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鸡尾酒

 毛胡庄人 2009-02-24

 

苏东坡的鸡尾酒

 

陕声祥

 

 

苏东坡咏月图 梦龙绘

  “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词作,是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其一生壮志未酬的自我调侃。苏轼有奇才奇志,但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且愈贬愈远。词中的这三个谪居地,都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一处比一处遥远、幽僻。但他每到一处,都能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在各地的山川风物中寻觅到人生的乐趣,与当地的人民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达到“无往而不乐”的境界。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是他遭遇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苏轼泛舟赤壁、踏访山林、种地东坡、率众围猎,并对此以如椽大笔做了真实的记录,生活的画面清新而豪迈,很少看到凄苦之状。“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荒僻、孤寂的流放地,他享受到生活的“香甜甘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没有郁郁寡欢,没有幽闭独守,而是以开阔朗健的心胸享受自然造化无尽的赐予。清风明月本无价啊!月光之下,泛舟赤壁,清风舒爽,“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何羡乎贵有天下的王侯,庶几羽化而登仙!殊不知,此时的东坡先生生活窘迫,入不敷出,为限制消费,想到了“叉挂法”:他把微薄的俸银按日分成一包包的装入布袋,搁在楼上,每天用一长叉取下一包去用。好一个达观、豪放的人!

  其后又贬到蛮荒之地——岭南。那时的岭南瘴气满谷,没有开化。可是苏东坡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他仍然在享受生活,享受着直至今天的我们仍然视为果中佳品的荔枝。生活中,达观如是,总能找到慰藉。

  人生暮年、年过花甲垂垂老矣的苏轼“一贬儋州路八千”,来到海南岛。此种遭遇,对于常人无疑是凄苦之至,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次谪居海南当成一次充满奇幻色彩的游历,而且冠以平生!今天,海南开辟成旅游胜地,游客纷至沓来,饱览天涯海角的风光,已是苏东坡“海南游”千余年后的事了。

  生活中的我们,有太多的向往,有太多的追求,有太多的不满足,因而与太多的乐趣擦肩而过。“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马致远的曲词形象地表现了追名逐利、永无休歇的世态人心。人倘若心灵被扭曲,心弦被绷紧,心胸便盛不下快乐。

  人海茫茫,世事变幻。人生之事未必尽如人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不会因为苛责他人、抱怨命运或玄想未来而错过眼前的幸福。

  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观光客漫步海滩上,发现一个衣衫寒碜的渔夫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于是充满同情与关切地跟他聊起生活来。他劝慰渔夫趁着天气平和多撒几网,收获会更多,生活会更好。“打那么多鱼干什么?”“你每天多撒几网,日积月累你的财富将非常可观,你就可以买渔轮,建冷库,开办自己的熏鱼厂……”“再以后呢?”“你就可以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看风景了。”“我现在不正享受着这样的生活吗?”游客望着悠然自得、了无挂牵的渔夫似有所悟,转而对渔夫羡慕起来。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苦与甜截然分开,憧憬着苦尽甜来的人生旅途。可是宦海失意的苏轼一直都在享受生活,那位一贫如洗的渔夫也一直在享受生活,尽管他们的生活都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说生活是一苦一甜的两杯酒,那么,具有慧心的人把它们调制成了一杯鸡尾酒,时时刻刻都能品味到生活的甜蜜,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都在享受着人生。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也许我们没有财富,但我们的精神充裕;也许我们没有地位,但我们的健康长驻;也许我们没有命运的垂青,但我们拥有宝贵的亲情;也许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我们还拥有与天地独往来的自在优游。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那个结果。人生荣辱得失难定,正如先哲所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享受生活就应该享受它涨潮的澎湃,享受它退潮的从容,享受它的分分秒秒。“上帝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也必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我们失意、苦闷、忧郁的时候,为什么不看看另一个窗口,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感激生活,好好享受生活的赐予呢?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6日第4版

 

本站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仅供学生学习,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