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十年代访谈录(一) 郑晓龙:解密《渴望》神话

 牛人的尾巴 2008-09-03

九十年代访谈录(一) 郑晓龙:解密《渴望》神话

追忆九十年代
  
  刚刚过去不到10年,“九十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了。因为有了“八十年代”这个“短暂、脆弱却颇为特质、令人心动的浪漫年代”作参照,“九十年代”看上去要平凡得多——必需,却乏善可陈。
  可能在一些思想者眼中,“九十年代”甚至是一个“粗鄙,充满物欲,犬儒主义,保守而缺乏反省”的时代,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由于我们是从那里走来,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气质如此相近。
  “九十年代”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庸。至少与当下中国人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重要事物,都是在那个年代孕育、诞生并成长的。
  “九十年代”应该是一个精彩的10年,也同样是丰富的10年,它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看似波澜不惊,回首却沧海桑田。
  从这种意义上讲,让我们回首去梳理、倾听、记录那个时代的人和事,那些最贴近那个时代脉搏的人与事,趁着那段“历史”仍然鲜活的时候,回望我们的来时路。   
  
  九十年代访谈录(一):
  郑晓龙:解密《渴望》神话

  
  ■本刊记者 古川
  
  1991年,一个名字感动了中国,她就是刘慧芳。《渴望》,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渴望》通过讲述两对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中国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守在电视机旁,在眼泪和微笑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九十年代。

  

  郑晓龙:《渴望》制片人。1984年至今,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副主任、主任,在任期间曾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强烈轰动效应的电视剧: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等,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


  牵手王朔
  《国家历史》:您做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样子?
  郑晓龙:80年代中期,我们的争论是电视剧要不要拍得好看。我们认为电视剧应该拍得好看,有好的故事。电视剧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做《凯旋在子夜》是为了配合对越自卫反击战,拍《四世同堂》正好配合抗日战争40周年。电视剧的娱乐性、收视率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标准。拍摄的东西是不是好看成为当时我们与一些同志讨论的热点。
  《国家历史》:《渴望》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要选择“讲述百姓”的故事?
  郑晓龙:《渴望》是我们中心生产模式的改变。电视剧记录的技术方式与电影不一样,一个是摄像、一个是摄影。光电技术的发展、化学与机械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我们要改变电视的生产模式。
  我们当时觉得在中国应该发展的是电视剧而不是电影。我们就想拍“室内剧”,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一个词。室内剧能拍得好的是以家庭、伦理等内容为主的核心故事。所以当时《渴望》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组织剧本。我们讲共产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搞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可能栽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必须是栽种在丰厚的、有营养的土地上。拍《渴望》这样的剧是给广大观众起到松土、加肥、施水的作用,改造土壤的作用。
  文艺作品的主题应该更多的是传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渴望》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来表达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它没有更高的主旋律,而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和美丽,与群众特别近。《渴望》完了以后总结了“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观众。
  《国家历史》:《渴望》这种故事情节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是不是有真实的故事?
  郑晓龙: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人的情感变化、人性变化,都是特别有传奇性的。文革期间,像《渴望》这样的故事非常普遍,完全是可能发生的。刘慧芳嫁给了王沪生,收养了王沪生姐姐的孩子,一直忍辱负重。她那样一个普通女工人的善良、正直,都是感动我们的。但这个故事在社会中没有特别突出的样本,是我们编出来的。
  《国家历史》:当时是怎么与王朔合作的?
  郑晓龙:我们要做这样的电视剧,就找了几个人一起来策划。1989年初,在蓟门饭店,我、李晓明、王朔、郑万龙,我们四个一块聊,聊这个故事,拍什么样的故事好看,观众爱看,没有外景。我们觉得拍一个女性的故事会好看,觉得男的大老爷们儿的故事没什么好看的。这个女性应该是30多岁,她一生最美丽的时候。善良、漂亮、为人正直、忍辱负重,把很多优点放在她身上,同时把很多灾难也放在她身上。当时我们是这么来策划这个故事的。请李晓明回家去写大纲,他写了17万字,然后回到蓟门饭店。我们看了这个大纲,讨论后,让晓明回去在家里写剧本。大概半年后,他写了50集的剧本。
  《国家历史》:《渴望》究竟让人们“渴望”什么?作为制片人,您当时最想通过《渴望》获得什么,是金钱还是别的?
  郑晓龙:渴望善良啊、美好啊、人性的复归啊。我们想通过《渴望》的播出在全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好的社会效益,起到松土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渴望》,人们觉得心里都有一种温暖。慧芳那样的善良,好人有好报。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诚实的人,这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我们想让室内剧的制作方式,通过这个电视剧的播出,得到确定。一种生产方式要通过它的产品来得到确立。
  第三,想通过这个剧的播出,回收资金。我们花了102万,还没算摄影棚与剧本等其他方面的投资,实际只收回五十几万块钱,我们赔了。当时电视剧基本没有市场,各个电视台基本上是按一分钟多少钱来买片,片价很低。电视台是垄断的,没有竞争,导致我们赔了钱。
  
  表达对社会奉献的价值观
  
  《国家历史》:80年代有人倡导一种“自我设计”的人生观,《渴望》表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郑晓龙:《渴望》表达的是对社会奉献的价值观,像慧芳一样,而不是“自我设计”的价值观。“自我设计”价值观与人生观不是在80年代,而是在90年代以后。
  《国家历史》:《渴望》创造了什么样的神话?当时社会有什么反响?你认为《渴望》是我们国家电视剧的经典吗?
  郑晓龙:神话就是万人空巷,当时电视剧的播出景象就是万人空巷,然后犯罪率下降。我记得《渴望》播出以后,公安部还组织了一次庆功会,把《渴望》剧组请去。在《渴望》播出的那段时间里,全国犯罪率都下降,让人感到一种温暖与善良,对社会和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应该是经典,它代表一个时代。由于《渴望》的出现,室内剧的生产逐步开始。以前的电视剧外景拍摄比较多,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而且室内剧的拍摄成本低,50集只花了102万。
  《国家历史》:《渴望》首播时的万人空巷,曾一度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甚至收视率达到90.78%,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郑晓龙:我不知道90.78%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从来不敢说收视率。当时并没有收视率的真正统计,都是估计的。会产生影响是肯定的,但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当时没有想到的,出乎意料之外。而且我们拍摄时,并没有想到后面的结果,会有多大荣誉,并没有想那么多。我记得拍完后,我们把剧组聚集在北戴河。在此期间,每个人,特别是导演、摄影、美术、灯光、化妆、道具都要写一个总结,总结室内剧拍摄成功的经验,室内剧拍摄是怎么完成的。这在中国是一个创造,在以前没有过,及时地总结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历史》:如果《渴望》在80年代初或者21世纪初播出,你感觉又会有什么效果?
  郑晓龙:这完全是一个假说,根本不存在。有可能在80年代初根本就被枪毙了,那时思想还没这么解放,这种片子根本就不可能出炉。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正好在那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我给你说个故事,在《渴望》之后,我们的《编辑部故事》差点就被毙了。如果21世纪初播放的话,可能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毕竟是第一部嘛。《渴望》带起来一批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出现。如果没有《渴望》就没有接下来这一批。但如果把《渴望》抽出来放在21世纪,也很难说。
  
  重拍《渴望》?
  
  《国家历史》:有人觉得刘慧芳的结局不是很好,希望重拍《渴望》或者拍摄《渴望》续集,您是怎么看的?
  郑晓龙:这很好啊。前些年来重拍,我一点意见都没有。前些年我们还策划了一个剧本叫《刘慧芳》,不叫《渴望》,写刘慧芳在情感上的新经历,但是后来没拍。现在再拍可能就有点晚了。至于什么时候重拍合适,这很难说,也许永远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历史》:17年过去了,今天如何看待《渴望》?
  郑晓龙:今天来看《渴望》,仍然很多人愿意看,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国家历史》:1993年,您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创收视率最高纪录,获得了很多大奖。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视剧?
  郑晓龙:我给你说,贴近时代也是我们中心的指导思想。这个很简单,当时中国处于“出国潮”。都想出国,好像国外遍地是黄金,一出国就能够丑小鸭变凤凰了。可是实际上很多出国的人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国外,并不真正了解国外的生活,并不真正了解华人在国外的生活。我记得,当时国家广电部部长艾知生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去美国办签证的人都减少了。这对出国潮是一种遏制,也反映出国是一种热潮,反映了出国的人在国外的艰苦经历,里边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碰撞,涉及到在美国的华人、在海外的华人生存现状。同时这个片子还是一个“商战+爱情”的故事,是中国“商战+爱情”故事类片子的一个开创。
  《国家历史》:《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吗?
  郑晓龙:有一些真实的影子,它原来是曹桂林写的小说,我们用了小说里的情节,前四集与他小说比较接近,但第四集后就完全改了。他的小说是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的,他本人也在美国开衣厂,最后破产。他与他女儿的关系特别紧张,因为文化上的差异。
  《国家历史》: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是不是有来自上级部门的指示?
  郑晓龙:完全没有指示。我记得,这部小说好像是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台长推荐给我们看,他说这部小说非常好。我看了以后很激动,觉得是非常好的体裁,而且在 “出国潮”正热之时拍出来,对社会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后来就与作者联系,我还去美国体验了半年生活,然后回来修改剧本,寻找资金,组织拍摄。
  《国家历史》: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视剧是否与主旋律有关?
  郑晓龙:这要看怎么理解主旋律了。如果现在比较客观、正确地来理解主旋律,那么我觉得它也算是一种主旋律。尽管它里边并没有讲共产党员、重大历史事件、直接表现党的历史或政治上直接要求的东西,但是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脉搏,那也算是一种主旋律。只不过这种主旋律不被很多人承认而已。我们对主旋律应该理解得更宽更深刻一点,不能仅仅理解那么一点。
  
  “90年代是社会进步的年代”
  
  《国家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样子?
  郑晓龙: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开始改革,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一路走下来。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一直都处于思想解放高潮期。新的观念与思想不断出现,思想非常活跃,但是还有很多旧的东西在里头。当时社会开始出现万元户,深圳成为特区,很多人下海经商,国家开始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新旧交替碰撞比较激烈。
  在电视剧方面,电视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电视剧生产又应该是什么样子?拍摄是什么样子?人们还争论电视剧是不是商品?电视剧应不应该市场化?有很多人认为电视剧不是商品,不应该当作商品来考虑,这些都是当时的争论。
  80年代的电视剧整体上还是注重宣传的功能。电视剧的生产,基本上是为了表现党的政策、理论。后来,电视台出了有线台与无线台的竞争,证明电视剧需要市场化,电视剧应该是商品。这导致电视剧迅速发展。
  《国家历史》:如何看待整个90年代?
  郑晓龙:让我看待整个90年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年代。尽管泥沙俱下,但总体来讲,90年代还是比较好的。
  《国家历史》:你觉得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方式相对于90年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郑晓龙:现在社会变得更多元化了,更加开放。但在解放思想的问题上,还不如90年代。我觉得要想社会真正进步,要真正考虑一下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现在有些人好像为了钱,任何事都可以做,一点礼义廉耻都没有。社会非常现实化,理想主义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我)感觉很难过。
  在社会上,大家应不应该诚实,这是应该讨论的问题。现在这个社会,应该是诚实的社会,应该鼓励诚实这种道德规范。但在道德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中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的体制上,人应该有一点德行,有一点理想。 H
  
  

《渴望》
  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个追求者迟疑不决。一个是车间付主任宋大成,一个是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
  她渴望爱情,但是,前者有恩于她,后者身处困境,需要帮助,这使她左右为难。
  王沪生的姐姐王亚茹是个医生,在送别未婚夫罗刚去干校后,发觉已有身孕。她不顾罗刚的劝阻,偷偷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罗丹。罗刚深夜突然返京,王亚茹惊喜中并未察觉他神色有异。罗刚带着女儿悄然离去,留下一封信,告之他被通缉,生还无望,让王亚茹忘掉他。
  刘慧芳和王沪生结了婚,刘对捡来的弃婴萌发母爱,王不情愿,只好勉强收留,起名刘小芳。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王东东。 深感失望的宋大成和刘慧芳的好友徐月娟结了婚,但对徐感情不深。
  刘慧芳在夜大与教师罗刚相识。偶然间,小芳的身世大白。恰在此时,王亚茹经过几年钻研,终于治愈了小芳相同的病症,生活再一次迫使刘慧芳作出抉择。
  
《北京人在纽约》
  这是一个经典的、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东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只是疼痛、无助与彷徨。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是第一部全面描写赴美移民浪潮中北京人的故事。北京音乐家王启明与妻子郭燕,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美国。然而,一切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一样美好。通过奋斗,王启明终于成为一位富翁,但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妻子郭燕成为外国商人大卫的妻子,而大卫却是王启明最大的竞争对手。情感在复杂而微妙的冲突中发展,王启明也找到了聪慧美貌的红颜知已阿春,但是矛盾并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女儿宁宁的到来,又在几个人的生活中掀起轩然大波。宁宁不能理解父亲王启明与母亲郭燕,更不能接受阿春。处身于美国的社会环境,她变得任性和反叛,以放纵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怨恨。
  《北京人在纽约》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北京人在纽约生存状态,早在十年前就引起轰动,成为描写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