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化程度决定产业高度

 昵称90415 2009-02-16
[原创]市场化程度决定产业高度
http://auto.tom.com 2003年11月13日 11:14来源:TOM 汽车根本英俊

背负相对伟大的理想,过着绝对平常的生活。偶有闲暇,常做冥想,渐渐发现,无限复杂的物质世界背后,其实是一些简单的规律在决定和控制: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基本动力;万有引力原理指导神舟五号上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铁律要求狮子必须勇猛,狐狸应该狡猾;靓丽缤纷的色彩实际只是红黄蓝三原色的各种调和;而生命这个高度精密和充满秩序的实体,只需不拘学历的男女交合既可成功缔造,至于爱情,虽然贡献了诗人,吸引了眼球,活跃了生活,也仅仅是繁殖这个苦差事的广告部门罢了。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共同关心的中国汽车工业。了解一下成功的范例,我们发现,欧美日乃至韩国的汽车工业诸多的个性中最大共性是:它们都是按照严格的市场经济原则组织和运作的。对比之下,中国汽车工业的结构的特征立即凸显出来,相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否认,在中国,这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在国有资本的强力垄断,中央政府的顽固保护,以及一个秘而不宣的价格同盟之下,滋生了一个相当扭曲的市场。如果这个局面的确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国民生活,我本人,相信TOM全部网友都会拥护,但事实是,这个产业的现状乏善可陈,如果你能够为官方的统计数据感到振奋,那另当别论。如果你诚实一点,就会意识到,在外国资本业已成功布局的情况下,时刻面临失控和沦陷的危险,如果这种情况得到可怕的继续,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的局面是:这样一个产值每增加一元,分别为上游和下游增加0.67元和2.70元的重要产业,除了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已经没有中国什么事了。

  改变是重要的,也是迫切的。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局面的延续将是灾难性的,继而在产业政策上进行了一些微调,例如默许了民间资本的有限进入等,但是,很遗憾,还是没有从根本上为这个产业开放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而与此同时,对外国资本和车型的加大引进,甚至抵消了政策松动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而对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民间资本和企业的出色表现视而不见,继续为赢得短期利益而不惜汽车工业的长期孱弱,并且,将这个产业的本质神化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忽视了在比特时代,对信息科技的研发和掌握,才是一个国家寻求安全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让我们将注意力投入到那个可以使中国汽车工业得到振兴的简单道理上。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市场化,不论是赞扬,是批判,都要承认,市场经济在20世纪得到了最充分的发育和成功,它的最著名的假定——经济和市场都是不可知的,以及随后的推断:经济生活的不可规划和不可预见。都要求在一个经济体系乃至具体门类中,对政府的利益而言:无为,好过无不为;管制,不如不管制;看不见的手,有效于看得见的手;只要认识和利用好人性和资本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由的商业行为比受到管制的要高效;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比行政约束的要聪明;产权明晰的资本比笼统的国家概念要睿智;受命于具体出资人的经营者比政客要负责,等等。

  市场化意味着民间资本的的自由进入,对于汽车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言,资金的重要性如何描述都不夸张,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国有让政府头痛的大量民间游资,在苦于缺乏投资渠道的前提下,集结在银行,最后转化为不良贷款,或者转战臭名昭著的股市,承担大幅缩水的宿命。而这样仅有的一个存在大量需求的市场却对民间资本严密封锁,匪夷所思的是,产业资本对境外却是相当开放的。在这个命题上,呼吁外资的国民待遇和明确内资的法律地位都是同样重要的。一个有良好赢利预期和股权设计公平的的汽车制造业的投资计划很容易在中国融得巨额资金,而不是投入到一股独大的的国有资本主导的上市公司的谜局之中。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产业的活力之源。产业对国民资本开放,我左思右想也没想出来有什么弊端,肥水不留外人田,很简单的道理!

  市场化意味着产品研发的前瞻和自觉,在一个标准的市场环境里,类似老三样的车型畅销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产业失败的象征。教条的营销理论鼓吹在销售的就是好产品。此言大谬。任何经济门类如果缺乏创新,都无异于被阉割的生命,那是没有活力和无法生存的。思考一下国际著名车厂高速的车型换代和眼花缭乱的技术开发,会发现,不是它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而是竞争的要求,落后的技术,即使成熟和廉价,也不成为举步不前的理由,不然世界的汽车工业还仅仅停留在福特T型车的水平。在其他行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的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频率都是汽车业望尘莫及的。这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取胜之道。(顺便说一句,所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都是完全市场化操作的,没有政府保护,没有行业门槛,他们被学者称作草根经济,但他们是中国富强的希望)

  市场化意味着一流人才的进入,所有具备规模的汽车企业都是国企,国企的一个特征是人员配置不是以实际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标准的,而是政治可靠和领导钟爱,其他的绩效考核都是形式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人才都不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而所有者缺位和失察的最坏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以及这个过程里培养的大批蛀虫和犯罪,最最可怕的是,这个体制还葬送了一大批教育程度很高的人才,在国企的慢节奏和人事倾轧中消耗了最有创造力的时光,而沦落为曲意逢迎的准蛀虫!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样的企业和个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而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是很成熟的,有胆略以优厚的条件吸引最好的人才,并且为其才华创造施展空间。目前活跃在汽车行业的人物都不是中国的龙种虎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而已。当你看到组装AUDI的那个公司的高管声称自己在生产世界级产品和高价有理时的趾高气扬,原谅我以恶毒的语言评价他们:眼皮子浅,腚沟子深。(倒是李书福这样的经常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吉利的产品还那样粗糙和幼稚,我仍然对老李抱有信心)

  市场化意味着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一个高效和充分竞争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中国的民众而言,拥有一辆汽车,一辆货真价实的汽车真是太艰难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起码的商业原则都得不到满足。汽车真正进入家庭,在现有的产业和价格体系下,是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梦想成真,还是要寄希望于汽车工业的高度市场化,市场有办法以最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和发现价格,而目前的产业状况是,政府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规则的制定者,这个结构的设计初衷无疑是善意的,保护民族工业,捍卫国家利益。但这个设想在进入WTO和推崇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中,注定是幼稚和缺乏操作性的,外国的倾销和资本的冲击都是不能回避的,这个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暂时的延续和短期的利益是以国民的超值付费和财政负担为代价,更恐怖的是,对国际汽车产业资本的制衡一直没有明晰的思路,结果是市场和财富大量流失,而本国的产业基础莺歌艳舞的背后,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最最恐怖的是,将本国最具可塑性和竞争潜力的资源屏弃于产业大门之外,结帐的时刻即将到来了,产能过剩的压力已经开始在终端市场上显现,汽车文化的普及也造就了成熟的消费群体,持币待购者有理由期待一个公平交易的时代来临,市场的威力在重重打压之下逐渐显露峥嵘。

  市场化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放弃对汽车产业的严格管制,并不代表国家利益将被削弱,相反,会得到促进。一个资本多元,购销两旺 ,竞争充分的产业,对国家的税收,就业,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助益。政府只需要在投资规模,安全设计和环保设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做严格的法规保障,而不是目前通过层层行政审批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政府需要对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的完善负责,这个责任是不可替代的,更不能推卸。而对一个具体的产业,过多的管制和指手画脚其实是个很没有营养的事情。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个过程本身遭遇的最大阻力,不会来自民间,而是政府本身。在中国的经济生活里,对所谓国家利益叫喊的最慷慨激昂的,其实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它的发言人。开放汽车产业的投资和市场的呼吁早已存在,但往往被抵制的声音淹没。政府是时候廓清本末,突破各个利益集团的掣肘,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了。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需要常识和诚实。本贴开始时提出的以简单道理解决复杂问题,也是这个用意。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靠外资,靠国企,或者单纯的依靠民营企业,都不是最优化的方案。对于主宰中国经济生活的政府而言,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才是最可靠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产业高度,市场可以引导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决定投产什么车型,淘汰什么车型,市场可以对政府企业和消费群体的博弈做公正的裁决,也只有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能够解决一切市场遇到的问题。政府在分享产业高速成长的利益同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去打压日本,抗击霸权,驯服阿扁,和复兴中华!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啊!

  走哪条路,都在通往罗马的途中,而继续坚持严格的国家垄断,政府保护,行政管制以及一厢情愿的利用外资,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最漫长,最浪费,最悲壮的一条道路。经常有媒体和文献将现代中国比喻为一头醒狮,而当这雄狮进入到真正的汽车时代,搭上汽车这个人类文明的钢铁载体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呈几何级数的加快!市场化的汽车产业——也只有高度市场化的汽车产业,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通途。世界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2006的大限将至,全球汽车工业的前景惨淡,都对中国的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挑战,挺身而出;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