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望子成龙还是教子成虫

  文化先锋 2009-02-15
是望子成龙还是教子成虫
来源:www.zanhua.com     2005-4-28 12:40:00
 

    从胎教音乐到特长班,从娃哈哈到忘不了,无不寄托着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唯一的后代将来能够体面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希望与结果之间还有条件,就像生铁可以炼成钢,从铁变钢需要高温冶炼,需要重锤敲打。缺少这些条件,铁还是铁,如果把它泡在蜜水里,不但变不成钢,最后倒变成了生锈的废铁。

    “恨铁不成钢”,恨是恨不成钢的。

    家长的希望与成材之间的条件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这才是为他们打造美好的未来。

    十分可惜的是那么多的家长,一方面心想的是将来成材,一方面做的却是让他们成虫。

    让我们研究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龙?

    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都是家长带大的,这是身体的生长期,大脑的意识、认识、思维都处于初建阶段。在这期间在他们大脑形成的道德认识,对知识的认识都将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固定下来。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起着主要作用。所以,幼儿时期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

    家庭成员关系就是培养人际关系的开始.婴儿的哭就是需求的动机反映。饿了哭,要求喂奶。渴了哭,要求喝水。尿了哭,要求换尿布。向父母索取,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经过多次的哭——索要——实现……的循环,形成了认识:有要求就用哭来表示,当然,一哭,父母必定满足要求。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随着年龄增长,有了更复杂的心理需求,爱的需求——要大人抱。物质需求,要玩具。如果得不到满足,就用强烈得哭表示需求之强烈。婴儿阶段,哭得功能是强烈索取,是反复心理循环得来的认识:不给就哭,哭了准给。

    当然哭还有表示伤痛的功能,摔倒碰痛了也哭。再大些,哭的功能增加了表示委屈和悲痛。幼儿时期是通过索取过程逐渐认识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的。

    在多子女时代,生活贫困,孩子年幼时,父母只能稍有关照,多一点水果,多一点鸡蛋,多一点奶粉。年龄增高,特殊照顾便逐步被取消。经济条件所限,欲望要求只能部分满足。孩子养成了自我克制的良好习惯。

    人必须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因为客观条件不可能都能满足欲望要求。只能靠理智约束。理智时什么?就是道德准则。就是不能用违反道德准则的手段攫取。自我克制才可以保持平常心态,冷静地对待诱惑。

    多子女的家庭,理智的父母利用调整孩子相互关系的方法培养克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教育大孩子谦让小孩子,小孩子敬重大孩子。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尊重父母。

    尊重是对良好品德,对别人付出的精神回报。谦让就是克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关照他人的需求欲望。就是培养善良的品德心理。对品德的教育是家长通过支持、鼓励和制止、批评两种态度来实施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就支持鼓励,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就制止批评。不表态,是默许。默许也是支持。

    孩子也是从家长的态度来认识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良好品德行为,受到家长表扬和鼓励,受到姐妹兄弟的赞佩,情感受到激励,产生愉悦感,坚定了以后还这样做的信心。是一次心理循环。

    而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受到家长的制止批评,受到兄弟姐妹的蔑视,产生内疚感,决定改变错误行为。是一次失败心理循环。当纠正了错误做法,就是转移道德需求方向。做出正确行为以后,受到大家赞扬时,就满足了自尊心的心理需求,坚定了道德认识。从失败心理循环圈转移到成功心理循环圈。家庭反复强化谦让,就是品德教育的反复强化。就是家庭小群体道德舆论的强化。

    孩子的道德认识,是家长的道德认识的迁移。所以,道德有缺陷的家长和用亲情代替理智的家长,很难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理智是道德准则的坚守,不被亲情所左右。理智是对未来冷静的预见,不被亲情所障目。独生子女家庭品德教育虽有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缺乏兄弟姐妹,还有父母,还有上辈老人。理智的父母,还是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教会孩子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父母可以给孩子美味食品,但应教会孩子回报父母爱心。父母应该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但不应该误导虚荣。父母有能力满足孩子要求,但应节制他们贪得无厌。生活富裕,但更教会他们节俭。因为父母的钱财不能供养他们终生。生活艰难,要让他们与父母共同分担生活苦痛,因为只有这时才能培养他们爱心。

    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调动知识学习的原动力。好奇心理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好奇心就是希望探索未知的奥秘,知识是什么?知识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说明和解释。学习知识就是揭开一个一个谜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对知识感兴趣,就要重视启发他们的好奇心。

    其实孩子学会说话以后就已经产生了好奇心。开始询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就是知识学习动机。瞪着大眼睛希望回答,就是成就动机。

    当父母耐心地一一回答了他,求知需求得到了满足,这就是成就动机满足,父母能够耐心地回答,进而激发了继续询问的信心。完成了一次心理循环。

    幼儿时期童言无忌,是最爱问这问那的时期。有可能从天上问到海洋,从现在问到未来,无边无际。这是决定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不停的问,不停地答,反复在询问成功地心理循环圈里循环,就强化了求知的决心。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已知的知识圈越大,未知的范围越广。询问使孩子已知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使未知的圈子越来越更广,就激发其破解更多奥秘的更强烈的动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他产生拥有知识的自豪感,这就是自尊心。对知识学习又产生不怕艰苦的自信心。

    如有可能,家长带孩子多遛遛书店,图书馆,参观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多用文化氛围熏陶孩子。

    他们就会进入求知学习的良性心理循环圈。好奇心(需求)——求知欲(动机)——得到回答(成功)——增强自信心,增长自尊心——萌生更强烈好奇心……

    满足孩子的询问是两代人沟通交流的开始。

    两代人经常的问答,就是两代人沟通交流的开始。不仅满足了孩子求知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孩子认为家长什么都懂得,产生了崇拜心理,加强了对家长的依附性心理。形成向家长求问的习惯,当有了困难,有了迷茫时自然而然就求教与家长。

    交流沟通过程就是家长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问题范围必然扩大,从自然世界向人际关系过度,交流这些正是家长道德观念向孩子迁移的最好时机,探讨人生,探讨人性,探讨如何做人。

    交流沟通过程也是互相了解的过程。不但孩子对家长的人品思想能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思想能够及时了解动向。培养相互坦诚的心态。

    交流沟通的过程更是家庭成员心理上互相帮助支持的过程。孩子年幼,家长随时鼓励帮助它闯过一个一个心理难关,帮助他们从失败勇敢站起走向成功。他们不但更能理解家长,也就能够从理解到体贴到竭尽所能报答家长。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升华到导师加朋友的关系,孩子心中父母将是他最亲近的亲人,这个家庭就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家庭的力量将战胜其他的任何诱惑。

    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够如此理智,那么成龙的孩子也就多了。可惜那么多的家长被亲情被无知迷住了双眼,具体做的和心里想的南辕北辙。亲手播种下家庭的不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