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驮队改革奋斗史

 钱薇旭 2008-12-05
    农夫养了二十只驴子,每只配了一副驮子,组成一支驮队。驴子们每天辛辛苦苦,干着一样的活,得到相同的口粮。
    一天,饭量最大的驴子对农夫说:“我每天跟别驴吃的一样多,吃不饱。我有一个建议,让我多吃,我每次多驮东西。”农夫想,这个建议不错,公平,而且可以提高效率。于是开始改革。
    改革步骤一:实行按劳分配,饭量根据劳动量按比例分配。
    运行一段时间后,另一只驴子提议:“每天都是干完活才分配口粮,我干多了的时候,分配的口粮吃不了,可是如果控制劳动量,可能又吃不饱,不如把计算方法调过来,按前一天的饭量计算后一天的劳动量,既能吃饱,又干得有劲”。农夫想也对。
    改革步骤二:量出为入,吃多少饭,干多少活。
    几天后,又一只驴子来报告:“有几只懒驴,每次故意不吃太饱,好在第二天少干活,影响了全队的整体业绩。”农夫想,必须引入淘汰机制。
    改革步骤三:建立淘汰制,一个季度驮量排在最后五位的驴子自动淘汰。
    驴子们拼命干活。一个季度后,除五只被开除外,另有两只累死。可是农夫发现,一个季度期间,不仅总体业绩没有提高,每只驴子的单产反而大幅度下降。
    来了一只年轻的驴子,要求加入驮队。年轻驴子说,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驴子们年龄老化。
    改革步骤四:引进七只年轻驴子。
    两周后,一只老驴子来报告:“年轻驴子技术太差,工作冒进,经常出错,建议开除。”其他老驴子附议。农夫具体调查发现新来的驴子们确实有技术不过关,于是全部开除。(点评:不培养后备力量如何发展?)
    然后来了几匹马,对农夫说:“总业绩不能提高,是因为驴子只能驮。如果有马加入,就能够驾车,效率是驴子的好几倍。”农夫说:“训练驾车需要很长时间,会影响正常生产,你们要加入,必须先学会驮。”
    改革步骤五:引进马。
    业绩停步不前,农夫到别家考察,情况真如马所言,人家都已经换成了车拉。农夫决定也改用车。(点评:改革方向不错,但关键是如何把握?)
    改革步骤六:改驮为车。
    驴马相配编组。驴子是驮队元勋,一把手全用驴子。
    驴子按驮的办法拉车,速度慢,效率低,经常出事故,马们对驴子很不满。驴子们就向农夫告状:“马副手不支持工作。”农夫说,不配合的应予淘汰。
    (点评:即使改革方向正确,改革措施错出现误,也会影响改革效果。)
    改革步骤七:实行副手末尾淘汰制。
    再加几只驴子,编入有马的组中,在原来的驾车结构基础上再加一根绳子。每组的副手们按月考核,一把手打分,排在最末的淘汰。车子在不同方向受力,效率更低,改变了结构的编组经常出现相互绊倒的情况。一把手们说,副手末尾淘汰制无法正常实施,农夫决定,给一把手放权。
    改革步骤八:建立组阁制,由一把手自行选择副手。
    所有的马被踢出驾车编队。马们辞职。(点评:改革方向正确,但用人不当。)
    改革步骤九:车改为驮。(点评:因用人不当,改革出现倒退。
    驴车拉东西比单个驮的效率还低。于是卖掉车子,仍然改回驮。
    不久驮队开始亏损,吃的口粮比驮的东西还多。
    改革步骤十:破产重组。(点评:一系列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转自《读者》2008年1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