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与责任——心理训练课上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讨论

 dsxp 2009-02-07
  生与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对死亡却忌讳如深。死亡有着种种的代名词:故去、仙逝、永别、逝世、牺牲、病故、遇难、亡故、走了、升天、人没了等等。人们不愿说死,更不愿讨论死亡。家长大多不愿意孩子参加葬礼,也有老辈爱用死鬼来吓唬孩子。更有极端者,有人甚至不愿提到四字,无论手机、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号等;据说非典一词已早使用,把 SARS称为非典,也是因为怕国人听到S, 联想到死,更对SARS平添些许恐惧。也许这都反映出人类对生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希望远离。

    在正常情况下,亲人的死亡本身就构成人生的重要事件,再加上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不仅当事人精神上会受到打击,而且这种打击会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从而使不良的影响持续下去。

    案例1:大学三年级的小 A 因学习精力不集中而前来咨询。上大学以前, A最小的妹妹因为车祸身亡,他受到很大的刺激,并一度失眠。小A是复读后才得以走进大学的。他小时候在奶奶家长大,与父母的关系一般,但很喜欢自己的妹妹,妹妹的死使他时时感到难过。

    三年级时,住在小 A家中的外婆因与父亲不和而自杀,外婆的死对他又是一次打击。从此,小A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觉得没有人可以交流,感到很孤独,并有一种不安全感。由于小妹的车祸身亡,使他一直害怕听到汽车的刹车声音。怕从高处往下看。小A也不想谈恋爱,因为方面要考研究生,怕谈恋爱会耽误时间。同时又担心一旦谈不成,会更感到孤单。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小A目前的困难是由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事件所触发的。小妹和外婆的去世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既渴望别人的关心但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人际交往中的关系。

    案例 2:另一位女大学生小E,从小受到父亲的宠爱和启蒙教育,心中有着上大学的梦想,不幸的是,当她9岁时父亲因经济债务缠身不得已而自缢。更不幸的是大女儿小E又是现场的第一目击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父亲慈爱的音容笑貌与死亡时痛苦的脸庞。多年后,在继父的爱护和帮助下,小E顺利地考入大学,实现了生父的遗愿。但是,每当见到同宿舍同学的父亲来学校或来电话,他们那父女亲情,小E看在眼中心里很不舒服。她思念生父,又觉得总这样又对不起继父,内心的挣扎,甚至影响到她的大学生活,与同学的交往关系。

    有的大学生亲人故去,本人正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学习,为了不影响学业,家人没有让其赶回再见最后一面;有的是眼见亲人病痛医治无效痛苦死亡 ------,常常在梦中遇到故去的亲人而惊醒;有人有好友或同学遭遇不幸,一段时间心理上难以摆脱。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学生需要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对大多数还没有经历过现实死亡事件的学生,也同样有一个面对生与死的态度问题。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人,是很难面对生活中的突发生死事件而处乱不惊;没有积极的心态的人,也较难在别人或集体、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怎样帮助大学生面对死亡,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和学习,是学校德育的任务,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主题。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一个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在了解自己这一专题里,有四课时是讨论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其中部分讨论片段讲述在此,给大学生读者带去思考。

课程中设计了这样一项情景:

临终遗言

目的:对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作具体的探索并协助成员在生活中做明智的抉择

时间: 45—6O分钟

准备:白纸、笔

操作:指导者告诉团体成员,由于种种原因,你正面临着死亡。终期将至,时间只允许你再做最后 10件事,你会做哪10件事,并排出先后次序;然后写下你的遗嘱( 50 字以内)。每个成员认真思索后写下你的决定和遗嘱。分小组向其他组员讲出,并解释原因,谈一谈你在写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感受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活动,可以帮助团体成员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他人的交流,启发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