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正式学习

 lzc_211 2008-11-04

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景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的概念有:隐性知识,元认知,社会性学习,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等。

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

非正式学习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能使人获得很多能够立即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的知识和技能,非正式学习在如何胜任工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思想、信息、创新成为重要资本的时候,终身学习成为首要大事,要么不断发展自己紧跟时代,要么被淘汰。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与人们的生活整合;学习的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学习意味着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有好的“链接”,包括人力“链接”和网络链接(资源)。

对于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来说,学习主要是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无论对组织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30年里500强中超过半数的业务或机构都进行了重组或精简(Marsick&Volpe,1999),大部分人职业都有变化,面临新的知识需求。企业和员工除了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别的选择。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越发激烈,业务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企业对员工的知识与学习技能要求空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正在发生变化——大力提倡依靠员工自己,将员工发展的责任更多的放在他们自己身上,以前的那种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学习的家长式作风逐渐被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资源所取代。员工通过非正式学习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

学习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 “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岗位学习、文件学习、听报告讲座、参加培训等这种以单项为主的学习,有的可以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而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

过去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的学历学习;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性的学习转变成终身学习。学习除了正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都属于正式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正式学习是由外界发起、组织的,而非正式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非正式学习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正式学习是由教学或其他外界组织实施的,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负责、不依赖他人的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威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我随时准备投入学习,但是我不喜欢被教。”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全责,这一点不同于正式学习。打个比方,正式学习是“送”上门来的,而非正式学习是上门去“请”的。

其次,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非正式学习不像正式学习那样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等等。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

第三,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非正式学习可以是员工之间的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使用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咖啡室聊天等。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的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相结合,两者优势形成互补。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场所可能是计算机旁,餐桌上,休息室里,走廊上,电子邮件里……。

第四,非正式学习更强调协作:在努力创造一种自我发展和探究氛围的同时,鼓励团队通过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绩效。因此,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协作性,更强调交流共享,共享文化是非正式学习的一大特征。

最后,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有无目的性是另外一种学习形式划分的纬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结果都可能是预先期望的也都可能是偶然性的。有些非正式学习具有清晰的目标,如改进一个软件或学习使用一种新工具。多数时候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清晰明确的,如理解公司的文化、对新角色找到“感觉”等。

知识管理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它具有公共性,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结构良好,比较容易获得,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隐性知识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波兰伊(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的。隐形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故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曾提出SECI模型,包括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非正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如何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如何将个人的经验、灵感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理解的显性知识,如何将个人的知识社会化,并应用于实践中去,如何学习别人的隐性知识等都是一门学问。

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非正式学习很好的实践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

非正式学习可以发生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式多样,从聊天到合作、从顾问到教练、从办公室到网络等随时随处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将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四类:

个体内省:个人在工作、生活和娱乐中通过感悟和内省获取新知的过程,包括阅读(读书、读报、看文件、浏览网络信息等)、观察(观察同事,观察事物、环境等)、行动学习(注重反思活动)等。

双人协作:在工作或生活中,关系较为密切的两人之间的互动或相互影响,包括导师关系,顾问关系,交流(包括面对面和虚拟),闲谈,同伴互助,教练等。

实践团体。实践团体指工作场所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无意间走到一起、形成、发展或解散。实践团体是开放性的,结构松散,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规则,没有精确的形成和结束的日期。根据Wenger(1998)的观点,实践团体是一种不同于工作组和团队的实体,是非正式学习组织中最不正式的一种。

实践团体的形成多源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关注点、目标、技能等,形成的时机可能是在饮水机旁、餐桌上、下班时间等所有方便的时候,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与工作有关也可能无关。

网络团体。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流能够跨越时空障碍而存在,从而诞生了网络团体。网络团体指通过网络进行经常性、围绕一定话题进行交流的群体。网络团体的成员可能是朋友、同事、同学或者陌生人,只要愿意交流即可。网络团体大小不一,可能是开放的也可能是封闭的,可能与工作非常相关也可能与工作完全无关。

网络团体与其他团体的一个区别就是其成员可以很容易的脱离这个团体。但网络团体并非虚幻,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实践团体更显真实,它的每个成员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留在这个团体,并愿意真诚的交流。

网络团体在学习型组织里非常盛行,相对网络课程来说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而且它能提供即时的信息、帮助、交流等。

非正式学习具体实施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效果,下面就几种典型形式具体阐述: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欧洲,指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学习方式。行动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提供支持与鼓励,以发现好的行动方法或新的思考方式或角度(Reg Ravens,1982)。

行动学习的重要特征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学习三者同时发生。目前,行动学习已不再限于小组行动,个人也可以开展行动学习,但需要行动者具有较好地总结、反思、领悟能力。

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包括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参加兴趣小组、写BLOG、参与社区讨论、通过网络交流工具获取帮助等。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导

过去的指导通常发生在高级主管选择和推荐接班人的时候,这种合作关系中,信息传递多是单向的——自上而下,且这种关系通常会持续很多年。现在这种形式的指导依然存在,但是一种新的带着培训和人力资源痕迹的、更加民主的形式出现了,它存在于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在这种形式的指导中,管理人员和没有经验的员工之间不是管理和监督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双方受益,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到实际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他们的决定对员工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员工则从它的指导者那里获得实践指导、忠告、经验,逐步领会公司的文化、对员工的要求等,更快的融入公司,更好的胜任工作。

但是这种指导关系一般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培训人员的推动和支持。

伙伴

伙伴关系指员工之间的互助,包括指导、示范、口头教授等,如掌握不同技术的专业人员合作开发一项多媒体产品的时候,一些人对技术很熟,另一些人却可能一窍不通,但是讨论的时候可能不愿问一些看起来比较“愚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与同事的交流中得到解答。

随着数字鸿沟的出现,伙伴互助在组织里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些公司甚至将伙伴互助培养成公司的一种文化。

伙伴互助有一个缺点就是可能会有一些错的或不好的内容得到传播,因此培训人员要注意随时检查、监督、纠正传播的内容。

协作

协作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相关行为。协作有很多好处,通过协作员工更愿意并敢于承担挑战性的工作,且当进展变得非常艰难时能够继续坚持;协作让员工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工作和公司更多正面态度,通过成员间的互补互助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从实践中学到更多东西。

培训人员要促进两种形式的协作:

真实情境下的协作。协作能产生互补效应,不同的人在协作完成同一项任务时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

虚拟协作。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协作成为可能。虚拟协作指的是协作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以技术为中介进行协作,这种技术可能是简单的电子邮件,也可能是复杂的视频会议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