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一、葫芦丝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滇西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二、葫芦丝结构图示 三、按孔方法及部位 注意的问题: 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多有不利。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得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一般手指抬到距管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四、演奏姿势 吹奏葫芦丝的姿势分坐、立两种,通常称为坐式和立式。 (一)立式 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站立,自然放松成垂直状,两脚稍稍分开,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稍微弯曲,两肘部下垂,管体稍向前,与上身成45度角。切忌过分挺胸或歪斜。 (二)坐式 就是坐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合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两腿稍稍分开,身体要正,头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与身体成45度角。切忌过分放松或僵硬。 五、气息的运用 吹奏葫芦丝的气息与竹笛、竖笛的气息截然不同。竹笛、竖笛吹奏低音时气流要轻缓,而吹奏葫芦丝的低音(低音“ 同学们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1)吹奏低音“ (2)吹奏中音“1 2 3”时气流要适中; (3)吹奏高音“5 6”时气流要渐缓,气息要有所控制,有一种上提的感觉; (一)风门 指吹奏葫芦丝时,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叫“风门”。 注意的问题: 1. “风门”可大可小,是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的; 2.吹奏低音时缩小“风门”,吹奏高音时放大“风门”(与吹奏竹笛截然不同); 3. “风门”的位置不可偏左偏右,应在嘴唇的正中处。上下嘴唇要含住葫芦丝吹孔,这要根据葫芦丝的吹孔制作情况来决定是否上嘴唇要比下嘴唇略有突出,(一般情况应上下嘴唇一致),两腮不可鼓起,要用力往里收。 (二)口风 指经过“风门”吹出来的气息叫“口风”。 注意的问题: 1. “口风”有缓急之分,“口风”的选择可以对吹气的强度和用气量起到控制作用。由于葫芦丝属于竖吹型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主要有簧片和竹管组成耦合振动而发音,吹奏时用嘴含住吹孔,用超吹的方法,气流通过气箱(葫芦),使簧片的簧舌部分振动,并激发管内空气柱的共鸣而发音。演奏时一般不使用基音(用缓吹方法吹出的筒音)。 2. “风门”的急缓变化是靠腹部、横膈膜及胸腔的活动来配合控制的,三方要配合好。 (三)口劲 指控制“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时上下嘴唇和两肌肉反复收放活动的力量叫嘴劲。 注意的问题: 1、 “嘴劲”大小是依据“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来确定的。 2、一定要注意“嘴劲”和“风门”、“口风”的密切配合。 特别提示: 虽然在吹奏葫芦丝时“口风”、“嘴劲”均有缓急之分,但由于吹奏葫芦丝是采用超吹的方法,所以缓急是相对的,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超吹气息)。其原因是由于它自身条件而限定(音域)。 六、呼吸方法练习 呼吸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那么如何运用呼吸使葫芦丝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而气息是音能的来源,是决定成声体振动过程的力量。能否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在葫芦丝吹奏中得以应用,这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我们知道,在吹奏时无论是音的强度或是它的延续,都要看吹奏者的呼吸如何?呼气愈长,发出的声音就愈长,反之亦然。所以,要做到吸气短暂、迅速而无杂音,呼气平稳、均匀而延长。如何能满足呼吸的基本要求,需掌握科学的方法。目前被认为最科学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优越性表现在整个呼吸肌肉群的协调动作,形成运动整体,因而气息的吸入量多,呼气时也容易控制,那么所谓的呼吸是指“吸气”与“呼气”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如何吸气 当拿起葫芦丝含住吹孔时,首先两边嘴角要微微张开,舌头自然向后缩一点,同时用嘴和鼻子很快将空气吸人,形成吸气, (要注意吸气不要留有太大痕迹,否则会带动气箱里的簧片而发出基音),这时胸腔及腹部有明显的扩张感,此时必须注意肋间肌肉和腹部肌肉动作协调,以求完成合理吸气,即胸腹式结合吸气。 练习方法: 将点燃蜡烛吹灭,通常你会下意识的深吸一口气,这时吸气往往自然松弛,为胸腹结合式。 (二)如何呼气 我们要想吹响管乐,吸气只是为呼气作准备,管体要靠气流振动方可发出声音来,所有呼气则是真正吹好管乐器的重要手段。那么呼气如何为最佳,首先呼出的气流越均匀,则发出的声音越平稳,呼出的气流越充实,则发出的声音越宽厚。 练习方法: 同样是吹蜡烛的过程,把所吸的气释放出去,将蜡烛吹灭的过程就是呼气。 七、手指按孔发音图示(●表示按孔,○表示开孔)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二单元 基本练习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一、长音练习 演奏提示: 长音练习时应防止以下毛病: ①耸肩:吸气时双肩上抬,这样会造成气吸得很浅,只能进入胸部,会使胸部紧张,音色较紧,而且长音不能持久。 ②收腹:吸气时小腹用力向里收,结果气息只能吸到上胸部,使呼吸失去弹性。 二、连音练习 当“ 演奏提示: ①连音线内第一个音发“吐”音,其余均不吐。 ②要吹得连贯、流畅,音色、音量保持一致,好像一个一个滑过去似的。 三、练习曲一《摇呀摇》 四、练习曲二《伦敦桥》 五、练习曲三《北风吹》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三单元 用舌技巧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舌头好象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连音和断音两种方法。吐音就是解决断音的方法。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床,在吹完时舌头一接触吹口附近的位置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 吐音: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 一、单吐 单吐可以分短吐和连吐(软吐),短吐符号为“ 演奏提示: 吹奏时应短促而有弹性,可先单独练习舌头动作 演奏提示: 此曲的演奏采用连吐法,保持每个音的时值。 二、单吐练习 《我有一只小羔羊》 三、双吐 双吐是用来完成连续快速分奏的技巧,演奏方法是在单吐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苦”字,即“吐苦”。利用舌尖和舌根的连续动作使音快速断开,双吐一般用“TK”表示,如: 四、三吐 其实双吐掌握了以后,三吐便水到渠成。三吐比双吐更易掌握,三吐音技巧一般用于前十六或后十六音符,也叫前三吐和后三吐,如: 注意: 1、目前好多乐谱中的吐音没有标明符号,因此演奏者根据老师的指导来采用。 2、舌头的动作要灵活,不要过分紧张,做到干净有力。 3、在练习双吐或三吐时应加强“苦”的练习。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四单元 气息技巧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一、强音练习 在乐曲中音除了高低和长短之分,还有强弱的区别,音的强弱对表达乐曲的情感起到关键的作用。 演奏提示: “ 二、弱音练习 演奏提示: “ 三、强、弱音练习 演奏提示: 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 四、循环换气 我国的唢呐,笛子等几种吹奏乐器都有连续不断地吹奏一个很长的乐音或一个完整的乐句甚至一首乐曲,所运用的技巧就称为“循环换气”,葫芦丝的演奏也有循环换气技法。 要使乐音连绵不断地持续下去,吹奏者必须把气流源源不断地吹到吹嘴。 五、练习曲《军港之夜》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五单元 用指技巧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葫芦丝的手指技巧内容非常丰富,由于演奏中手指技巧的加入使得乐曲更富表现力,更让人陶醉,故手指技巧的练习尤为重要,在葫芦丝演奏中常用的手指技巧有虚指颤音、倚音、打音、叠音、滑音等及转调指法。 俗语说“十指连心”, “心灵手巧”。手指精细灵活的运用配之以优美音响的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各部分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这对于开发神秘的右大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益于左右半脑均衡发展,相互协调,从而提高智力水平,大量的事实表明,通过手指灵活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吹奏水平,同时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接受训练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上,普遍占有一定的优势。 一、活指练习 【练习一】 二、装饰音练习 在民族管乐器的演奏上,民间艺人中有“死谱活吹”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乐曲创作是一个方面,而演奏者在演奏中必须根据乐曲的感情有一个再创作、加工的过程,所谓的二度创作。这里所说的演奏中的“创作”、“加工”,实际上也就是适当、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的结果。在民间演奏艺术中,加花加点的手法很多,如“打音”、“滑音”、 “倚音”、 “波音”、 “颤音”、 “叠音”、“扇音”等等。为了学习方便,还是尽量采用音乐中常用的术语更为恰当一些。 (一)扇指音练习 扇指音符号为“ 所谓扇指音:是指在该音上的手指上下迅速扇动,使这个音发出如微波颤动式的特殊音色。这是傣族民间固有的特殊演奏方法。 (二)滑音练习 滑音符号为“ 所谓滑音:是通过手指在原按音孔上向上或向下慢慢移动到需要到达的音位而产生的音。滑音又称抹音(横向地抹动),它是民族管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演技方法,尤其在葫芦丝的演奏中被广泛应用。滑音具有圆滑、华丽的特点,还可以产生模拟效果,如人声等。 滑音的演奏是通过口风的缓急并配合手指动作的快慢来完成的。 滑音: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分。 上滑音:是由较低的某个音向上滑至较高的另一个音叫上滑音。如: 下滑音:是由较高的某个音向下滑至较低的另一个音叫下滑音。如: 滑音还分:二度滑音、三度滑音和四度滑音。 (三)颤音练习 颤音符号为“tr”或“ 所谓颤音:是指由按主要音和上方邻音的手指快速、均匀地交替颤动而形成的。如:“ 颤音还有三度、四度等特殊效果的颤音,但在葫芦丝演奏上最常见的就是二度颤音。 颤音练习是手指运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持久性、弹性、力度等。因此,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练习。 吹奏颤音时要注意: 1.手指的动作要有弹性,不能抬得太高,尽量小一些,速度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并且要持久。 2.在葫芦丝上“ 3.加强无名指的练习。 【练习一】 演奏提示: 颤音的练习是持久性的,在葫芦丝的演奏中颤音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应重视其练习。 【练习二】 演奏提示: 每个颤音四下,吹一个音换一口气。 【练习三】 【练习四】 《金色的孔雀》片段 (四)倚音练习 倚音是葫芦丝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一般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本音和小音符用一条弧线连接,如: 记 谱: 实际效果: 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小音符在两个以上的叫复倚音,也用弧线把它们和本音连接起来,如: 记 谱: 实际效果: 吹奏倚音时要注意: 1.倚音所占的时间,是从本音中抽出来的,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 2.吹奏单倚音时,小音符用吐奏,本音不用吐奏。 3.吹奏复倚音时,第一个小音符吐奏,其它音(包括本音)都不用吐奏。 【练习一】 【练习二】 (五)打音练习 打音符号为“ (六)叠音练习 叠音用“ 提示: (1)叠音的使用上,一般在乐句的开始和两个同度旋律音之间加入的上方装饰音,这种技巧在民族管乐中较为常见,虽然在一些传统乐谱上没有明显标明,但在实际演奏中可以灵活运用。 (2)一般来说,过于快速、激奋的乐曲不宜使用,多用于慢速、悠扬乐段。 (3)手指不意抬得过高,动作要迅速,并富有弹性。 (七)波音练习 波音符号为“ 常用演奏符号 ![]() 校本教材《葫芦丝》第六单元 综合练习文章来自:tenglong.net 时间:2008-03-11锦州市第八中学 在演奏中灵活运用多种技巧是表达乐曲内涵的重要手段。因此,当分别掌握各种技巧并能熟练运用之后,即可进行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就是将各种技巧巧妙地运用到乐曲之中。 《映山红》 《马兰花开》 《太阳出来喜洋洋》 《采茶扑碟》 参考曲目: 《弯弯的月亮》 《康定情歌》 《是你给我爱》 《夫妻双双把家还》 【说明】演奏此曲时可采用一大一小葫芦丝演奏。 五、《瑶族舞曲》 发稿时间:2008.03.11 |
|