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鹤尔山人 2008-12-28

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文科基础不扎实。由于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已比较熟悉,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2)理解:“共同纲领”;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

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

3、思想、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思想、路线准备。

(二)、新政协的召开

(1)准备:1949·6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筹建新政权工作)

(2)时间、地点、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a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b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B性质:临时宪法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等六人为副主席)

             ④、确定了国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纪年(公元)

           (三)、新中国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10.1

            (2)内容

              ①、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②、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代行将来召开的人大职能

            2、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年一届人大以后

              (1)性质变化:→(单一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变化:代行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1)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以后增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战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1)《共同纲领》规定

                     (2) 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3)新中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特点: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D意义:a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b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

              ②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③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学思之窗”:(1)思想来源: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的学说、五四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1)中国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3)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的愿望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布置作业】:本课同步练习、填图册和书后本课测评。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三)、新中国成立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共同纲领》规定;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全国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结束过渡状态、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民主广泛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    题: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执教教师:

 

上课班级:高一(1)班

 

上课时间:2008年12月23日下午第2节

 

 

 

 

 

 

 

 

 

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文科基础不扎实。由于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模式已比较熟悉,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2)理解:“共同纲领”;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

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

3、思想、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思想、路线准备。

(二)、新政协的召开

(1)准备:1949·6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筹建新政权工作)

(2)时间、地点、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a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b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B性质:临时宪法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等六人为副主席)

             ④、确定了国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纪年(公元)

           (三)、新中国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10.1

            (2)内容

              ①、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②、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代行将来召开的人大职能

            2、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年一届人大以后

              (1)性质变化:→(单一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变化:代行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1)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以后增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战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1)《共同纲领》规定

                     (2) 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3)新中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特点: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D意义:a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b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

              ②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③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学思之窗”:(1)思想来源: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的学说、五四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1)中国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3)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的愿望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布置作业】:本课同步练习、填图册和书后本课测评。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三)、新中国成立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共同纲领》规定;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全国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结束过渡状态、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民主广泛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