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政府筹划银行救助新举措

 胡琳柟 2009-01-19
美国政府筹划银行救助新举措
识到银行危机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此前预期,美国政府目前正在着手准备第二轮救助行动,计划清理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停滞的问题资产。

FDIC董事长贝尔
美国政府官员表示,来自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官员们目前正在与即将上任的奥巴马(Obama)政府进行协商,讨论组建一家政府银行收购问题投资和贷款;这些问题投资和贷款是导致美国银行持续报出巨额亏损的罪魁祸首。他们还在考虑一项额外的大规模政府担保计划,为银行资产的进一步损失提供担保。

各方讨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显示出政府救助举措的进展赶不上银行资产迅速恶化的步伐。目前给银行带来沉重压力的不仅有引发危机的房地产投资,还有因经济下滑而遭受冲击的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和其他消费者贷款。

最新的政府计划旨在吸引私人资本重回银行体系,目前为止这方面的举措基本未能见效。FDIC董事长贝尔(Sheila Bair)表示,所有这些想法最终都是为了推动更多贷款流入经济领域。引导一些私人资本流向这些银行是关键。

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估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最终将因美国贷款遭受2万亿美元的相关损失,但目前只公布了一半损失。这令有意向银行注资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也导致银行不愿发放新贷款。监管部门表示,他们担心政府会成为银行仅存的唯一资金来源。

上周五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先后宣布了巨额亏损,进一步突出了问题严重性。在危机早期阶段,这些机构还被视为实力雄厚,有可能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银行和抵押贷款商。

Fed官员提议采取主动举措,清除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问题资产。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政府认同Fed的观点,认为这些资产阻碍了金融体系和美国经济复苏,他们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过要从国会获得更大规模的承诺可能并不容易。议员们一直在批评布什政府在救助早期阶段的处理手段。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上周五预计,尽管美国官员保证救助措施应会给美国政府带来收入,但在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第一期投入的三分之一资金中,纳税人可能会承受640亿美元的投资损失。

目前还不清楚正在讨论的这项计划是否要求国会授权动用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方案以外的资金。国会上周四批准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的另一半资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已准备用于帮助美国的贷款购房者、汽车制造商和美国银行。

购买银行不良资产的想法同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最初的提议一致。鲍尔森去年9月时曾要求国会为此计划提供资金。鲍尔森后来认为这项计划过于缓慢、花费太高而且难以执行,因此放弃了这个念头,而选择了直接向银行投资。

美国财长鲍尔森
转向直接投资的做法在去年9月阻止了金融系统的崩溃,但却在推动银行复苏方面作用不大。

鲍尔森上周五说,监管机构仍有意从金融系统中消除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正在考虑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成立一家“集合银行”购买这部分证券,将持有它们的风险转移到政府身上。

Fed官员也发表了类似的公开讲话。Fed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上周二在伦敦说,此类资产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这些机构内在价值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妨碍新的私有投资和新的贷款。

一个想法是用救助资金组建一家“坏账银行”。这个机构然后可以通过发行政府担保债券筹集大量现金。贝尔说,向这家政府银行出售资产的银行可以成为其中的所有者。这家政府银行可以持有、出售这些资产,或是进行证券化。

贝尔说,政府可以按照合理价值购买资产,即银行用于评估其资产价值的数字。此举会消除对难以交易的资产进行定价的困难。这将使银行避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资产,从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冲减。而由此带来的风险是政府可能会支付过高的价格。

正在讨论的另一个主要选择是拓宽政府已用于救助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的做法。在这两起救助中,政府同意与银行方面分担部分资产的损失。银行同意承担先期损失,而纳税人则承担其余大部分损失。在花旗集团的情况中,受到保护的资产总额超过了3,000亿美元。

决策者还在考虑扩大Fed现有的计划,通过鼓励投资者购买消费贷款支持的高评级新发行证券来刺激贷款。他们可以会以其它方式扩大这一计划,例如同意对其它种类的的证券(如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提供担保,或购买低评级证券或是以前发行的证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