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山之缘(二)

 昵称108095 2009-02-25

在这里建设工厂难度是很大的,按照当时的建厂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因此参加建设的人们开始都住在最简易的房子里,那年代龙门山当地人住房是纯木结构,在一块平整好的土地上,四角放上园形的石块,这就是基础,在石块上,立放起木柱,再上就是梁、椽、架、屋面铺上竹,或小木条作支撑,最后放上一块块大小适中的树皮,俗称树皮房,内部隔墙一般是泡杉板(当地盛产的树),既轻又透气,外墙是蔑巴子,再糊上一层泥。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建造省工方便,特别是树皮屋顶经几年后。上面长满了厚厚的一层苔藓,不会漏雨。而且不会腐烂,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防潮,住在这房子里,你始终感到那被子永远都是潮露露的,特别到了冬季。晚上上床,真要有点决心呢。这房子大风吹得倒,地震震不垮,一定是这里的先民悟出的道道。历史上就是地震活跃地,他们有教训的吧。可叹的是现代人忘了这芷!

工厂的厂房,职工宿舍,配套的水、电、通讯、道路桥梁,学校医院、俱乐部,还有商店、粮店、煤球厂、理发店、直到公厕一应俱全,完全是个封闭的小社会。一切都是从原始状态开始,真正叫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山放炮,挖山不止。我们吃的水名义叫自来水,其实就是天上的雨水,山中的泉水,在深山中的高处找一潭泉水,接上数公里的管道,大管分支管,支管分小管,就接到了你家的锅灶前。天旱泉水小,流不进家要抗旱保命,大雨山洪暴发加泥石流,堵塞了管道更没水,家家户户遍山找泥浆水舀回家沉淀下来吃。面对大自然恩赐的“自来水”我们一直到离开这里时也没想出好的解决办法。电是从离我们50公里外的都江堰翻山越岭引架过来,通信电话是从关口爬山下坡一根根水泥杆挖、栽、架、牵通到厂。

从建设到生产、生活,一晃就是20年。慢慢我知道了,这里地处龙门山余脉茶坪山东麓,向东30公里是关口。出关关口就到了成都平原,隔山西面与汶川和茂县相望,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那时就知道龙门山一线是地震、泥石流多发地带,周围最高山峰有九座,均在海拔4700以上,俗称九峰山,山顶每年除8月以外有11月积雪。所以夏季特别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我们的生活宿舍就建在海拔1200的山坡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