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廉政网---忠诚?奉献?淡泊——“介子推不言禄”的启示

 徐徐读书 2009-03-17
忠诚•奉献•淡泊——“介子推不言禄”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7-03-27 10:28:49
阅读次数:374

凌  风

    《左传》中记载了一则“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讲的是“骊姬之乱”后,介子推始终追随落难中的晋公子重耳,甚至不惜割肉供奉,帮助重耳度过难关,当重耳成为国君进行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却不提任何要求,悄悄地归隐山林,在烈火中坚守信念而终。故事虽发生在封建社会,但笔者认为,介子推身上至少有三种精神值得当今的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永保忠诚之心。重耳处于政治避难的困境时,只有介子推等五人怀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一直跟随19年,为重耳返回晋国并立为晋君尽了犬马之劳。忠诚,是一种思想态度,是一个人世界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忠诚精神,要避免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重点学习其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三个有利于”为取向,切实实践“三个代表”,学习、贯彻、落实、维护党章,履行职能和义务,做一个对党、国家、人民、事业、家庭和朋友负责的人。
    常怀奉献之念。在重耳落难处于无粮、被围的危急时刻,介于推挥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这种“割股啖君”的舍生取义行为,决不是一时冲动所能为,而是强烈奉献精神的升华。奉献,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板桥情怀,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广觅富民之策,使群众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党的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淡泊之志。晋文王返国,狐偃等“以为己力”,壶叔等主动请赏,就连曾经背叛的头须也尽释前嫌,均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认为“天实置之”,选择了归隐山林,并在逼迫其出山的熊熊大火中守信而终。淡泊,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淡泊精神,就是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要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面对诱惑不眼花脑昏、不心乱手痒;要多办实事、办好事,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要追求生活简约、情趣健康,远离庸俗攀比、低级趣味。
   各级党员干部不妨从“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中,辩证地汲取精神营养,好好想一想,入党、当干部是为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想正确,牢固地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永保忠诚、高尚纯洁,行动上常怀奉献、一身正气,追求上坚守淡泊、信念坚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