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宁婚嫁民风民俗

 chen---5 2008-12-03

说媒是传统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行为。即一个男女双方熟悉的中间人,受某一方所托到另一方去提亲,或媒人自己认为合适,分别到两头提亲,获得双方的认可。媒人同时还要负责协调双方的有关问题。
    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连理”,通“两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做媒”。在封建社会中,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是不允许男女双方私定终身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要遵从父母之命,二要听凭媒妁之言。这个“媒妁”指的就是媒人。请媒一般是男方的事,若女方对某项婚姻也有意,则可以双方派人相亲、互访。有时,女方的条件占优势,甚至可以委托媒人介绍,让男方“倒插门”,文雅一点的说法叫“入赘”。
    在古时,媒人被称为“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来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女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媒人,又被称为“冰人”。晋书索绳传中说,孝廉令狐策夜里梦见站在河里的冰冻上,与冰下的人说话。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若冰融化,则阴阳合而为一。犹如世人之娶妻,等到冰块融化,婚姻大事才能成功。因此,你若为人作媒。须以自己的热情将冰融化,以促成婚姻的成功。“冰人”正是由此而得名。媒人又被称之为“作伐人”,或是“伐柯人”。《诗经·伐柯》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媒人还被称为“红娘”。“红娘”一说最早来源于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的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据此小说并吸取了金朝民间作家董解元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的精华而改写成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天下夺魁”的杰作。该剧中丫环“红娘”的形象被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歇力促成了莺莺和张生的婚事。经长期演出,“红娘”这个人物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称媒人为“红娘”的说法更加盛行了。同时,此种称法更含有褒意,表露出对媒人的重视、友好和赞扬。
    说媒,确实需要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而且要能基本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情况,又要尽可能扬长避短,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使双方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来往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又有地方说媒人要吃十八嘴,并不是夸张。主要是为了奖赏其奔走撮合之劳。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相 亲
    古代女子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要看一看的要求。于是,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便到女方家去看看,这种“看看”便叫“相亲”。相亲的日子预定好,之前,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首先要衣作整洁,同时还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女方初次见面,自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指注意仪表上的落落大方,还包括出言吐语的文明礼貌。因为“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关系到婚姻的成功与否。女方的准备则是打扫庭院,迎接客人,同时也要注意打扮得整整齐齐,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古时相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就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对话,互相进行一些了解。
    相亲的结果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白出来,而是用各种暗示手段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男方在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做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有的地方相亲时,要用糯米圆子或枣子烧茶。如果双方没有什么意见,则可以自如地吃茶,如果双方不很满意,有些地方还不吃对方的茶,因为根据民俗,你吃人家的茶,就说明你对这桩婚事已经默认了。做媒成功以后,男方还要专门置办酒席进行“谢媒”。男方如不同意就会很快地告辞回家,女方如不同意则可能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女方父母有时也要通过媒人引导去察看男方的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则应起身告辞,男方也不要勉强留客。
                                             合 婚
    男方在接到女方的庚柬以后,要将其置于中堂的香炉脚下压三天,待举行一种特定的敬神仪式之后,再用一张红纸写上小伙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婚。所谓“合婚”,一看年庚是否可对,二看属相是否相克。俗有“自古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担丢,蛇见猛虎如刀绞,猪与猿猴死对头,玉免逢龙难作伴,金鸡面对双泪流”等属相相克的说法。合婚时根据“可对”和“是否相克”的程度把婚姻分为上、中、下、差四类(上类叫“天衣婚”、中类叫“复德婚”、下类叫“中收婚”、差类叫“游婚”)。一般人家看到合的是游婚也就不敢提这门亲事了。
                                       换贴、过礼
    “相亲”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已不相信这一套,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双,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的钱、给姑娘一些订婚礼物,有的地方称之为“见面礼”。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红 订
    经过合婚,男女双方满意之后即可“订亲”。这种订亲有的地方称之为“小订”,小订的第一步是“红订”。即男方用一张红纸叠成三折,一面写上“乾造(即男方)于×年×月×日×时生”,中间一面写上上联(如苏才郭福之类),再用红纸包好送到女方家;女方收男方的庚柬之后,则要专门请先生再配上“红订”,在“乾造”旁边写上“坤造”(即女方)于×年×月×日×时生,同时对好下联(如“姬子彭年”之类)。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红订”,有的地方又称为“穿庚柬”,穿完庚柬,婚事就已经基本定了下来。
                                                下 礼
    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礼。过去的彩礼有事先议定的聘金,亦有礼品(一般为食品)和礼布,有钱人家还要送首饰盒,内装银镯、金圈、戒指、项链之类,并分别装进担子里。男方出发前还要烧香敬神,鸣鞭开道。
                                            回 好
    女方迎接男方送来的礼物时,也要鸣鞭放炮以迎接,招待果子茶,吃甜酒,并回赠礼品。一般是食物礼品留一半回一半,并加上糕、粽、团、圆(寓“高中团圆”),另外还要专门给新女婿买鞋、帽、围巾等,有的地方把此种礼的名目称为“上下龙”,这才叫正式订婚。像这样完成正式订婚的仪式过程,统称为“回好”。
                                             择 吉
    订婚,这仅仅是结婚活动中的一个前期环节。按照盐阜地区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一般是男方,其父母应当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这种做法有的地方叫做“择吉”。择吉一般请教一些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民间学者或算命先生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农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选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甲子年,己丑月,丙寅日”等。择吉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去人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寡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疏、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现金,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现金,钞票要正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贺”或“×××、×××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登记。
                                         
    由媒人作为中介,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然后把商定的结果,用一张红纸写上:“择于某月某日正逢迎娶之期大吉”,并把它扎于礼布之上,由媒人,或是男方自己亲自送给女方,女方在接到后,置于家堂菩萨前,焚香祷告,自此即开始筹办婚事。
                                         迎 妆
    结婚前,女方要为女儿准备一批嫁妆,由男方派人迎回,叫做“迎妆”。过去一般是由男方出钱,由女方的娘家人主持置办,女方一般是准备“子马脚桶、梳头杌桌”之类,一些大户人家才赔全套妆奁。再早的大户人家还有陪女儿份子田,让女儿把田契带走。后来又有人家陪箱柜等房中用品。有的女方还把自己的一些积余的钱放在所陪的箱子底部,被称为“压箱钱”。
                                         铺 房
    男方迎妆回来之后,开始收拾新房,称为“铺房”。一般,装箱和铺房这项工作是要请全福奶奶(夫妻双方俱在,儿孙满堂)来做的。喜床上要插“子孙楔”,缝结婚被子,帮助新娘梳妆,给新娘开脸等,均由她来安排布置。
                                         催 妆
    婚期前一天,称为“催妆”。这天双方家里都有亲友登门庆贺。所赠钱物给男方的,有的地方称为“出贺仪”,给女方的有的地方称为“出花仪”。如果双方相距遥远,男方可于此日及早地发船或发轿。新郎这天去女方迎亲,有的地方称为“领亲”;由女方家里派人送来的称为“等亲”。这天晚上,男方要请一个或两个男孩陪新郎同宿,名曰“压床”。新娘子这日仅以蜜枣、桂圆充饥,少食饭菜,称为“饭”。
                                         正 日
    正日即催妆的第二天,正式嫁、娶的那一天。男女迎娶女方的整个过程都得在这天完成。婚俗要求这天男方要及早动身,务必当日返回。如果双方距离很近又不宜早去,即便再早到了女方家,也要等到太阳落山之前方能进自己的家门。过去还有“盐阜人嫁姑娘——摸黑进门”之说。
    女方在离开时先敬菩萨,由福奶奶给新娘插花、盖头布,名曰“上头”。惜别娘家仪式开始后,用轿子抬的,必须由父兄或弟弟“抱腰”送上轿子;如乘船走,新娘子从母亲房里出来,一定要趿父亲或哥哥的鞋子,到了登船时才能脱下,俗说是“不把娘家的土带走”。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开船遇桥要放鸣炮,意在敬神驱邪,祈求吉祥平安。
    马家荡水乡的迎娶习俗当数盐阜地区的一绝。迎娶开始前天一亮,新郎新娘的礼服就要用火烤一下,来驱除衣服上的霉气,韭菜炖鱼是头道菜,喻意婚姻长久,年年有余,在经过踏喜字板、摇船头礼等一系列的水乡习俗后,过了船的新郎、新娘则被长辈们用一只小船推入荡区深入,随风漂流,直到荡区平风处,寓意一路顺风,一生平安。
                                        迎 娶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羊,还要请好厨师、傧相,准备喜宴。大户人家还要请伴娘、轿夫、帐房、师爷及其他帮助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一般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就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接摆宴的准备工作。
    根据民俗传统,婚礼举行的那一天,一般是女家中午置办“出嫁酒”宴,男家晚上摆喜筵。如果是纳赘(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一般百姓人家,虽没有这么隆重,也是要由花轿,或者用经过特意装扮过的船去迎娶新娘。早晨,由新郎和请去配双的,一般是年龄与之相仿的未婚的男性,用猪肚肺、开脸蛋、糕、粽子等等,外加包装好的八或十六种点心。包装这些物品时,一般要用红线和红纸,以显示喜庆的气氛。
    女家在新郎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午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以搀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叫“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的送亲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娶亲的归途,必须要走与来时不同的另一条路,称“不走回头路”。这也就是说,迎亲路线的商定,也是双方事先周密策划拟定好的。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方家要鸣炮奏乐相迎。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代替),将婚礼推向高潮。
    到了男方家门前,轿子要停在大门外,船停在码头,等鸣鞭放炮后,由福奶奶搀扶下轿或上岸,走在一条铺满芦柴的路上,使新娘脚不着泥土,名曰:“步步得财”。新郎打伞引路,有的要手捧公侯老爷(一种神像),到中堂,由搀新娘的福奶奶给男女两人各一框线(男红女绿),然后把红绿线绕到男女的头上,称为“一线头”。两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后进入洞房。看新娘时先让公婆进去,而后是娘舅表叔等。至于邻里乡亲,先是全福人看,最后是一般人看,看新娘时,要由福奶奶用红烛光照着新娘子的脸,说“请新贵人高升”,新娘则站起来低头施拜。凡上辈亲戚看新娘时则要丢封子(装有钱的纸袋)。
    有的地方,在拜堂后,新娘便在新房里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去接待前来庆贺的客人,人们看新娘,则是到新房中去。
                                        送 亲
    新娘出嫁时,一般要由女方家的一个哥哥,或者叔叔,还有的地方要派出两个比新娘长一辈的叔叔、姨父、姑父等人送亲。到了新郎家后,则被奉为“上宾”,专门把他安排在主席,并派有一定身份、与之辈份相当的人作陪。一般在喜宴结束、闹新娘开始前,他们就得离席。有地方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旦肉圆这道菜上来后,就暗示送亲的人应该到了离席的时候了。送亲的人在离开新郎家之前,要向新郎的长辈和新郎交待一些要请他们对新娘进行关照之类的话。
                                          拜 堂
    拜堂是旧式婚姻的又一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正房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大门口,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戚朋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分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新郎新娘走到华堂前。
    新郎新娘至香案前就位。
    奏乐鸣炮。
    新郎新娘进香烛。
    从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对拜。
    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
                                      鞭炮迎新
    放鞭炮迎新娘,人们一直是作为一种喜庆的风俗。其实在很早以前,婚嫁是不放鞭炮的,放鞭炮是由于迎新时出现过意外事故而采取的镇妖除怪的措施。
    据传,古时江淮某地,曾有一大户人家娶媳妇。正日这一天,全家亲友一大早就忙开了。不一会儿,有人叫:“新娘到了,快来看啦!”随着喊声,人们都跑出门外,优美的唢呐声响彻云霄。新娘在众人簇拥下,羞羞答答进了院子。就在准备拜天地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管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对老爷说:“外面又来了一乘花轿,停在门前也说是我家公子的新娘子。”老爷听后,惊讶不已,赶快派人去找“月老”。月老一听,也感到奇怪,自己说了一门亲,怎么会来两个新娘呢?他走近掀开轿帘一看,两人长得一模一样。月老无奈,只得叫暂停礼仪,自己到县衙去请知县审理。
    县官也觉得是件奇闻,便决定亲自去看看。县太爷来到这户人家,在客厅升堂。两个新娘争说真伪,一时间弄得县太爷也难辨是非。停了一刻,县太爷说:“我在这门口竖一根两丈高的柱子,若誰先爬上去,就让谁和公子结为秦晋之好,谁爬不上去,就赶走她。”围观的人议论纷纷,指责县太爷办案太荒唐。县官不理大家的议论,他一声令下,先到的那个新娘子扔掉盖头,一窜就爬上了杆子,而后者怎么也爬不上去,急得坐在地上直哭。猛然间“噼叭!通!”几声震耳的鞭炮响了起来,接着几声带响的弓箭也一起射向杆子顶端的新娘。只见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新娘不见了,而摔下来的是一只死狐。此时,人们才明白县太爷的计谋妙在何处。生活中黄花闺女足不出户,哪能爬上两丈高的杆子?能轻易爬上去,必是妖精无疑。所以他命差人放鞭炮、发响箭捉妖。从那以后,每逢办喜事都要预备鞭炮,等到新娘到有门口时,大放特放,以示吉祥平安。这种放鞭炮迎新娘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糊窗纸与戳窗纸
    旧时,盐阜农村娶新娘时,洞房的窗户是用红纸糊好的。婚礼的那天晚上,新人休息之前,找个男童用红筷子把窗纸戳破。这一般是闹新娘最后一个高潮。有的地方是由新郎的姐夫或妹夫来充任,拿着红筷子,戳窗户纸,先戳四角,再戳中间,边戳边说喜话:“戳中间,养一双,戳四角,养一桌”,“手拿红漆筷,窗纸戳起来。戳得快,养得快,来年生个双胞胎。”等等。
    相传在很久以前,无论谁家办喜事,新房的窗口,总是要大开的,窗台上还布置一个“迎喜台”,等傍晚间麒麟前来送子。不知什么时候,海边的水母娘娘生了一只九头鸟,别看它长得丑,羽毛可特别漂亮。九头鸟自恃有一身美丽的羽毛,到处与人比美。当它听说新娘出嫁进洞房时打扮得最美,便来到人间找新娘比美。所以,办喜事的人家常发现有九头鸟从窗子飞入洞房,吓得新娘魂不附体。这种鸟会飞会跳,无论怎么捉也捉不住。一次有户人家娶新娘,晚上九头鸟又飞来了,刚一飞到窗外,正巧这时有个人举着火把从窗下经过。九头鸟一见火赶快逃走,原来它怕羽毛被烧掉。从那以后,人们都知道,用火把可吓走九头鸟,但时间一长,有人使用火把引起了火灾。于是,人们又想出了一招,在洞房的窗户上糊红纸,映着洞房内的烛光,烛光远看像一团火,九头鸟同样害怕。洞房糊了纸,吓得九头鸟不敢来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夜间送子的麒麟从哪里进洞房呢?人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着一男孩在夜深人静时手持红筷,将红纸周围和中间戳许多洞,这样,麒麟就能把子送进房了,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之举,至今民间仍在沿用这种风俗。
                                        搂猪食缸
    古老的阜宁,民风淳朴,崇尚节俭,在婚礼的喜庆气氛中,长辈们仍忘不了要教育新人勤劳致富。新娘进门拜过天地之后,在娶亲正日的当晚,还有一种仪式—搅泔水缸,俗称搂猪食缸。新娘在拜堂之后,要由福奶奶领至锅灶先敬灶神,然后来到盛满泔水的猪食缸前,用火叉象征性地搅拌,福奶奶则在一边说吉庆话:“火叉一响,黄金万两”,“新娘搅泔水,喂猪大如牛;新娘搅得匀,养猪赚千金。”“食缸搂得稠又稠,养只猪子大如牛。”表达了长辈希望新娘继承夫家勤耕力养、勤劳致富的好家风。直至今天,此风俗在农村仍然存在。
                                      吃暖门酒
    新郎新娘进房后,福奶奶先安排他们吃富贵茶,后吃长寿面,再饮暖门酒。此时福奶奶往往夹些鱼、肉、豆腐之类的食物给新郎新娘,喝酒也是象征性地以嘴唇靠一靠酒杯,酒桌上通常需在两边各置染红的鸡蛋一只,当中用红线绳相连,表示永不分离。
                                    
     闹新房即“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农村中还有“闹发”的说法,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阜宁自不例外。传说中的闹洞房不仅仅是为了逗乐,还有其特殊的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类似于狐仙和一些鬼魅作崇,通过闹洞房可以驱逐邪灵,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通过“闹”使新郎新娘除却了陌生、戒备的心理,为他们的新生活开个好头。另外,通过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传统闹洞房的过程是这样的:闹房队伍一般在断黑时进场,一听锣鼓响,主家就要立即燃起鞭炮迎接。闹房者一般先到堂屋“跳加官”唱一段“福禄寿三星”到凡间庆贺新婚的入场戏,然后正式闹房。洞房一般是坐着清唱,也有搭起台来,粉墨登场正式演戏的。现时还有放电影的。闹房的班子入场时,主家要送红包一个;闹房进行到一定阶段,新郎要到洞房来,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做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与此同时,长者要同时回个“半礼”。新郎的父亲俗称“家爷佬子”,要在新娘“作揖认亲”之后陪闹房的人吃饭。
    后来就改为“闹新娘”,由于有的婚礼不在新郎家里举行,往往在宴会的现场举行。有时又把平辈亲友之间的一些游戏带入现场,以闹新娘为乐。通常是文闹,动口不动手,仅限于新娘本身,而武闹则要涉及到公婆和叔公等长者,想方设法让公婆狼狈和让新人难堪,此时一般家庭都要事先做做相关人员工作,让他们注意配合,不要扫了来庆贺的亲友的兴致,过去还有“闹发”和“大闹大发”之说。
                                     三 朝
    正日的第二天称为“三朝”(以下依次是七朝、十三朝,直至满 月),新娘要下厨做菜。农村有的称这一天为“小三朝”,由福奶奶给新娘“绞脸”,俗称“开脸”。先让新郎在新娘的头上拔下三根头发,绞完后,再叫新娘咬鸡蛋,最后以“透壳黄,养儿郎”的喜庆话结束。
                                     会 亲
    新娘成亲数日后,要请娘家的人来拜会婆家的人,称为“会亲”,有的地方称这种风俗为“瞧朝”,又有的地方称为“分朝”。这时两家相关的主要亲戚都要到场,并在一起互相介绍、认识,为以后的相互交往服务。
                                       回 门
    婚后新娘带着新郎首次回娘家,谓之“回门”。一般情况下指满月回门,也有的地方是三朝、七朝、十三朝回门的。满月前,新娘不能到邻舍家去串门的。民间要求新娘在没有满月期间能亲手制作一些特定的衣服,像裤、袜等等新衣,民俗中“要得富,做条裤;要得发,做双袜”的说法。如果不是满月回门,新娘必须带新郎当日赶回婆家,因为民俗中有“月内不空房”的说法。

    “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阜宁乡亲都是这么说。
    阜宁南乡结婚礼俗中,一个小男孩,在一系列婚礼仪式中,竟是一个男配角,能登堂入室,睡在新床上过夜,好好享受;新郎只有陪伴在侧。床上洒了不少红枣花生瓜子,还有大红蛋,只要有胃口,尽情地吃吧!吃得越多,新郎的父母越高兴。第二天早上,还可将未吃完的花生瓜子,放到口袋里,带回家去,请弟弟妹妹们的客。
    阜宁南乡婚礼,要举行三天,才算完成。婚期前一日,称为“催妆日”,婚礼当天称为“值日”,第三天称“三朝拜堂”,亲朋好友,吃了发客酒,婚礼才算完成。
    催妆日,宴请亲朋邻友,也从这日开始;唢呐吹鼓手,一大清早就吹打起来。厨房中宴请宾客的菜肴,都已准备妥当。肉团子一大盆一大盆分装着,鸡只都已煮熟,鱼也炸透,猪膘也发泡完成,红烧猪肉用大缸盛着。只要宾客到齐,一个梯次跟着一个梯次,席开流水。照客接待人员前后奔跑,邀客入座。凑足八个人,随即上酒上菜。催妆日主要作用是将新娘陪嫁的粗重物件,如衣柜箱柜、子马脚桶,化妆台,洗面架……先行入房,新娘用的被褥枕头,都摆列在新床上。晚上不能空床,就要找一个五六岁大男孩,睡在新娘的被窝里,这就叫压床。这也暗示新娘被窝里会爬出一个男娃娃来。这个孩子不好选,一要生辰八字不能与新娘犯冲;二要不尿床,如把新娘被子尿湿了,骚气冲天,闹房的亲友,掩着鼻子看新娘,成何体统;三要不认床,有的孩子换了床,就睡不着,夜里唧唧咕咕,闹得新郎睡不好,结婚当天,眼犯红丝,哈欠连天,大喜之日,垂头丧气,不是好兆头。
                                            轿
    新娘子坐进大花轿,抬到婆家,这是女孩子家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坐大花轿,比法院公证结婚还有公信力。少年夫妻吵嘴,少妇一句话:“我是坐着你家花轿抬进门的”,可以顶得丈夫哑口无言,暗示我是明媒正娶,不是私奔来的,你动不了我一根寒毛;我未犯七出之条,你唬不了我。所以女孩出嫁坐大花轿,被认为毕生荣耀。我的大表姐出嫁,因为轿子前面少了四个吹鼓手,就是不上轿,任何人劝说都不听。大表姐理由很简单,花轿前没有呜地打吹着,这样偷偷摸摸干什么,见不得人呀?呜地打吹着,告诉四邻,花轿内有位新娘子,这才算结婚。那是抗战中期,时局紧张,吹鼓手难找,于是发动亲友,四处查访,从中午找到日落西山,才凑全了四位吹鼓手,大表姐这才上了轿。有人说大表姐太任性,日后婚姻美满,才是重要,坐不坐轿子,有没有呜地吹打着,真是无关紧要。说这话的人,因为不了解中国近代史。
    满清末年,慈禧西太后,可说只手遮天,光绪皇帝见了她,腿就发抖,跪着讲话,口齿也不清,最后被关进瀛台,了却残生。这位权势遮天的西太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她要不到一顶大花轿。八国联军之役,她逃离北京城时,为什么急心将珍妃推落下井?因为珍妃说了句话伤了她的心。一次她命小太监打珍妃的嘴巴,珍妃急了,说了一句话,“我也是用大花轿抬进乾清门的”。珍妃本意是我也算一位后妃,皇家媳妇,怎可责打嘴巴!打嘴巴是打奴仆的体罚。这句话可伤了慈禧的心,因为慈禧是以“答应”身份进宫,名叫兰儿,住在“桐阴深处”,皇帝召之则来,挥之则去的侍妾罢了,当然不是坐花轿进宫的。后来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也改变不了出身卑贱的事实。慈禧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坐过大花轿。
    男方迎娶新娘,不能空轿出门,要用一个小男孩坐在花轿内,称为压轿。抬到离家半里路,停轿放出小孩。小孩头也不回,跑回新娘房里,爬上新床,在床上打滚。床上有糖果,红枣、花生、瓜子、钱币,运气好的话,还能摸到一块大洋钱。摸到什么就归小孩所有,所以压轿这份差使,也是儿童们很向往的美差。可是一客不烦二主,通常都是压床小孩兼职压轿。
                                        吃上马饭
    姑娘出嫁,吃了娘家最后一餐饭,从此就是别人家媳妇,为人妻、为人母,前途未卜,祸福不知;朝夕相共的父母,从此分离,聚首难再。此景此情,任何人都难以进食。这餐饭就叫“上马饭”,意思是吃过这餐饭,上马而去,自创前程。嫁出去姑娘,泼出门的水,对一个青春少女来说,恐怯多于欢乐。女孩结婚,阜宁人称“再度投胎”,后世半生,是好是坏,谁也不能预料。
    吃上马饭,参加的人员,设宴地点,都很特别,定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细心设计出来的。首先是参加人员,没有新娘子父母兄弟,因为有了长辈在场,新娘定会撒轿,当场号淘大哭,发疯发癫,场面会收摆不住。所以参加宴会人员,都是六七岁男女小孩子,人数连新娘在内均为六人。新娘就是大姐姐,姑姑长辈,小孩们吱吱喳喳,可使新娘无暇想起离愁。宴会地点设在新娘闺房里。一张小桌子,多半用炕桌,一种放在床上的短脚桌子。用小碗盛饭盛菜,好像在办家家酒。孩子看见了这种场合,都觉有趣,银铃般笑声,充满房间;新娘想摆出一副苦瓜脸,在天真孩子面前,怎么也摆不出来,所以这餐饭,也充满了童趣。
    参加吃上马饭的孩子,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平时新娘父母就特别留意,哪些孩子喜欢姐姐或是姑姑,暗记在心,到时派上用场。有些伶牙利齿的小弟弟,平时同姐姐吵嘴,常使用令姐姐脸红的话,“我不会陪你吃上马饭”。如果姐姐也很厉害,回上一句,“你不配”,也会使弟弟脸上无光。
    吃上马饭,对新娘子来说,仅是一种仪式,事实上,新娘仅吃一点菜叶,一两条肉丝,几粒饭而已。
    女孩出嫁,受到最大的磨折,要说是“克饭”。克饭就是现代语意“节食”。在婚礼日期前三月,就开始作准备。吃三碗饭量的人,只吃两碗;婚前两个月,两碗变成一碗;婚期当月,上半月仅吃半碗;婚期前十天,连半碗饭也不能吃了,每日仅喝点桂圆茶,加点人参片,或是去油的鸡汤。为什么结婚要节食?主要是解决“方便”问题。婚期当天及三朝拜堂日,新娘不能大小便,只有节食;肠胃中无食物,自然解决“方便”问题。
    阜宁妇女,都是使用马桶。娘家陪嫁,再穷的人家,也要陪上一套“三桶”:面桶(洗面盆)、脚桶(洗脚盆)及马桶。
    根据传说:三霄娘娘摆下九曲黄河阵,她最厉害的法宝,是混元金斗。众神仙一个个被吸了进去,只有三位仙人功夫深厚未被吸入,是元始天尊、李老子及陆压道人。什么是混元金斗,它就是马桶。所以后世人类,在降生之前定要在马上转胎,头下脚上,才能顺利生产。马桶有此神效功能,也称“子孙马桶”。
    新娘陪嫁的马桶,都是马桶内中有枣、红蛋、花生、瓜子,简直是一具糖果盒,当然不能用来方便。新娘子们解决方便问题,只有节食一途了。阜宁人说,三朝新娘——打晃。这句歇后语道尽新娘子的辛酸,新娘饿得四肢无力,走路要人扶,真是生命中劫难。如今在城里,家家都是抽水马桶,新娘在婚宴上,大可放心大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