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远义:《暮鼓晨钟》读后感--历史、记忆与思想

 阳光老人 2008-10-09

历史、记忆与思想

《暮鼓晨钟》读后感

与老顽童网站站长萧立功老先生认识已经四年了。四年了,才在上海市福州路的上海书城第一次见面。我当时见到这位神交了四年的忘年朋友,百感交集,尤其是萧老那瘦小的身体,让我心酸——这与我想象中的相差太远了!为了一个网站,为了一个事业,把一个古稀老人折腾到了不能再折腾的地步?我总感觉萧老的身体轻飘飘的,这身体轻得我不敢碰;但是轻飘飘的身体却承担着沉重的事业,这事业重得我也不敢碰。

当晚萧老坚决要请我吃饭,而且坚决要喝酒,——喝白酒。萧老本不喝酒,我也不会喝酒,但是我们两个都喝酒了。看过很多人喝酒,看过很多酒文酒诗酒话,时至那天,我才明白酒真正的意义。

饭后,我送萧老到住处。见床头放着一本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翻开书,看见书的空白处写满了批注。萧老告诉我说,此书是他的老友程克文的,书上的批注都是他的老友程克文阅读时写下的。关于程克文老先生的情况,我在萧老的网站上了解到一点,没什么具体印象。但是看到那书上的批注,我仿佛看到一个严谨的学者,在一丝不苟地审视学问,仿佛看到一个思想者,在与原书的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就凭一本书,使得程克文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瞬间扩大,弥漫式地扩大,排挤走了我心中的那个自我,那个妄自尊大的我——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是还算看书认真的人,可是这位我不曾见面的前辈,看书不知比我要认真多少。

经过萧老的介绍,我联系了程克文老先生,并很快收到了老先生惠赠的文集《暮鼓晨钟》。《暮鼓晨钟》一书,承载着许多让人受益的东西,我不敢独享,于是撰写拙文与已经阅读和可能阅读到此书的人分享,也算将自己在看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心得写下来,向程老汇报。

“暮鼓晨钟”四个字具体什么意思,得到程老先生的文集之前,我没有认真去考察过,凭着想当然去理解,——“暮鼓晨钟”应该是指形容僧尼那样的生活吧,孤寂单调,不关世事。因为一看到“暮鼓晨钟”马上就想到“青灯黄卷”这个词。得到程老先生的书后,我专门查了一下“暮鼓晨钟”一词的含义,才知道我所想当然的那种理解只是“暮鼓晨钟”比较浅层的那一半含义。

南北朝时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一诗中有句:“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唐李咸中《山中》诗也有句:“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暮鼓晨钟”和“朝钟暮鼓”同义。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使人警觉醒悟的声音或言语,形容时光推辞。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一句说的很明白,用的玖是警觉、警醒的意思。

明白这层含义后,我才理解了程老这本书原来是一本很严肃的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也印证了书的题目。这本书不是一般老人对昨日黄花的怀念,更不是对当年之勇的炫耀,而是认认真真在讨论问题,具有相当的严肃性。此书程老是有志于“力穷千佛法,声启万方聋”的。

一般人的文集中,都充满了自我,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是程老在《暮鼓晨钟》决不提自己,整个文集中的五十二篇文章,没有一篇文章是写自己的。整个书都是在代他人立言,这是种自我牺牲的巨大勇气和决心。所以《暮鼓晨钟》更像是一部史书。

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是不错的,但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我一直不喜欢,第一,一个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在学海里面遨游是不会觉得苦的;第二,用苦作舟,又何以能渡人于学海呢?那只能把学海变成苦海。所以,我个人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成“学海无涯史作舟”。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一个浩瀚的海洋,要想了解一门学科,首先就要学该学科的历史,历史可以让您了解过去现在,了解了过去和现在,才能确定将来发展的可能方向。所以我是十分重视历史的,而《暮鼓晨钟》作为一部特殊的史书,正是该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是《暮鼓晨钟》,我就只知道戴震是乾嘉学派的考据家,而不知道他是如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如果不是《暮鼓晨钟》,就只凭位于广西桂林的那个凝固了的张曙墓,而没有看到《张曙与周畸》这篇文章,我不会为张曙流下热泪;如果不是《暮鼓晨钟》,我这个以前经济政法学院毕业的学生,是不会知道那个被马克思提到的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应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如果不是《暮鼓晨钟》,有些事情我可能一辈子不会知道。——掌握一个材料的受益,不可估量,忽略一个材料的后果,也不可估量。一本书能让读者获得从别处不能获得的知识,从而起到挽救历史、挽救记忆的作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这也是《暮鼓晨钟》可贵之处。

历史是一面照见时代的镜子,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但是如果被扭曲了的历史记载,就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后果了,或许被扭曲的历史就是哈哈镜,因为自己扭曲,继而也将站在镜子前的读者扭曲。我不知道现在正在中小学读书的学生,等长到我这个年纪,是不是也会感觉中小学课本里面的历史和后来自己了解到的历史不一样。对历史做出公正的,不带有许多感情色彩的评价,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现在,乃至展望未来,都有莫大的帮助。《暮鼓晨钟》一书是力求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把历史和记忆保存下来的,甚至有些篇章中,作者不用第一人称“我”,而用“程克文”这样的第三人称。这也是《暮鼓晨钟》可贵之处。

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来,作者对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一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者更多地把对过去的责问化为对将来的希望,更多地用自己的缅怀去弥补去者的痛苦,更多地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埋葬愤懑。——作者是一个忍着痛去爱别人的人。但是,书中的几篇文章也不忘记让读者知道不爱生气的人生气了,让读者体会不爱生气的人怒火的力量。这是《暮鼓晨钟》最可贵之处。

至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事物的前瞻性,更无需在此过多赞美,这在每一篇文章中几乎都可以体会得到。

《暮鼓晨钟》就象很酽的茶,不过她不是用茶叶泡的茶,而是用思想泡的茶。我不能牛饮,只能细呷,甚至还要查找一些辅助资料才能看下去,就好象在酽茶里兑一点水再去喝。

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暮鼓晨钟》一书的话,她是一本挽救历史的书,挽救记忆的书,和传播思想的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真做到的又有几人?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有这个认真态度去做。《暮鼓晨钟》一书的作者程克文先生是认真去做了的。

程克文先生《暮鼓晨钟》一书共五十二篇文章,只收录了两篇离休以前撰写的文章(《严凤英的舞台生涯》作于1982129日,《徽山徽水唱徽音》作于19831111日)。其余五十篇都是撰写于离休之后,何为“孜孜不倦”,何为“壮心不已”,程克文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去阐述。

本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卸下了那份工作的重担却并不觉得轻松,反而无法承受那一种失去的感觉。因为背着的不是负累,而是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因为这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程克文、吴炳南和萧立功等老先生提出:挽救历史,挽救记忆。这种精神已经远非“敬业”二字能概括了,而是一种历史的悲悯之心。

挽救历史的,也将传于历史;挽救记忆着,也将被人记住;传播思想者,与思想永生。

                                                                                              学生:杨远义  于上海 200867星期六

 

 

 

 

 

 

 

 

程老,您好:

拜读了您的大作,学习心得已经写好很久了,却一直没发给您看。因为我觉得尊重一个人,不一定要让他知道有人尊重他。无言的尊重,不相识的尊重,更加纯粹。

不过现在来了合肥,不把学习心得交给您,似乎又是一种不尊重。所以把文章转给您,请老先生指教。

此致

敬礼

 

学生:杨远义

敬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