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值得史学家们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有痛苦的,也有欢乐的;有转眼云淡风轻的,也有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译言人和译言团队一起,经历和见证了这些事件,并留下了我们的印迹:
-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600多名译者在网上参与了译言发起的救灾资料协作翻译 ,在短短一周里,完成了十万字翻译量。这些资料不但通过互联网被广泛传播,还被打印出来发往灾区。随后《北京晚报》用专版刊登,并最终由地震出版局整理出版了《地震安全手册》。这本小册子的封底上写着:“特别感谢译言网()全球用户的协力翻译。”
- 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译言组织了“2008北京奥运” 的有奖专题翻译活动。近70位译者参加活动,提交了97篇译作。译言向获奖译者 赠送了专门定制的译言水晶章和《One Billion Customers》英文原版书。
- 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其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也必然是漫长而深远的。译言“金融危机专栏” 将持续汇聚相关的深度文章。
2008年对于译言团队和译言社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
- 译言团队基本完成了初创期的搭建:四月,“铁蜗牛” 文武起自于出版社,负责内容组织和生产;六月,“不周散人” 国强起自于电子行业网络媒体,推动广告业务;同月,“人字拖” 小欣毛遂自荐,承担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改进;七月,北宸 从天津来,负责内容推广和社区活动;十月,心宇 也从青岛奔赴北京,全力协助译言的商业化进程;哦,还有从去年起就陪伴译言、总管译言大小杂事、在社区中异常活跃的“Rebecca” 苏菲;以及曾陪伴译言走过关键一程的“泡泡” 吴磊、“jersonzhow” 周琳和宜国 。没有这个团队,就没有译言今天的发展。
- 卫报专栏 成功运行:二月底到三月,译言与《卫报》进行了三周的封闭测试。《卫报》对测试结果相当满意。八月底,译言以 UGC 的模式,正式推出译言的第一个专栏——卫报译言版,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了眉批功能,强化了质量控制。所有参与的译者都付出了热心、专心与耐心,并最终得到 了《卫报》的肯定,获得了《卫报》两百年数字档案的访问权限 。在“卫报专栏” 之后,译言又陆续推出了“美国大选专栏” 、“金融危机专栏” 和“读写网专栏” 。这些专栏,使得译言在“We the Media”方向上的探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 社区活跃度和贡献度大幅提升:单说活跃的小组,从“单干” ,到“完美翻译” ,到“经济学人” ,到“每日小抄” ……更不用提那些兢兢业业的译者、无私的挑刺者和喜爱译言的读者。译言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区。或者说,当我们提到“译言”的时候,这两个字所代表的,不再是一个网站、一个团队,而是一个社区。译言的所有内容,都产自于社区;甚至连译言的产品,一部分也来自于社区的建议。译言的价值实现,必然是整个社区的价值实现。
- 明确了译言的核心价值——社会化协作。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我们发布了《社会化协作宣言》 。这是在社区一年来运行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实,译言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社会化协作的平台。社区中的所有用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这个平台,为更广泛的社区和社会奉献价值——或翻译,或评论,或传播,或结识同好……怎样能够把这些价值有效地汇聚、组织、协调、放大,是译言这个平台最根本的任务。不论是专栏的引导,还是维基项目 的组织,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化协作的价值。
2008年正在或者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地迎接2009年。在这里,祝福所有的译言人,不论走过多少艰难和困苦,不论面对多少挑战和考验,我们终将迎接灿烂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