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登录以后你没有看到文章的内容,请点击下面的文件名进行下载!
课堂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1、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现在的“主动建构知识”。 熟悉情境中的问题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信能通过努力去解决,于是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策略。如:《统计》一节中,调查同学们的生日,看看我们班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对过生日,同学们都很有体验,而且会略带兴奋地把自己的告诉别人,或者去了解别人的生日,但是通过这个话题和调查活动还可以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比较多”,这可还是第一次。 2、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机械统一要求(千篇一律)”变为现在的“自主选择”。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学习伙伴、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自己话来概括探索活动所得,还可以针对课堂形成的结论进行质疑。 如:“统计”课堂活动中,有“观看短片,统计某段道路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类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目不暇接,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结果大家分工,你统计摩托车、他统计小轿车、他统计……写字太慢,就画“一”来表示,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这样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了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 3、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原来的“ 紧张”变为现在的“生动活泼”。 课堂上,真实情境所激发的学生情感也是最真切的。学生看短片发感慨,做实验找结论、用事实说话,即兴创作、评头论足,在评价的过程中,师生不禁叹服某某同学的惊人之作,等等都是我们课堂上常见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思想是轻松的。 如,对于计算“9+6”,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学生愿意把自己个性化的方法与别人交流。“我的方法是……?”“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数数的方法比较好,因为它不容易错。”“我觉得直接在上面画圈比较好看,这边差一瓶就是10瓶了,我从6瓶中移一瓶过来就是10瓶,10瓶加上那边剩下的5瓶,就是15瓶”……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角度的思路,小组同学可以互补、互助。 4、学生由原来的“拘谨”变为现在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课堂上,常常看到的是学生的激情投入、同学们搅尽脑汁为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课堂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头脑风暴。几十位同学的智慧在这里汇集,多角度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激烈争论之后,再冷静分析和评价不同方法的优劣;达成基本共识之后,共同享受这份成就,体会集体合作的威力。由此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自己的,形成的认识是深刻的。 如:在解决北师大版二下实验教材P14“家长会”一题时,有位老师将它编拟成一段故事,家长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开家长会,屏幕上展现情境“单人椅34把,双人椅8把,一共能坐多少人”。同学们立即动笔算起来了:34+8×2=50。老师接着问,要是我们班开家长会,够坐吗?“够了。因为我们班只有42人,而这里有50个位子。”有的学生还拿起“武器”——算式,来展示:“你看:50-42=8(把),还剩下8把椅子。”这下可把学生激活了,“老师,不对。应该是8人。”“不是8人,应是8把。”“不是8把,因为你不知道是单人椅,还是双人椅。”“应该是8把单人椅”、“那不一定,也可以是双人椅啊”、“你怎么知道别人喜欢坐单人椅,还是双人椅?还可能多出的既有单人椅,又有双人椅呢”、“写‘把’不行,应该写‘人’”、“应该写‘个’,是表示‘剩下8个位子’”。热闹的场面里,老师抓住思维疑点问道:“你们看这里的单位到底应该写什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位老师灵活地调用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