们还相信青金石可以治疗忧郁症及间歇性发烧症。青金石还被用作绘画颜料。 青金石是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主要赋存于硅酸盐-镁质矽卡岩中和钙质矽卡岩中。青金石的主要产地有美国、阿富汗、蒙古、缅甸、智利、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和安哥拉等国。中国至今未发现青金石矿床。 玛瑙和玉髓: 玛瑙的英文名称为Agate,是拉丁文西西里的阿盖特河(Rive Achates)的名称,这是意大利(狄奥佛拉塔时期)Theophrastus首次发现玛瑙的地方。玛瑙一词出自佛经,梵语本称“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玛瑙一词在中国的应用较早。玉髓的英文名称为Chalcedony。 玛瑙和玉髓均为隐晶质石英,矿物学中统称为玉髓。宝石界将其中具纹带构造隐晶质块体石英称玛瑙,如果块体无纹带构造则称玉髓。玛瑙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还常含有微量元素,如铁、锰、镍等。晶体形态属隐晶质,具粒状、纤维状结构,集合体常为钟乳状、肾状、结核状、致密块状。玛瑙具有各种颜色的环带条纹。玛瑙和玉髓纯者为白色,因含色素离子和杂质使玛瑙颜色非常丰富,所以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颜色为红、蓝、绿、葱绿、黄褐、褐、紫、灰、黑等色,且有同心状、层状、波纹状、斑纹状各样花纹。油脂光泽至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4-1.55。硬度7,密度2.61-2.65g/cm3。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有裂纹。 玛瑙和玉髓与相似玉石的区别。玛瑙和玉髓根据不同颜色、纹带及其它花纹可以区分开。玉髓制品易与东陵石、密玉、碧玉等相混淆,可以根据颜色、质地、密度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分。玉髓制品光亮、隐晶质结构,质地细腻。东陵石等石英岩颗粒粗大,细粒结构,质地相对较粗糙。与绿玉髓相似的玉石有绿色翡翠、绿松石、天河石等。绿色翡翠变斑晶交织结构,可见到斑晶或纤维状硬玉晶体。绿松石透明度差,瓷器光泽,硬度低,为5-6。天河石具有明显格子状条纹。 玛瑙和玉髓的评价与选购。玛瑙按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品种:缟玛瑙(有缠丝玛瑙和截子玛瑙之分)、红缟玛瑙、苔藓玛瑙(又称树枝状玛瑙)、风景玛瑙(又称城砦玛瑙)、火玛瑙、水胆玛瑙。著名的南京“雨花石”是具同心纹构造的玛瑙的一种。玛瑙的评价与选购因素是颜色、透明度、块度。工艺要求是颜色鲜艳、纯正,色层厚;表面光洁,透明度高;纹饰均匀、明晰,线性程度好;质地细腻、坚韧;无裂纹或裂纹少;块度大。红色和蓝色为最佳。玉髓的品种:绿玉髓(又称澳洲玉,中国又称英卡石)、浓绿玉髓、碧石、血玉髓(又称鸡血石)等。玉髓的颜色纯正而美丽,块度越大越好。绿玉髓、葱绿玉髓的优质者最为珍贵。玉髓多加工成戒面、手镯、项链等首饰。 玛瑙从古至今均属受人们欢迎的中档玉料。世界上著名的玛瑙宝石首饰不胜枚举。约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埃及沙美里亚人就用玛瑙制作成一个形似斧头的工艺品,现存于美国纽约历史博物馆中。中国最大的一件水胆玛瑙艺术品——大观园,重7350克,胆内体积1100多立方厘米,藏水850克,水胆是玛瑙形成时包裹进来的,极为珍贵,堪称稀世珍宝。许多国家把缠丝玛瑙和橄榄石作为“八月诞生石”,西方人认为佩戴它象征夫妻和睦、恩爱、幸福,被誉为“幸福之石”。 玛瑙赋存于基性火山岩期后热液型矿床、火山岩裂隙和空洞中。绿玉髓成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火山期后热液作用的结果。世界著名的玛瑙产地很多,巴西和中国云南产红玛瑙、大块玛瑙,印度、美国产苔藓玛瑙,俄罗斯、冰岛、印度、美国、中国产灰白色玛瑙。中国是产玛瑙大国。世界优质绿玉髓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斯里兰卡、印度等国。 独 山 玉: 独山玉(Dushan Jade),因产于中国河南南阳市郊独山而得名,又名“南阳玉”、“独玉”。南阳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 独山玉是一种黝帘石化斜长岩,由多种矿物组成,属多色玉石。它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极为独特。主要矿物成分为白色斜长石、白色黝帘石,其次为翠绿色铬云母、浅绿透辉石、白色钠长石,还有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绿帘石和一些微量矿物。独山玉多是由2-3种以上颜色组成的多色玉系,常见的颜色有白、绿、紫、黄、红、黑色等。独山玉的颗粒较细,粒径小于0.05mm,隐晶质,质地细腻,坚硬致密,玻璃或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其中的独玉透明度高,其它玉种呈半透明至微透明。折光率1.56-1.70。硬度6.0-6.5,密度2.73-3.18g/cm3。独山玉以细粒结晶为主,可见溶蚀交代结构。 独山玉与相似玉石的区别。同一块独山玉玉料可以同时出现2-3种或者更多的颜色,颜色鲜艳。翠绿色的独山玉粗看像翡翠,如果仔细观察,绿独玉具有粒状结构或溶蚀交代结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翠绿色铬云母,透明度好。翡翠和软玉呈纤维交织结构。独山玉的硬度远大于其它玉石,是由组成的矿物硬度大所致。 独山玉的评价与选购。根据颜色可以把独山玉分为八个类型。白独玉:包括水白玉、油白玉、干白玉等;绿独玉:包括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等;紫独玉:包括紫玉、亮棕玉;黄独玉;青独玉;黑独玉;红独玉;杂独玉。绿独玉是独山玉的优良品种。独山玉的颜色非常稳定,在自然状态下存放千年,也不褪色,变色。评价和选购独山玉要看颜色是否均一,质地是否细腻,玉料块度大小。以似翡翠的翠绿色最佳,要求质地坚硬、致密、细腻,无裂纹,无白筋,无杂质,以近透明或半透明者为上品。独山玉的优良品种常加工成戒面、挂件、手镯等。 中国采玉的历史久远,南阳县黄山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古人就开始开发和利用独山玉。独山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透明度和光泽好,硬度高,属于中档玉料。制作的工艺品,以其丰富的色彩,优良的品质,精美的设计和加工,深受国内外欢迎。独山玉久负盛名,在中国的“三大名玉”中名列第二。 独山玉产于蚀变斜长岩体内,由于基性斜长岩或辉长岩在低温下,受到沿构造裂隙上来的岩浆晚期热水溶液交代、蚀变等作用形成的。独山玉仅产于河南省南阳市独山。有资料介绍,新疆西准葛尔地区和四川雅安地区发现了类似的玉石,有人也称为“独山玉”。 孔 雀 石: 孔雀石的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CO3](OH)2,CuO71.9%,CO219.9%, H2O8.15%。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孔雀石与相似玉石的区别。孔雀石以特殊的孔雀绿色及典型的条带为其鉴定特征,不易与其它宝石相混淆,但是与绿柱石、硅孔雀石相似。其区别是:绿松石硬度大,为5-6,密度小,为2.6-2.9g/cm3,折光率小,为1.62。硅孔雀石硬度小,为2-4 ,密度小,为2-2.4g/cm3,折光率1.57。 孔雀石的品种与评价。孔雀石的品种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宝石、孔雀石猫眼石、青孔雀石。孔雀石宝石是非常罕见的孔雀石晶体。孔雀石作观赏石、工艺观赏品,要求颜色鲜艳,纯正均匀,色带纹带清晰,块体致密无洞,越大越好。孔雀石猫眼石要求其底色正,光带清晰。孔雀石可雕刻鸡心吊坠、蛋形戒面、项链,还可制成印章料。 孔雀石的保养。孔雀石做宝石不耐用,硬度低,不能长时间保持好的光泽,只能用做串珠和胸针。俄罗斯人把孔雀石用做建筑物内部装饰材料,列宁格勒的圣·伊萨克大教堂的大园柱上镶着孔雀石。孔雀石也用于雕刻各种礼拜用品和装饰品,壁炉和桌面镶嵌等。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采了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矿山,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他们认为在儿童的摇篮上挂一块孔雀石,一切邪恶的灵魂将被驱除。在德国的一些地区,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中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艺品。由于它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使它成为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世界著名产地有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伊尔、美国等地区。我国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木变石和虎睛石: 木变石(Wood alexandrite)是保留了石棉纤维状构造的石英集合体,因为它的颜色和纹理与树木十分相似而得名。根据颜色和纤维的排列状况又分为木变石和虎睛石。 木变石和虎睛石(Tiger eye)实际上都是一种“硅化石棉”,它是由岩石中蓝色或绿色纤维状石棉脉,经酸性热水溶液交代,石棉中的铁和镁析出,变成了纯SiO2集合体而形成的。这种硅化石棉如果成为一种玉料,则称之为广义的木变石。木变石的主要品种有两个:虎睛石与鹰睛石,其中黄褐色的木变石称虎晴石,蓝色木变石称鹰睛石。准确地说,木变石和虎睛石(鹰睛石)都是保留了石棉纤维结构的石英集合体。 木变石是平直密集排列的纤维状石英集合体。木变石的颜色常为褐色、黄褐色、蓝色和蓝灰色,颜色是由石棉中析出的铁质沉淀在纤维状石英颗粒孔隙中间造成的,微细的纤维状十分明显。木变石的质地细腻,具强的丝绢光泽,不透明。硬度6.5,密度2.78g/cm3。韧性较好。极薄的薄片在偏光镜下观察显非均质性。 虎睛石与鹰睛石均是木变石的变种。虎睛石是棕黄、黄褐色木变石琢磨成弧面型宝石后,所具有的猫眼效应而得名。虎睛石除黄色纤维外,尚有较多的蓝色和红色纤维,呈蓝、褐、红相间的斑杂,整体上以黄为主。虎睛石的石英纤维较木变石短,而且方向不规整,像斑纹一样的任意方向排列。一般情况下,虎睛石的块体较木变石大,木变石多是细脉体。鹰睛石是灰蓝色或暗灰蓝色的木变石琢磨成弧面型宝石后,所具有的猫眼效应类似“鹰眼”而得名。鹰睛石是原来的青石棉没有被石英代替,保持了原来青石棉的灰蓝色。 木变石和虎睛石的识别。木变石和虎睛石有特殊的颜色,褐黄、蓝褐色,还有明显的微细纤维结构以及明亮的丝绢光泽,这是自然界中任何玉石所没有的。木变石和虎睛石的颜色比较深,为使其更漂亮,多在制做成品之前将坯料放入草酸中浸泡半小时,溶解出一部分铁质,使其颜色变浅。但是应该注意,磨好的成品切勿放入盐酸中,否则会影响光泽强度。 木变石和虎睛石的评价与选购。木变石和虎睛石属中档玉料,一般用做项链和玉器雕刻材料。评价与选购的依据:质地是否细腻,颜色淡雅以及块体大小。黄色、红蓝色,质地细腻,无空洞、无杂质,块重10公斤以上的为一级品。 木变石和虎睛石是角闪石青石棉受酸性热液硅化作用形成的石英质玉石,属于低温气成热液型。世界上最大的虎睛石、木变石矿床位于南非德兰士瓦省,除此之外,还有巴西、中国河南淅川等地出产。 *************************************** 璀璨夺目话宝石: 转自:http://forum.taobao.com/show_thread.htm?thread=1566421&forum=21 *************************************** 玉 石 "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既包括软玉、岫玉、独山玉、绿松石、玛瑙等,也包括一些宝石(如水晶)。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还不可能从矿物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目验、手感、耳闻)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为依据,将质地好、颜色美的石头称为玉。这一范畴很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各种玉料的长期使用,逐渐精选出"和田玉"这一优良品种,特别是儒家赋予了和田玉以德的内涵之后,和田玉与其它玉种之间便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田玉被称为"真玉",其它玉种被称为"假玉"。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先将圆明园的珍宝抢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被劫往欧洲的宫廷玉器(和田玉、翡翠)由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进行了比重、硬度、成分、结构等项目的分析。确定和田玉属于闪石类,翡翠属于辉石类。由于闪石的硬度略低于辉石,所以,德穆尔将和田玉称为"软玉",将翡翠称为"硬玉"。并将玉的定义仅限于这两种,这显然与我国玉器行业中所使用的丰富玉料不相符合。1997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中,给出了玉石的科学定义: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我国是生产玉器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据考古发掘的材料表明,我国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利用天然玉料制作精细的工具和装饰品,后来,采用的玉料逐渐精选,雕琢的技术不断提高,制作的工艺日趋完美,其传统绵延不绝,一脉相传直至今日。在世界各国人的心目中,玉器和中国的关系就像瓷器、茶叶与中国的关系一样密切。 中国人对玉非常崇拜,对玉怀有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情感,把玉象征为坚贞与高贵,赋予了它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冰清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汇赞美高尚的人格,用玉容、玉色、玉体等词汇形容人的容貌美,用亭亭玉立、金枝玉叶等词汇形容人的气质美。而且,切磋、琢磨等制玉习语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玉器作品上沉淀了相当浓厚的传统文化趣味,从中可以多方位地透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身上佩戴玉,室中陈设玉,相互交往中赠送玉,礼仪活动中使用玉。玉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玉材蕴藏丰富、质地优良、器种繁多、用途广泛、制作技术先进、造型典雅美观等均是重要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深得统治阶级的推崇,他们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使得玉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一.文化赏析 翡翠一词来源于翡翠鸟,这种鸟的毛色十分美丽,雄性呈艳红色,称为翡鸟,雌性呈艳绿色,称为翠鸟。由于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多为绿色和红色,渐渐地"翡翠"这一名词由鸟禽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翡翠的颜色自然而富于变化,与自然界极为协调,代表着万物生机勃勃与青春活力,深受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喜爱。 翡翠作为玉器大量使用是在清代,仅有300-400年的历史,但其虽短暂却很辉煌,其荣耀很快超过了软玉。不论是清宫旧藏还是帝陵的殉葬品中,都有许多精美绝伦翡翠玉器。1996年北京嘉德春季翡翠玉器拍卖会上的《桑蚕翠佩》反映了清代玉器的高超工艺。
1.翡翠景观《岱岳奇观》: 高78cm、宽83cm、厚50cm、重363.8kg,表现泰山双面景色,突出了十八盘、玉皇顶、云步桥等奇景,显示泰山雄伟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在倒悬崖上的一轮红日,将这座名山点缀成人间仙境。
高64cm、其中插满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翡翠花篮。篮上两条各40cm长、各含32个环的链子,花了两个高手8个月的时间。
高71cm、宽56cm、厚cm、重274kg。薰的主体是以两个半圆合成的球体,集圆雕、深浅浮雕、镂空雕于一体,反映了高、 精、尖的琢玉技艺。
74cm、宽146.4cm、厚1.8 cm,9条翠绿色巨龙,在白茫茫的云海里恣意翻浪,气势磅礴,是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个翡翠插屏。
另外介绍一些著名的雕件: 1、老子出关
2、会昌九老图
3、四大佛山 九华山(九莲圣境)
4、千古一帝
1. 组成:矿物组成以硬玉为主,其分子式为NaAlSi2O6。 Na可被Ca、K替代,而 Al可被Cr、Fe、Mn、Mg等替代。 这些杂质元素的替代使硬玉呈现各种颜色,从而具备工艺价值。 2. 结构: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相互关系。翡翠总体上呈现交织结构。柱粒状交织结构者透明度较差;而纤维交织结构者透明度高, 致密、细腻的高档翡翠多属此类。
3. 颜色:归纳起来有白色、绿色、紫色、黄红色和黑色。 a. 白色: 纯的硬玉组分应是纯净的白色,但自然界没有绝对纯的,这里所指白色包含略带灰、略带绿、略带黄或略带褐的白。一般仅用作雕件。
是翡翠的常见颜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翠”。这种绿色主要是由微 量的Cr、Fe杂质替代Al引起的,而且,Cr、Fe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绿色的深浅。绿色翡翠由浅至深分为浅绿色、绿色、深绿色和墨绿色,其中以绿色为最佳,深绿色次之。
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颜色,可有浅紫色、粉紫色、紫色和蓝紫色。
翡翠的黑色外表有两种情况。 一种呈深墨绿色,是由过量的Cr、Fe 含量造成的; 另一种呈深灰至灰黑色,是由所含的暗色矿物杂质造成的,看上去很脏,属于较为低档的翡翠。 e.黄、红色: 属于次生色。白色、绿色或紫色翡翠形成后,由于在地表遭受风化淋滤,形成赤铁矿或褐铁矿微粒,并沿翡翠颗粒之间的显微缝隙慢慢渗入而成。鲜艳的红色也称为“翡”或“红翡”。
常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一般来说翡翠的矿物颗粒越细,则透明度 (即“水头”)越好、光泽越强;颗粒越粗,则透明度越差、光泽越弱。 5. 折射率为1.65-1.67,比重为3.32-3.36,硬度为6.5-7。 6. 解理:硬玉矿物具有两组完全解理,在翡翠表面出现片状或丝状闪光,俗称 “翠性”,这是鉴定翡翠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一点的闪光俗称“雪片”, 小一点的俗称“苍蝇翅”。
1. 老坑种与新坑种: 老坑种指那些结构致密、绿色纯正、分布均匀、质地细腻、透明度高、硬度大的一类翡翠;新坑种指颗粒较粗、结构疏松、透明度差、肉眼可见翠性的一类翡翠。 种的新老并不代表翡翠形成时间的早晚,新坑种和老坑种的翡翠都产于原生矿床,由于在风化、破碎、搬运和分选过程中,一些结构比较疏松的翡翠不复存在,而保留下来的大多是结构致密、硬度大的优质翡翠,所以,河床、河流中多产出品质优良的翡翠。由于人们最初开采的翡翠属于此类,故称老坑种,而现在开采的大多是原生矿床,没有汰劣存优的自然过程, 往往质地较粗,这类翡翠称为新坑种。 2. 结合翡翠的颜色、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翡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品种: 颜色符合浓、正、艳、匀,质地细腻,透明度好。是最具保值价值的珍品。
四.翡翠的质量评价 中国人有句俗话“黄金有价,玉无价”。世界上大的珠宝公司对大多数宝石均有报价,尤其是钻石几乎每两星期报一次,但从没有人对翡翠做报价,为什么如此困难呢? 因为与其它宝石不同的是翡翠不是单晶体,而是矿物集合体 ,组成集合体的矿物种类、颜色、粒度往往不相一致,使得翡翠的外观千姿百态。 另外,受后期多次地质作用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块翡翠上颗粒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都不均匀,正所谓"人有千张脸,玉有万种面"。所以,翡翠的评价就显得很困难。对于雕刻品来说,其艺术构思、加工技巧更为评价翡翠增添了难度。总体来说,评价翡翠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颜色: 白炽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些,饱和度也会显得高一些,即所谓“月下美人,灯下玉”。而同样一块翡翠在日光下观察,其颜色会相对淡些、暗些。通常,人们以自然光下所观察到的颜色为准。 评价翡翠颜色时通常应考虑下面四个要素:
① 浓:指颜色的饱和度或深浅。中国北方人、台湾人和日本人以及年纪大的人喜欢稍深一点的颜色,而新加坡人以及年轻人会喜欢较清淡的翡翠。 ②正:指颜色的纯正程度。稍带黄色的绿色不会影响绿色的鲜艳程度,对翡翠的价值影响不大,但过多地偏黄就会影响翡翠的价值。由于蓝色会降低绿色的鲜艳程度,若偏蓝色则对翡翠的价值影响很大。偏灰的绿色使人感觉既暗又脏,价值也就降低很多。 ③鲜:指颜色的明亮程度。它是构成翡翠颜色美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求的因素,鲜艳度差一点,价值就差很多。如果说不同的人对颜色的深浅有所不同的话,但对鲜艳度的要求却是一样的,即鲜艳度越高越好。 光源的强弱对鲜艳度的观察影响很大,强光源下鲜艳度偏高,弱光源下观察鲜艳度偏低。 但当绿色、红色、紫色协调出现时,俗称“福禄寿”,由于其稀少性,这种翡翠的价值较高。
指翡翠使可见光自由透过的程度,由于组成翡翠的颗粒粗细不同、结合方式不同,允许光通过的能力也就不同。若大部分光线不能透过,翡翠的颜色显得死板,行话称之无水分,也就是很“干”。若允许大部分光线透过翡翠,则透明度较高,使翡翠显得非常晶莹,有“水汪汪”的感觉,行话形象地称之为水分足。欣赏透明度高的翡翠会令人有一种陶醉感,这种翡翠有一种滋润的感觉,似乎颜色是活的,可向四周放出。 行话中又把透明度称为“种”。透明度差即种差,行内有句俗话“种好遮三丑”: ①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晶莹漂亮; ②可使不够均匀的颜色因互相影照而显得均匀; ③可使质地不够细的翡翠看不到明显的颗粒。 翡翠是由多晶质组成的,很难得透明,大多数翡翠是半透明的,所以在一定的颜色条件下,透明度越高,价值也就越高,在高价到极高价位的情况下,透明度对价格的影响比颜色的影响更加重要,透明度好与差,其价值可悬殊10倍。对低价货,透明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一般情况下,戒面、耳环、小件首饰的色比透明度重要,但手镯、挂件等大件首饰的种可能比颜色更重要。
指翡翠晶粒的粗细、形状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贸易行话中称结构为质地 (底子)。 结构与透明度有直接的关系,质地越细腻、越致密,透明度越高, 质地越粗糙、越松散、透明度也越差,其耐久性也相应降低。 裂隙应该是无矿物充填的,它对翡翠成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手镯, 在评价时要考虑到若手镯断了可以做成什么,剩下还有多少价值。另外,应将裂隙与纹路区别开来,纹路包括颗粒间的结合面和愈合裂隙(往往有矿物充填)。 5. 体积: 在色、种、底、工、裂纹等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就越贵,对于高价位的翡翠来说体积影响更大。例如珠琏、手镯均要较多的原料来制造,若用戒指料做手镯,则手镯价值要以几何级数增加,难怪手镯可拍卖到1千万港元。同时评价配对品比单个的要贵得多。 6. 做工: 对于戒面、耳钉等首饰,要求切工规正,抛光优良;对于挂件、摆件来讲, 工匠的巧妙构思、娴熟技艺将起到决定。
世界上95%以上的翡翠产于缅甸北部密支那勐拱地区乌龙江流域。另外,危地马拉、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新西兰等国也有些翡翠产出,但翡翠不是质次,就是形成不了商业性开采的规模。因此,从商业意义上来说缅甸是唯一的翡翠矿产地。 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翡翠原石即来自缅甸北部的克钦邦矿场,长为3.7米,宽为1.98米,高为2.1米。 原生矿床中的翡翠一般称为山料,外生矿床中产于河谷中的往往带有黑砂皮,而产于古砾石层中的多为黄沙皮、白沙皮和浅褐色皮。
1.翡翠原料:也称毛料,大致分为三类: ① 低档料:多为色、种较差的玉雕料,一般用来加工各种摆件、中低档的佩件、低档手镯等。低档料多为山料,块度较大,最小的几公斤,一般的几十公斤到几百公斤,交易中习惯称之为“砖头料”。这类原料价格较低,风险较小。
② 中档料:一般用来制作手镯、玉佩、各种雕件。有时也能取出色好的戒面。中档料也为“花料”。交易时一般都“开窗口”或“揭盖子”,称为“半赌料”。
③ 高档料:这类俗称“色料”,其颜色纯正,是获取戒面、高档玉佩、高档手镯的首饰级翡翠的原料。“色料”交易中绿色不可能充分暴露,评价十分困难。
所谓翡翠“赌石”主要就是指赌“色料”。有的赌石完全被外皮包裹,不开任何口子,称“全赌料”,也称“蒙头料”。“神仙难断寸玉”、“玉石无专家”这两句话就是针对这类赌料而言的。交易时,全凭经验和运气,一般是十赌九输,但一旦赌赢了收益自然很高。 做翡翠赌石贸易,既能显示身价的高贵,又能体现本大利大,风险大的特点,做好了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如盈江一位杨老板花了3万元人民币从缅甸商人手中买下了一块“蒙头料”,切开后满色全绿,一拿到昆明很快以800多万人民币成交。 但更多的人是血本无归:在腾冲街上经常看见一个疯子只有30多岁。他不说话,浑身很脏,只是用两只手挥动,比划着砍东西的动作,原来他豁出血本用2万元买进一块玉石,可是一刀切下去,一钱不值,2万元血本就这样葬送了,从此他也疯了,不停地用手左一刀、右一刀地砍着比划。 所以,当人们以羡慕的目光去看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时,应该想到他是从充满血和泪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为在翡翠的原石贸易中,充满了欺诈、争斗与冒险。
① 市场交易:主要在缅甸曼德勒市场、腾冲翡翠市场、瑞丽珠宝交易市场、广州玉石街。需要提醒的是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B货”、“C货”和假货。 ② 拍卖:一般均为种色俱佳的精品,货品都经专家组鉴定评估,是收藏翡翠精品的重要场所。国际上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几乎每年春秋两季在香港拍卖,成交率极高,买家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北京嘉士德拍卖会每年也举行拍卖,其中翡翠成交率极高,货品价格多在数万至数十万元。
5颗红宝石为5 X 11mm大小,12块老坑玻璃种翡翠是由同一块材料上取下的。 1972年曾提供给尼克松夫人挑选。
1. 染色(炝色)处理: 是最原始、最易操作的处理方法,目的是使色浅或无色的翡翠变成绿色、红色 或紫色。步骤如下: 选料(质地粗者)→稀酸清洗→干燥后放入染料液中(微加热)→烘干上蜡。 炝色:翡翠加热→产生微裂隙→迅速放入有色染料液中。 染色处理的鉴别: ①染料沿颗粒边缘或裂隙分布,即色呈丝网状。炝色的还可见到人工炸裂纹,其颜色沿裂隙分布的特点更加明显。
②吸收光谱中出现650nm吸收带,而无690nm、630nm吸收带。 ③多数染绿品种在滤色镜下变红褐色。
④红外光谱可检测出有机染料中的2854cm-1、2920cm-1峰。 另外,其阴极发光的特征是裂隙发育且不发荧光或发黑色光(由染料所致)。
2. 加热处理: 使黄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转变成鲜艳的红色,即促进氧化作用的发生,使褐铁矿经加热失水,变为赤铁矿。 过程:选料(黄色、棕色、褐色)→清洗→加热→冷却。 加热温度不能太高,升温速度要缓慢,当翡翠颜色转变为猪肝色时,开始缓慢降温,冷却后翡翠就呈现红色。为了获得较鲜艳的红色,可进一步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数小时,进行氧化,以增加艳丽程度。 加热处理的鉴别:其过程同天然红色翡翠,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只是热处理后有一种“干”的感觉。
去除因Fe、Mn等杂质造成的黑、灰、褐、黄色,使翡翠变得较干净。这种用化学方法给翡翠“洗澡”,在传统的玉器加工中称之为“过酸梅”。
过程: 选料(不太致密、底色很脏。不选油青种)→强酸浸泡→弱碱中和→烘干→充填→抛光。 “B货”的鉴别: ① 绿色的定向性被破坏,有些发黄,有漂浮感; ② 表面产生沟渠状纵横交错的沟渠。
③ 紫外线下若见到较强的黄绿、蓝白荧光,说明是“B货”; ④红外光谱可检测到较强的有机物产生的吸收峰。
阴极发光特点: 整体发均匀的亮绿色光,晶体周边常被溶蚀成港湾状或参差状,充填于裂隙中的胶体发暗绿色光。于A货的完好晶体有较大区别。
5. 镀膜翡翠: 在色浅的翡翠戒面表面覆裹一层绿色的透明物质。为了逼真其折射率调整至 1.65。
显微镜下可见到局部有脱落的现象;吸收光谱与其绿色外观不符。
6.做假皮、帖片:
贴翡翠颗粒(绿色部分),做假皮掩盖
冒充翡翠仔料的透辉石大理岩
1995年我国的沈才卿先生做了尝试。其方法大致如下:先将Na2SiO3、Al2(SiO3)3、致色离子一起磨细,在1100℃恒温数小时,制成带色的翡翠玻璃料(NaAlSi2O6),然后将玻璃料粉碎,在金刚石合成压机上在超高温、超高压条件下结晶,得到晶质翡翠原料。
九、翡翠仿制品及相似天然玉石 1.“料器”: 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均有出现,玉器业将这种早期仿翡翠的人造玻璃称之为“料器”,特点是半透明的绿色,具大小不等的圆形气泡,肉眼即可辨别,颜色不均匀,见漩涡状构造,折射率1.4-1.7,有些密度较高者加入了Pb。在许多老一辈留下的遗物中,绿色仿玉的戒面、帽扣、簪针都属于此类。 2.仿玉玻璃: 大致出现在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透明至半透明的绿色人造玻璃,颜色鲜艳而均匀, 一般无漩涡构造,偶见气泡,折射率1.52-1.55,比重2.4-2.5。 3. 脱玻化玻璃: 70年代以后的人造玻璃品种,呈半透明到不透明,具特殊的梳状、叶片状 构造,折射率1.52±,比重2.4-2.5g/cm3。 4.与相似天然玉石的鉴别: CLOSE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http://www5.ustc.edu.cn/zh_CN/ *************************************** *************************************** 珍 珠 转自:http://bbs./lofi.php?t46052.html *************************************** 古法琉璃(ZT) 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记载,据考证,尤其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据中国通史,这个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93年。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