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贵报11月1日评论周刊发表的《孩子,什么会使你怕》一文,笔者深有感触。确实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三起弑师案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我们能不能就说孩子就没救了?或者说,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孩子学会“怕”?
一般人认为,只有孩子学会“怕”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个问题。那么我又要问,孩子的“怕”是教育之目的吗?当然,孩子学会了“怕”,他们才会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他们才会把接受教育作为一种乐趣来体味,从而他们就学会了一种学习的习惯、一种接受教育的习惯。
如此下来,孩子的教育就变得比较顺利了。我认为,这是身为教育者的一种立场。而事实是,孩子之所以“不怕”也有来自教育者本身的因素。比如,有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作为教育者,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学习,孩子能有兴趣欣然接受知识吗?孩子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他能对学校、对老师、对学校的一切有兴趣吗?
另外,孩子的兴趣是多样化的,有的喜欢读书,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的特长,都是知识的范畴。可在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之下,孩子似乎成了应试升学教育的机器了,而一旦孩子不能正常应试升学,那他们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会暴力抗学和做起违法的事情来。
我们的教育应该在多样性上求得突破。要注意引导学生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抓好学习。而作为教育者,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亦要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展示自己,学会提高自己,做到每一个人都是一块“好料”。
教育,不是使孩子学会“怕”。而应该让孩子学会展示自己,学会提高自己。只要是学习的,就是好样的。学习应试升学的一些知识是一条路子,学习其他知识也是一条路子。学习知识的路只能愈来愈宽,而不能愈来愈窄。如果这一点做到了,孩子们的情绪理通了,一来孩子们的思想意识里根本就不存在“怕”的观念,二来教育者也没必要担心孩子们“不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